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6

huangjiexia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司马迁议论文高中课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wqaz

已采纳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司马迁议论文高中课文

160 评论(10)

兰兰1234567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文史名著《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此直言面圣,汉武帝龙颜大怒,将其打入天牢并处以宫刑……司马迁如死尸般躺在黑暗牢房的狱床上。在遭受腐刑极辱之后,他应该以死捍卫自己的尊严啊。“结束吧,这样的悲哀,这样微渺的生命。”没有嗔痴怨怒,只余一缕空荡灵魂,轻烟虚浮。然而,“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并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的事业。司马迁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著作“长歌当哭”,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因此,司马迁不仅成为一位文学家,更成功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屈原是一个诗人,却是一个为政治而活的诗人;屈原是一个官吏,却是一个失意的官吏。身在一个即将分裂的国家,一个黑暗的社会,但其仍“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对于短暂人生的谨慎敬畏的态度,使得他永远存着一种刚健精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屈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的爱国理想,为了国家的强大而艰苦探索,一生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最终投江殉国。历千载而不衰,饱万户之颂扬,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与他的悲壮就死分不开。假使屈原一生处荣受宠,仕途风顺;假使楚王能察纳良言,屈原的“联齐拒秦”的政治主张得以成功;假使屈原能忍辱负重,经得挫折,没有十足的书生傲气,成为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政客,那么他的一生就不会演绎得那么悲壮,也不会仰天长啸出壮烈的诗句。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在他的身上却有着垂范于后世的完善人格。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即使达不到司马迁那样生命的伟大,屈原志气的崇高,也要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千年来滚滚不衰的汩罗江畔上,曾经停留过两个人,五百年前是容颜憔悴的屈原,五百年后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司马迁怀念屈原,屈原不知道;司马迁传写屈原,屈原也不知道,是司马迁让“屈原”两个字屹立了两千多年,屈原当然更无从知晓。我替司马迁羡慕屈原,我想当年司马迁对屈原所流露出的也并不单单是纯粹的惋惜,或许还有些别的情感。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时,可谓龙得云雨,壮志豪情溢满胸怀,这些司马迁知道;后来屈原被放逐,怀才不遇,忧容抑郁,宛若鱼失江海,茫茫然度日如年,这些司马迁也知道,非但知道,他那颗多情的心怕是早已随屈原同坠伤心谷了。他包容了屈原的苦和痛———他了解屈原。 但是屈原不了解他!意气风发之时,司马迁何足挂齿,汉武帝仅仅“娼优蓄之”,这些屈原不知道;逢李陵之祸,受株连,遭腐刑,落得身废名裂,生不如死,这些屈原又何尝知晓?!司马迁流着泪感怀屈原的时候,屈原不知道;司马迁咬碎了尊严咀嚼着艰涩的讥讽与挖苦时,屈原不知道;司马迁握着颤颤巍巍的笔传写屈原的时候,屈原又怎么会知道。 屈原写了《离骚》,把满腔的愤懑扔进了汩罗江,司马迁为屈原落了泪,为他立传,司马迁不愿一个英雄怀着五百年的怨愤继续落魄。 司马迁没有写“离骚”,他只写了《史记》。为别人,他苟且偷生毕其心智;于他自己,除了深夜中几声无泪的啜泣,我想别无其它。他擎起了英雄,却忘记了自己。 男儿泪,千古讳!然而对于司马迁,那却是一滴铅沉得足以击碎沧桑的泪,那是一滴融尽了爱恨心血的泪,同时又满含着对自己对人生的谴责和愧悔。他还是他,而屈原终究不了解。 在众人眼里,屈原是一位英雄,但是我想说,也许,我们该再向后看一看,看一看这位英雄的背后那个没有站起来的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一生。大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屈原,读懂《史记》,读懂司马迁。
27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