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6

夏雨碧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血常规检验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oproact

已采纳
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已经到了为工作事业不停奔波的“奔三”年纪最年轻的一批“90后”也已20岁,进入了大学校园不敢看体检报告,实则是对自己健康状况缺乏自信,更折射出对自己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心虚”这项调查中,6%的受访青年表示平时压力大,怕体检查出问题,9%的受访青年坦言生活方式不健康,认为自己平时“作”得太多,已经给身体造成了损害正视体检 筛疾病控风险“怕”往往是因为不够了解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主任王鹏表示,如今的检验指标越来越多,如代谢类指标、肿瘤标志物等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项指标异常说明不了问题,医师需通过多项指标综合分析,才能给出较为科学的判断或建议以糖化白蛋白为例,它反映的是此前3周左右血糖的体内水平,它的异常提示的是受检者糖代谢异常的风险但如果想要进一步明确评估其糖尿病发生的风险,还要结合其近期的不适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运动饮食习惯、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结果等一系列的指标当然要进一步判断出检查者是否为糖尿病前期,还要结合口服糖耐量试验等更为专业的检查进行判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治医师唐建春也表示,体检报告中有些异常情况可能是短期内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因素等造成的,如果及时调整,也能把稍微偏离健康轨道的身体拉回正轨“根据检查的结果,医师给出的建议的力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当你翻开体检报告,看到某一指标后面缀着向上、向下箭头或加减号时,别慌,先听听医师的建议,并按照指导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及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过健康管理,有些指标是可以改善的你也许会发现,之前只是体检帮助人们拉响健康的警报,只要及时地给予重视,也不必吓唬自己当然,如果身体已经出了问题,“怕”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每个人对疾病症状了解是不一样的,对疼痛、不适感的忍受程度也不同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真的病了还是杞人忧天,抑或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专业医师通过体检能够给你一个答案”唐建春强调,定期体检能够早期发现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饮食、作息等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危险因素,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控制,指导健康管理个性订制 早发现早诊治如何选择体检套餐?按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体检内容大致分成两类:基础项目和个性化项目,也被称为“1+X”其中“1”是基石,是必选或常规体检“X”即个性化项目,需检查者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工作环境、家族史等自行选择,也可咨询正规医疗机构的相关体检专业医师的意见基础体检项目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视力等体格检查,血常规、尿液分析、肝肾功能、血脂等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个性化项目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全球范围内多发的慢性病早期风险筛查在唐建春看来,40岁以下的成年人可在基础体检项目之上,根据自己家族史选择相应的肿瘤标志物筛查、遗传因素相关疾病的筛查等;根据自己是否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可相应增加肺部、肝脏等器官检查项目;还可计算体质指数(BMI值,为体重与身高平方的商)来判断体型是否超重或肥胖,由此选择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筛查项目40岁以上人群,应开始关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建议做颈动脉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体检只是初步筛查,如果检查出问题,必要时可根据体检报告给出的建议到相应的科室进行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唐建春说在众多疾病中,人们最怕检查出的疾病莫过于恶性肿瘤很多人谈癌色变,因为恶性肿瘤危害大、晚期难治愈,而有些癌症通常一经发现就是晚期记者了解到,很多患者当身体出现了不良症状之后才去医院检查,而胃癌等部分癌症早期几乎没有典型症状这种情况下,定期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

血常规检验论文题目

236 评论(12)

94weijiang

第一次检查:尿HCG、妇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超声常规检查、胎盘成熟度检查、血红蛋白电泳试验(地贫筛查); 第二次检查:(16—18周)产前检查(均含胎心多普勒)、血型(ABO、Rh)、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3项(尿素氮、肌酐、尿酸)、肝功能6项(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胆汁酸)、乙肝两对半、丙肝病毒抗体、梅毒血清抗体、血糖、唐氏筛查项目(包括甲胎蛋白、雌三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三次检查:(20—24周)产前检查、尿常规、超声常规检查(包括胎儿产前诊断项目)、胎儿脐血监测和胎盘成熟度检测; 第四次检查:(24—28周)产前检查、尿常规、血糖筛查; 第五次检查:(28—30周)产前检查、尿常规、ABO抗体检测; 第六次检查:(30—32周)产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超声常规检查、胎盘成熟度检测; 第七次检查:(32—34周)产前检查、尿常规; 第八次检查:(34—36周)产前检查、胎心监测、尿常规; 第九次检查:(37周)产前检查、尿常规、超声常规检查、胎盘成熟度检测、血常规、肾功能3项(尿素氮、肌酐、尿酸)、肝功能6项(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胆汁酸)、胎心监测; 第十次检查:(38周)产前检查、胎心监测、尿常规; 第十一次检查:(39周)产前检查、尿常规、超声常规检查、胎盘成熟度检测、胎心监测; 第十二次检查:(40周)产前检查、胎心监测、尿常规。
116 评论(15)

守候

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血常规检验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显微镜人工镜检,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带分类的血液分析仪。 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人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一.标本的采集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是作为血常规检验用的高质量的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的制备分为采集和抗凝2个步骤。 1.标本的采集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2.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EDTA-Na2,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 这一点在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静脉血和末梢血均可经抗凝剂抗凝成全血标本(标本中不含稀释液,或对标本造成的稀释的影响极小),显而易见,末梢血抗凝标本要达到合适的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标本时,应使用定量的含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 无论镜检,或是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绝大多数的对标本稀释的稀释液中含有抗凝剂,在一定量的稀释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静脉血或末梢血液(10-40�0�8l)即可制备成通常所说的预稀释标本。多数情况下,预稀释标本的制备适用于末梢血的血样。
8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