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9

pina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美育教育论文3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阳光fft

已采纳
你的美术教育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美育教育论文3000字

111 评论(13)

ywjyuzhou

关于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特殊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科学文化和审美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缺少或忽略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186 评论(14)

lchasdchao

论音乐之美——音乐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郭凤霞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 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播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最终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因此,情境、情趣、情感是音乐教学成功的三要素。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大大影响并激励着我,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把情感教育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大鹿》一课,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于是,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和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他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的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淡漠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主体精神的焕发,才会生成博爱仁慈、自主创新的高尚人格。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二、情趣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势,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花蛤蟆》(山东民歌)歌曲教学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用山东方言朗诵的歌词,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模仿学习,加上打击乐器蛙鸣筒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情趣,在自觉地,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教学现象明显的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三、情感体验创造美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欢乐、喜庆、赞美、雄壮……),引导学生学生有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美的理解和情感的冲动不断加深,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给学生表情演唱、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感染下不断深入的发展。记得我在教唱北京民歌《对鲜花》这一课时,为使学生了解对歌的形式,首先请他们欣赏了一段优秀电影《刘三姐》中对歌的场面,另学生们耳目一新。然后介绍了以花为内容的对歌便称为《对花》,接着又欣赏了我国河北、安徽等地区典型的地方民歌《对鲜花》。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迫切的想了解北京的民歌《对鲜花》。在这种学习欲望高涨的时机,我们开始学习本课歌曲。突破重点难点,很快地掌握了这支歌曲。学生们象做游戏一样自己分组,你问我答的唱起了歌,趁机我问到:"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可以编进这支歌曲里,我们进行分组比赛,看谁编的最好听"。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只见他们交头接耳,积极的讨论着,手里还不停的比画着……我悄悄地走到钢琴旁,弹起了《对鲜花》,听到了音乐声,他们自动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编排的动作和歌词尽情的表演起来,有问有答、合情合理,那眼神、那动作充满了天真与童趣。此情此景,我和学生们都已深深地投入到了音乐情节的环境之中,陶醉在那鲜花的海洋里。学生们通过学习、表演、创作,达到了对本歌曲的体验与诠释,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发挥。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3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