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劳模的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9

dlfighti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劳模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叶之秋见

已采纳
记忆中的老劳模  在我们为今天的劳模加油喝彩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曾感动了新中国的劳模英雄?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青丝变白发,甚至他们中很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们不朽的精神会永远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中国,劳模的精神永不会褪色。  老英雄“孟泰”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事迹为新中国数代人传颂。  工业战线的老英雄——孟泰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人民开始进入大规模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这年冬天,孟泰带领全家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破坏,鞍钢只剩下一个空壳。望着千疮百孔、七歪八扭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暗下决心要为国家分忧解难。  从此,无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孟泰总是奔波在十里厂区。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手碰伤了不喊疼,脚冻破了不叫苦。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脸,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一件件备品。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在短短的数月内,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些“宝贝疙瘩”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并为恢复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孟泰担任了炼铁厂的副厂长。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依然朴实无华,朴素如初,坚持不脱离群众,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其间,他搞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英雄’孟泰”。  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时传祥,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崇文区粪便清除工人。他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并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的时传祥,15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从此在粪霸手下干了20年,受尽了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阳光照耀着掏粪工人的生活,也照亮了时传祥的心,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干净美丽作出贡献。就这样,建国后的十七八年里,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无冬无夏、挨家挨户地为首都群众掏粪扫污。在那些年里,他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有时间就到处走走看看,问问闻闻。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他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每天掏粪背粪5吨多,背粪的右肩磨出了老茧。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曾亲切接见时传祥。刘少奇还对时传祥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赵梦桃:纺织战线的一面旗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就是30多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就是30多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可她只用2分50秒。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赵梦桃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让一个伙伴儿掉队!”在她的影响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从1952年到1959年7年中,她创造了月月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纪录,还帮助12名同志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1959年,她和她的“赵梦桃小组”双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纺织战线一面旗帜。1963年,赵梦桃又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这一操作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同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  “赵梦桃小组”这面旗帜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辉。1980年,这个小组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模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汽车背上包来回跑,问别人:“上边装那家伙干什么?”人家说是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把他刺得生疼。“真急人呀!我们这么大国家没有石油烧还了得!我一个石油工人,眼看没有油,让国家作这么大难,还有脸问?”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  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声“跳”,便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戴祝文、丁国堂七八个人也跟着跳了进去。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王进喜累得起不来了。房东赵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  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英年早逝,年仅47岁。  铁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位于第一口井旁的铁人纪念馆瞻仰铁人。自1991年以来,先后有160万人次来过这里。  铁人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刘仁说:“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顶天立地、光前裕后的民族英雄。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从这个意义上说,铁人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  希望那对你对你有用

关于劳模的论文

323 评论(11)

2237546297

论文可以参考模板,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 维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一般来说, 总结的来说, 生活中,若弘扬劳模精神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总结的来说, 西班牙曾经提到过,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这不禁令我深思。 对我个人而言,弘扬劳模精神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卢梭曾经提到过,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 普列姆昌德曾经说过,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这不禁令我深思。 可是,即使是这样,弘扬劳模精神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 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文森特·皮尔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改变你的想法,你就改变了自己的世界。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对我个人而言,弘扬劳模精神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既然如此。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经过上述讨论, 弘扬劳模精神,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所谓弘扬劳模精神,关键是弘扬劳模精神需要如何写。 现在,解决弘扬劳模精神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 弘扬劳模精神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弘扬劳模精神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既然如何, 既然如何, 弘扬劳模精神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弘扬劳模精神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要想清楚,弘扬劳模精神,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弘扬劳模精神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弘扬劳模精神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这样看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 就我个人来说,弘扬劳模精神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弘扬劳模精神,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我认为,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弘扬劳模精神。 对我个人而言,弘扬劳模精神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228 评论(9)

zyl99024355

矿山“铁人”杨自录 ——记羊场湾煤矿劳动模范杨自录 (通讯员:梁雪峰)在羊场湾二矿采煤二队有一位身高不足一米七的矮个队长,别瞧他其貌不扬,可认识他的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对这位红脸汉子的敬佩之情也在人们的言谈之中广泛流传。 今年40岁的杨自录有着开阔而饱满的前额,鹰隼般的眼睛,行事风格强硬且锋芒毕露。有人说他过于狂傲,有人说他铁腕独断,但没有人否定他不同凡响的业绩。 曾经是来自灵武农村的贫寒青年,自从踏上煤矿的那一天,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归宿,当面对百米井下阴暗潮湿的艰苦环境时,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起坚韧不拔、咬牙坚持到底的品格。从一个最基层的攉煤工到采煤班长,到工长,再到副队长,所有这些成长的历程见证了他脚踏实地的辉煌成绩,从石沟驿煤矿到灵新矿到浅二小井到建井处再到羊场湾二矿,二十年时间转战了五个矿井,每到一处,杨自录的奋斗足迹和精神特质让每一个熟悉他的人都被这位钢铁汉子所感染。 “他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是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忘我工作的人,是一个团结同志、敢于吃苦的人”,有人这样评价他,多少年的摸爬滚打,他和他的工友们练就了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作风。在对羊场湾二矿Y252(1)采面初采初放期间,他们就以昔日练就的硬功夫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矿领导的高度赞扬。 2002年10月1日,伴随着羊场湾二矿阵阵鞭炮的脆响,杨自录率领全队职工进入Y252(1)采面,展开了紧张的初采初放工作。140多米的工作面,时常都能看到他繁忙穿梭的身影,不时地指挥作业人员更换卸压支柱、给支柱测压、察看戗柱是否齐全、支柱角度是否符合规定贩贩贩,随着生产进度的推进,采空区也不断远离工作面,而杨自录的心也象悬着的顶板一样提到了嗓子眼,多年采煤经验告诉他,顶板垮落的一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故都可能发生。所以,他一方面加强工作面支护质量,一方面根据顶板变化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终于,在正常生产三个循环后,顶板全部垮落,初采初放阶段顺利完成,此时的杨自录悬着的一颗心才象块石头一样落了地,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但这笑容也仅仅保持了不到二十天。由于工作面伪顶松软,放炮后随即垮落,不仅给作业人员带来了生产困难,还造成了煤质灰分超标,不但煤质科对此做出了处罚,连矿领导也高度重视,三令五申要控制伪顶,确保煤质。为了控制住伪顶,杨自录往返工作面已不知多少次,在仔细观察了顶板动态后,果断下令:采用少装药、少联炮、缩小放炮段的方法来控制伪顶。并利用班前会时间教育职工控制伪顶与职工收入息息相关的思想工作,作业现场,杨自录与职工一起铺网、挑梁,亲自示范操作,调动了职工控制伪顶的积极性。仅用了五天时间,全工作面控制伪顶达到93%以上,确保了煤质质量和作业中带来的困难,与此同时,也被全队职工和矿领导认可走上了区队长的职位。 20多年来,在井下艰苦的环境中,杨自录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不休工,头痛脑热坚持上班,家中的大事小事交给妻子,一心扑在工作中,从未因家庭锁事误过工,做到了全年全月出满勤,全年累计平均出勤 360多个工以上,以忘我的工作热情,投身到煤炭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同事们称其为闲不住的人,他用20多年的工作实际证明,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如何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年四月份,全矿的重点工作是风巷抬底和井底出渣、井口下料,在副井底车场、风井筒内所承担的井巷工程及采区运输系统的履行中,大量繁重项目必须在综采设备安装前完工,为了使整个运输系统不滞后,杨自录挂帅担任了现场指挥。风井筒大巷1000余米的巷道标高超出40厘米,必须抬底保持同一标准,他调来队组及设备,用风镐凿破底岩一点点地抬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由于长时间使用风动工具,至今他的手臂仍有震颤的感觉。在工期较为紧张的时候,他时常连轴作业在井下,每天沿10度近千米的斜巷走几个来回,为了工程在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前提下得到完成,他对所有铺设、调整的巷道逐一排队验收检查,特别是工程期间,他的孩子因急性扁桃体炎症,持续高烧,说不出话来,他也顾不上休班照料孩子,他患了肠炎,连早饭也没有吃就来上班,他爱人心疼他,来队里找他回家吃饭时,人们才知道他是带病来坚持上班的,同志们心疼他,让他回家休息,可他却想,现在井口任务紧,人员少,特别是有经验的职工少,误了工期将给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我怎么能回家休息呢?于是表面答应了妻子的要求,可人们来到工作现场时,发现他又在不停地默默工作着,忙碌着……杨自录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抓住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务,有的放矢,勤奋务实地送走了一个个充满硕果的昨天,迎来了带着希望的今天和明天。 杨自录每天总是坚持入井检查工作,即使有时去开会,他也要赶回来下井,从未因事因病休过工,2004年12月份因患了胃病,疼得打滚,满脸是豆大的汗珠,可他仍然将队里的工作安排完毕才回家,第二天同事们又再三督促他休息几天,身体恢复好再上班,他硬是不肯,而且说:没事儿,现在任务紧,我这点病不碍事。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奋战在千尺煤海,为煤炭生产任务的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象蜡炬一样,为人们送去了光明与温暖,正是甘燃自身效红烛,照得满园桃李新的极好写照,在杨自录身上既看到了煤矿工人那种特别能战斗,能吃苦的可贵精神,也看到了他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看到了他那水晶般的心灵…… 杨自录同志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经受了重重考验,展现了劳动模范的风采,他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忘我工作,体现了一个劳动模范的情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矿山铁人的赞歌。 20多年来,杨自录从来没发生一起人身事故,然而他在安全生产中,哪里有危险活他就第一个冲在前面亲自干,自99年以来,他处理重大不安全隐患7起,比如Y252(1)区工作面上缺口有两个架子压力特别大,有三架开帮缺口木棚被压垮,顶板来压,两个班都没有处理好,后来杨自录亲自现场指挥职工操作,通过一个班的苦干,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保证了安全生产。 扎根一线不动摇,做一名实实在在的煤矿工人,杨自录同志自1998年来羊场湾煤矿,到采煤一线工作,20多年来,从没有动摇过献身煤炭事业的信念,在这段时间里,曾经有两次亲人和朋友劝他脱离一线到地面,安排比较舒适的工作,可他说什么也不干,他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可你们也应该理解我的心情,我在一线工作这么多年,我要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煤矿事业,为煤炭生产贡献自己晚年的余热吧。
14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