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小米
你如果觉得其他的论文太长的话可以来抄抄我的。低碳生活作文400字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不浪费,就能为大自然节省一些能源、资产,为地球做一件好事。 我记得在夏天,天气热地像蒸炉,大地上感觉直冒火,我和爸爸妈妈躲在家中,打开了空调,过了一会儿,爸爸把温度调到了26摄氏度,我说:“爸爸,把空调关掉吧,在下面扇电扇也挺凉快地。”爸爸说:“你真是个懂得节约的好孩子。”于是,我们家有接近了节能和低碳生活,我又为大自然节省了能源。还有一次,爸爸在烧菜我走过去一看,呀,爸爸在烧菜时,火苗差点“窜”到锅上了!我对爸爸说:“爸爸,你的火苗开得太大了,再大会把油给引燃的。”“你说的太对了,这样又省油,又不会把油引燃。”说着,爸爸连忙把煤气灶的火苗关小。还有一件事,我看见爸爸起床了,就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今天到外面去吃早点好不好。”爸爸对我说:“好,那我们今天开车去还是走着去?”我说:“那我们就走着去吧,因为这样一边可以看风景,一边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这样不会把空气污染。”爸爸微笑地点点头。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人口大量的增多、气候近些年来越来越严重、二氧化碳排放的越来越多,地球的臭氧层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全世界的环境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安全,所以,我们要保护全球的环境。 低碳生活只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从节电、节水、节碳、节油、节气这种小事做起,低碳生活是我们要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去行动,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甚至可以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 
论文摘要: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乍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町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开启低碳生态文明的经济时代 无论是聚焦低碳经济的全国政协“一号提案”,还是两会讨论中代表委员热议的“低碳”话题,以及与濮存昕委员一同报到的那辆自行车……“低碳经济”的热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很快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最大国际约束。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是我国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此,我国政府已经对全世界作出承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减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已经在多方展开努力,如大力发展新能源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表示,低碳经济说穿了就是能源政策的选择,即国家用多少能源?选用什么样的能源?在能源结构上怎么安排?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也对外界表示,今年中国将着重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致力于兑现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作出的承诺。 当前,我国已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较快发展,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此外,我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太阳能热水器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目前,我国也是国际碳市场的重要一员,已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 不过,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综合能效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障碍。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在我国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提高能源效率的空间非常大。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亟须提高;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在目前多个行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低碳经济指导产业布局,有利于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控制的难度大,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低碳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两会期间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在提案中就指出,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健全与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在执法时有法可依,同时提高碳排放源的监测水平,加强碳排放量的监管水平并加大对超额碳排放的惩罚力度,做到执法必严;并且应该建立“低碳评估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成为今后10年考核各地经济工作的关键指标。 九三学社则在其《关于推广低碳生活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今年政协一号提案)中指出,应将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同时考虑更长远规划,重新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台盟中央的提案(今年政协二号提案)中给出了具体建议: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新型能源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四大民心工程”;优化能源结构,鼓励采用低碳能源,如地源、空气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加快建立节能型产业体系等等。 此外,台盟中央还提出,应尽快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碳金融体系,以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战略权益。 九三学社还在建议中特别指出,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消费体,“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节能,率先垂范,建设低碳型政府。政府采购带头向低碳排放产品倾斜,限制高碳排放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 毫无疑问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已成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可以预见,与低碳相关的产业未来将呈发展态势,低碳经济产业也将成为投资者热衷的领域。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觉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马学禄指出,应注重资源、能源、环境三要素的边界效应。他说,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必须深刻反思西方科学理性主义背景下的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的弊端。寻找出一条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环境边界效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探寻新经济理论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未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可能来自自学成才的科学工作者,面对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应当采取“非共识性原则”结合实证的方法加以认定。 5.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6.从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问题。我国的县级城市基本没有雨污分流的设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设施虽然投资量很大,实施却不够彻底,造成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劳动成果被不能彻底实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决”。 7.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8.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