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7

tykki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历史教学论文德育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vien3645

已采纳
1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 一、 德育教育的关键:老师素质 二、 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史实要真、感情要真 三、 德育教育的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四、 德育教育方法:正面诱导、情感熏陶、直观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2 1、史实要真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2、感情要真 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 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 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1、 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3 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2、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四、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岳飞英勇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历史教学论文德育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71 评论(10)

zcjzlx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努力完成德育任务,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中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效果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德育队伍的素质偏低,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首要原因。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先做人后做事”,也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过去,许多优秀的教师参加到德育工作中,给德育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称职的,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的转变,这同时也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影响德育效果的原因与当前学校搞“应试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应试教育”中德育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德育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德育的实效也就大打折扣。2、 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所谓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其内化和实践,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德育内容是不同的,德育内容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今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数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没有创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和对话的德育也必然是低效的。我们建议:1、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德育队伍的建设。学校要定期调整德教内容,要站在培养21世纪主人的高度,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如通过各类班、团、队会进行爱国、爱校、爱班集体教育,另外也可以分层次确立内容,如低年级学生的讲文明、守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高年级的学生的有理想、讲贡献、人生价值教育等。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教育可以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深挖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巧妙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可以动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经常召开座谈会,互通信息。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育人功能,首先要达到“五化”:净化、绿化、美化、香化、教育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句,伟人塑像,文明标语牌或普通教师评语,也可以建立校风校貌宣传橱窗,校史展览馆等。这些内容都能鼓舞、鞭策学生拼搏、奋进、健康成长。
155 评论(12)

岚风细雨

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因此,新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下面,本人谈一谈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德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进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当代中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是过去的老一套,那是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   而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推进德育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德育教学方式。在讲授德育课时,要正面教学为主,同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技术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摄取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例如,学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考试作弊,说谎,人际关系虚假等等。   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利用课堂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我们的年青一代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诚信”,诚信也是民法当中的“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阶段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人们在商品交易中的价值追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上的投机,欺诈所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教会学生讲“真诚”,讲“信用”,我们年青的一代做到了“诚信”,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能健康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才能繁荣,一个讲“无商不奸”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的经济的。再如,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合作精神,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适合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认为,不光要在学校内开设德育教育必修课程,还要给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的德育教育情况。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是,学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去,没有注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去,缺乏社会实践,致使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彼此独立,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综合目的。“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应该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德育教育论文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文学类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通过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步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据家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我认为可以在学校各系部建立一份学生家长联系档案,辅导员,班主任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四、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道德教育   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要重视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羲在“教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在这里如何把“外压”变为“内化”,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笔者认为注重“量化管理”才能使养成教育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外力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强化的措施。量化管理就是充分利用“外压”,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变“外压”为“内化”,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校规校纪是学生应遵守的起码规范,它包含宏观和微观的德育内容。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就要通过点名、登记,按次数做出相应的处罚,又如:要学生养成不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可以由学校组织检查每班的教室和寝室,根据情况进行打分,对班级及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我们还可以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用竞赛、评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比如以“八荣八耻”主题,搜集材料,办板报。同时,学校应加强对精品社团的指导,倡导、繁荣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文化味。   德育教育论文的确是一篇大文章,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研究。新时期的养成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既要教育学生做勤劳、孝顺、忍让等传统美德的人,又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效益与竞争、开放与创新、民主与法制等观念的现代人。要处理好这一关系,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接合实际,坚持以德治校,进行探索、改进、创新的研究。
17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