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zc123abc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1、较强的纪实性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2、取材的广泛性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3、形式的灵活性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为主;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4、诗意浓郁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同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扩展资料分类: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散文
散文是同( 小说 )、( 诗歌 )、( 戏剧 )并列的一种文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写真纪实,袒露个性。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的最重要特征。但对散文的真实性历来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散文必须完全忠实于生活的原貌,除了在材料的剪裁、细节的描写上作必要的艺术加工以外,散文中的人物与事件不允许有任何虚构。倘有失真,必定虚假做作,削弱表达效果。另一种认为散文在整体纪实的前提下,为了增强艺术真实性,在细节或局部上可以有些虚构,这种虚构不同于小说戏剧在广阔范围内的艺术概括,而仅指对素材适当改造,添枝加叶,其中写实仍占主导地位,虚构只是补充,即所谓“大实小虚”。对这两种理解,我们应辩证地分析。首先,两种真实程度不同的散文,都大量地存在着。前者多为史传、怀人、回忆等纪实性散文,后者则多为抒情色彩强烈的“务虚”性散文。其次,由于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完全真实地再现生活原貌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2],我们不妨说,散文中的一切真实都是作者意识中的真实。即使在纪实性散文中也不例外。徐悲鸿的前后两位夫人蒋碧微、廖静文各为徐悲鸿写了一部传记[3],但在二书中徐悲鸿形象大为不同。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和范曾《忧思难忘说沈老》都写到了发生于沈、范间的同一个故事[4],可在两篇文章中故事又迥然相异。再次,属于第二种真实性的一些散文,读者未始不知其虚构成分的存在,但作品价值似乎并不因此降低。如冰心的《小桔灯》、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韩少华的《序曲》,作者均在他处交代过虚构的真相,但这没有妨碍读者对它们的喜爱;【刘亮程】 的《一个人的村庄》中一些叙事成分的虚构因素一望即知,这也不妨碍它成为众口交誉的散文佳构。无论哪种理解,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散文是作家直接面对读者袒露自己个性的文体。这不同于在小说中作家往往戴上假面具,穿上隐身衣,换用叙述人的口吻说话。鲁迅的《祝福》、《故乡》中的“我”虽有鲁迅的影子,但我们绝不可把他们看做鲁迅本人,他们只是鲁迅安插的承担叙述任务的虚构人物。而散文《风筝》、《藤野先生》里的“我”,则可以大胆断定就是鲁迅。散文是作家和读者的正面交流,在这里,他用赤裸的灵魂,最真诚地讲述他的见闻,倾吐他的心声。因此,我们不妨对散文的真实性作较宽泛的理解,凡是忠实于自己的人格和个性,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感觉的散文,都不算逾越真实性的规矩,只要坚持一项基本原则:露出作者灵魂的真面目。(二)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散文的“散”本来是指“不押韵”、“非骈偶”而言。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散漫随意”,也未尝不切合散文的本性。这种散漫随意表现在题材上,就是散文的选材自由。小说和戏剧的选材仍有一定要求,如小说的材料需包含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较完整的故事,戏剧的题材需要具备激烈的矛盾和紧张的冲突,而这些标准都不是散文的必要条件。这样,散文的取材就获得了广阔的自由度,正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胞,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移于纸上,贡献读者。”[5] 散文家虽有万物皆挫于笔端的自由,但“散文是‘情种’的艺术”[6]。只有那些触动作家情思、包蕴独特而典型的生活感受的材料,才能转化成精美的散文艺术。因此,散文家选择和处理素材不像小说家那样看它的完满性、深刻性,也不像剧作家那样看它的戏剧性,而是首先看情绪的真切和感受的独到。【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围绕地坛公园,先后写到的人物有十几个,但每个人都不是带着分明的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完整经历出现于作家笔下。【史铁生】关注的只是他们的某个侧面:母亲的慈爱忧虑,老夫妻的相濡以沫,女工程师的素朴敬业,歌者的热情,长跑家的执著,饮酒老头的逍遥闲逸,小兄妹的手足情深……这些平凡的生活侧面,并非他们每个人一生中最精华的部分,但对散文家【史铁生】却是最重要的。正是这些片断透射出的质朴的生存意识和生命状态,他们的追求或不幸,映照出作家丰富独特的心灵感受。(三)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散文的“散”还可以看做对散文的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的概括。散文率性自然,没有形式格套,因而行文自如,像苏轼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7],“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8]。散文行文的灵活自如表现在笔法和章法两方面。笔法上,散文自由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可以正面表现,也可以寓托暗示。在章法上,散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法则。其结构中心多种多样,既可以人物为结构中心,也可以典型细节为中心;既可以景物为中心,也可以象征性事物为中心,还可以抽象的情思为中心;结构形式也不拘一格,时空的转换,情绪的递进,认识的深化,都可以成为组织材料的依据。总之,散文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手法是十分自由的,有人称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正是取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意。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美感的重要因素。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话语方式里透露出作家的人格特征;其次表现在写人叙事绘景状物能把内情和外物、心声与天籁和谐地交融为一体,通过语言文字和色彩鲜明的画面传达出作家独特的感受和情趣。优秀的散文家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以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鲁迅的《野草》、【何其芳】的《画梦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雪浪花》、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都是现代汉语散文语言美的典范。散文体性不定,因而品类繁杂。一般地按照主要表达方式把它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另外,还有几种常见的散文体式,因数量多,个性较明显,所以有了自己的特定名称,并有日益独立于散文之外的趋势,如小品文、杂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若勉强归类,则小品文以其富于抒情意味可归入抒情散文,杂文是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政论文,可归入议论散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以其写实叙事特征可归入叙事散文。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的意思不止一个。对骈文说,是不用对偶的单笔,所谓散行的文字。唐以来的“古文”便是这东西。这是文言里的分别,我们现在不大用得着。对韵文说,散文无韵;这里所谓散文,比前一文所包广大。虽也是文言里旧有的分别,但白话文里也可采用。这都是从形式上分别。还有与诗相对的散文,不拘文言白话,与其说是形式不一样,不如说是内容不一样。内容的分别,很难说得恰到好处;因为实在太复杂,凭你怎么说,总难免顾此失彼,不实不尽。这中间又有两边儿跨着的。如所谓散文诗,诗的散文;于是更难划清界限了,越是缠夹,用得越广,从诗与散文派生“诗的”“散文的”两个形容词,几乎可用于一切事上,不限于文字。——茅盾先生有一个短篇小说,题作“诗与散文”,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按诗与散文的分法,新文学里的小说、戏剧(除掉少数诗剧和少数剧中的韵文外)、“散文”,都是散文。——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是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这里得说明那引号里的散文。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小品文对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文;但现在却兼包“身边琐事”或“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近年来这种文体一时风行;我们普通说散文,其实只指这个。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若只走向幽默去。散文的路确乎更狭更小,未免单调;幸而有第二条路,就比只写身边琐事的时期已展开了一两步。大体上说;倒底是前进的。有人主张用小品文写大众生活,自然也是一个很好的意思,但盼望做出些实例来。 读书记需要博学,现在几乎还只有周启明先生一个人动手。游记、传记两方面都似乎有很宽的地步可以发展。我以为不妨打破小品,多来点儿大的。长篇的游记与自传都已有人在动手;但盼望人手多些,就可热闹起来了。传记也不一定限于自传,可以新作近世人物的传,可以重写古人的传;游记也不一定限于耳闻目睹,掺入些历史的追想,也许别有风味。这个先得多读书,搜集体料,自然费功夫些,但是值得做的。不愿意这么办,只靠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判断力,也可写出精采的东西;但生活的方面得广大,生活的态度得认真。——不独写游记、传记如此,写小说、戏剧也得如此(写历史小说,历史戏剧,却又得多读书了)。生活是一部大书,读得太少,观察力和判断力还是很贫乏的。目前在天津看见张彭春先生,他说现在的文学有一条新路可以走。就是让写作者到内地或新建设区去,凭着他们的训练(知识与技巧)将所观察的写成报告文学。这不是报纸上简陋的地方通信,也不是观察员冗杂的呈报书,而应当是文学作品。他说大学生、高中学生都可利用假期试试这个新设计。我在《太白》里有《内地描写》一文,也有相似的说话,这确是我们散文的一个新路。此外,以人生为题的精悍透彻的——抒情的论文,像西赛罗《说老》之类,也可发展;但那又得多读书或多阅世,怕不是一时能见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