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2

AW3E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学创作中美善美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xcyk935

已采纳
文学价值的真善美:真,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最基本方面。“善”是核心。美是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真善美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基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我们知道,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就《穆斯林的葬礼》这篇文章来说,主要是围绕着韩新月的成长之路,而谱写了一首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以这样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所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反映了生活有一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功能价值。文学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存在的价值就更需要人类去挖掘。

论文学创作中美善美

145 评论(10)

lsjws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这本书一共有九个章节。第一章是前言,分析回答各地语文教师提出的十个问题。第二章自序,讲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文的担忧和孙先生把生命奉献给了个案研究。第三章主要说了古往今来的诗人对四季的赞美,然而夏天总是白纸一张。第四章从自然现象、作家主观心灵方面切入,展示了艺术的奇观、审美心态奇观。第五章述说了去理解议论性的文章,需要用三种崇高的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第六章教我们理解真正的童心童趣,介绍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这两种方法来分析文本。第七章列举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朱自清的《背影》等向我们阐述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第八章的主旨是生命价值和尊严。第九章进入了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中小学语文教师,乃至大学教授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这样学生根本体验不到文字的美,对于各事物和人情上的美也体会不到。出于这样的考虑,孙先生才把生命奉献给了个案研究。孙先生用的研究方法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正反合的内部矛盾转化模式,还有结构主义的层次(表层和深层)分析法。这本书对诗歌、散文、小说这三种文体中,挑选出流传至今的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其中通过分析中国的唐诗宋词,用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错位方法,推敲出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化。而且列举了春天几种不同的古典诗情:寻春、怨春、思春、盼春、送春、迎春。春天,正是万物复苏。虽然中国文学对散文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但是孙先生从朱自清写作的意图和伦理的自由这两方面解读《荷塘月色》 ,可谓是十分精彩。本书中对小说的解读最多。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等,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到西方各国出类拔萃的短篇小说,都进行了一一分析。不管是从主题上的欣赏,还是从美学角度进行审美,孙先生的分析都令人心服口服。其中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孙先生细细分析,尽管教育体制多么僵化,孩子们活跃的天性总能够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进而得出鲁迅先生对童心的肯定,和对旧教育体制的批判。对小说的解读最多,那么孙先生就在最后一章讲述了小说艺术的审美。对于真善美的探讨,离不开价值。所以当审美价值高于实用价值时,就体现出了小说人物的美。契科夫的《万卡》中,小万卡对于爷爷思念化成笔下的字符,将信投入了邮筒,但是小万卡写的地址是乡下祖父送,很明显,祖父根本就不会送到这封信,其实用价值等于零。而小万卡做梦梦见爷爷收到了这封信,情感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了。用孙先生原文说:正是由于这两种意义,或者说这两种价值拉开了距离,小万卡的情感世界才能得到如此充分的体现,其形象的感染力才充分地发挥出来。如果这封信被万卡的祖父顺利地收到,实用价值提高了,情感的价值就降低了。最后一章对于真善美的探讨,还对于小说中的情节有了更好的阐释,而不是现下流行的理论。并对“突转”有了新的看法,不是情节的突转,而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突转。读了这本书,不仅对于小说的欣赏有了更高的情趣,而且对于小说创作有了新的想法。我们上中小学时,语文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进行像孙先生这样的分析,以至于我们对于文章的美,文字的感受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我们对于语文的兴趣没有那么浓厚。现在的中小学中,大概流行这么一句话,语文有什么好学的。这可能有一部分责任归于语文教师。孙先生说,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真希望每位语文教师能做到孙先生的一半,一半就好,让现下的年轻人喜爱自己的母语,喜爱用母语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22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