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5

Deake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民族乐器的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wq22

已采纳
一、历史回声定位:重回历史的 语境中去考察器乐文化身份 所谓历史回声定位,就是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观察与思考问题。而历史的语境,则是指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历史与文化大背景。其直接所指,就是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在这种典章制度之下的文化样态。仅就这一点,就足让人望而却步,因为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至少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内容。 我们既往的乐器史研究,往往只关注乐器本身的形制和当下的功能用途,很少将其置入生存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解读,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执的。比如我们当下所见的一些所谓“乐器”,可能在历史的源头上并不仅仅是奏乐的功能,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地位。假如我们对当朝的典章制度及礼乐文化一无所知,对该乐器的研究就必然要失之粗浅。周公制礼作乐,确定金石之乐作为两周国家礼乐制度的代表,共行使四大功能:即礼器、祭器、重器、乐器的功能。遗憾的是,此前多数学者的研究对前三个功能往往忽略不计,对先秦金石之乐历史文化身份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 项先生的《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一文首先阐释历史语境,在深入揭示两周礼乐制度的实质之后,否认了学界一以贯之的“礼崩乐坏”引发金石之乐“断层”的论断。他指出,“礼崩乐坏”非但没有葬送金石之乐,反将其推向更辉煌的舞台。由于周代的乐悬制度只规定了乐器摆放的方位(宫、轩、判、特),并未规定乐器的数量,如此,“礼崩乐坏”直接导致了金石之乐数量的内部扩充(从最初的2件逐渐扩充至4、8、16、32、64件),最初只用于礼乐的乐器组合也兼用于俗乐。东周末期,诸侯国大量涌现,金石之乐被作为阶级地位等级的象征而广泛使用,且陈列地点已经不仅限于朝堂,而延展至庙堂、厅堂等,所奏之乐当然也早已超越礼乐之范畴。就这样,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在礼俗兼用的双重作用下,以金石之乐作为主导,与它种乐器组合使用的乐队形式走向辉煌。然而,由于金石之乐的自身局限,以及作为重器功能的逐渐缺失,是金石之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然而,随着“以乐观礼”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并结合近几十年来大量金石乐器的出土为据,项先生又对其原有观点做出修正。在《“合制之举”与“礼俗兼用”——对曾侯乙墓乐悬的合礼探讨》⑧一文中,项先生认为西周末期乐悬的内部扩充并非是“礼崩乐坏”的产物,而是合乎周礼之举。乐悬制度(只规定方位不规定数量)为后世金石之乐的“合礼”扩充预置了空间,乐悬用途不断扩展,祭礼、多礼乃至礼俗兼用,日益增加的用乐量为乐悬的内部扩充推波助澜。因此,曾侯乙乐悬为合礼之制下的产物。 此外,项先生的《乐户与鼓吹乐》⑨一文通过对鼓吹乐与乐籍制度的关系、鼓吹乐的]化,以及鼓吹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等问题的辨析,认为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音乐品种。而在《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⑩与《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辊?辑?讹两篇论文中,他又通过对古琴、福建南音、西安鼓乐、五台山佛教音乐等几个“活化石”乐种的历史命运的探讨,将乐种的功能与国家制度联系起来考察,得出结论:多数音乐品种(如乐种、曲种、剧种)其实是国家礼乐制度(乐籍制度)下的音乐文化样态(如历史上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的礼乐、军乐、教坊乐等),随着社会的变迁积淀在民间,正是这些乐种的综合体承载着中国乐系的血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才会真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性。我们既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各乐种的个体性与差异性,而忽略了在大一统国家礼乐制度下所呈示出来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换言之,我们缺少的,正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从历时与共时的视角来认知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任何一个文化事像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假如我们一以贯之地只关注到研究对象之表象,而忽略其文化土壤与历史语境,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客观、全面的认识。由此带出一个重要话题:音乐史该如何书写?对于音乐史长河中的种种案例和事像该如何解读?一句话,应该让那些尘封了数千年的音乐往事重回当年的历史语境,将其再次植入当年的文化土壤(国家制度、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历史的枝枝叶叶才有可能鲜活,也才有可能尽量接近历史的真貌。只有运用“历史回声定位”的视角,去审视礼、乐、器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文化关系,我们对传统乐器文化身份的认识才能渐趋真实。 二、“古”←→“活”结合:以双向考察模式 为乐器文化研究接通血脉 这一研究视角着力强调乐器研究的双向思维,即古代乐器向当代追寻,当代乐器向远古求溯,接通古今乐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源流脉络,以客观、严密的考证,一方面厘清远古乐器文化在当下的遗存变

民族乐器的论文题目

93 评论(9)

whushjzw

我个人觉得的话 主要是表现形式 感染力不一样 特别是艺术这个东西 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说法 而且每个说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艺术嘛 是吧就像搞艺术的人 不修边幅走在大街上 可以理解 不管他的穿着如何 不管他是否有穿了衣服 所以 我想说的是 楼主既然有这个想法 那就写些读到见解及深度出来 艺术没有标准 赞同的人多了 就行 至于从哪方面着手 你认为什么最拿手 就从哪里着手了 我们怎么知道你的心思呢??是吧 加油 弘扬二胡精神
214 评论(8)

linchy

你好。我自己也学二胡。我来说说吧。我个人比较喜欢二胡(当然。不喜欢怎么学),它能表达比较悲的情绪。最简单的来历,小提琴是西洋乐器,出生在约16世纪意大利,有四根琴弦;而二胡是民族乐器,出生在我国最鼎盛的唐朝,有两根琴弦。构造,小提琴由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组成;二胡则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音色,小提琴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二胡的音色有其独有的特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它那近似人声的乐音,更加富有歌唱性和表现力。音域,小提琴音域超过3个半组;二胡的音域可达三个八度。把位,小提琴貌似有13个把位,常用前7个;二胡中刘天华先生大胆、科学地定位为五个把位。我认为某些曲子。例如梁祝,二者就可以互相演奏,但二者演奏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哈。但较多的曲子就不能了。你不可能用小提琴去演奏赛马吧对吧。你说的那2首歌我没听过- - !sorry 论文。我认为从这几个角度写比较好。首先来表明你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写出二胡与小提琴的异同,以及他们的发展史。这很重要!然后要把他们的艺术渲染以及艺术影响写出来进行比较。最后要从各自乐器所主要能表达的感情来分别。最好结尾能在照应照应开头,突出论点,使结构更严谨。我个人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好。至于题目,我建议你先把文章写完后在进行命题。毕竟你这是论文,与作文和散文不同。文章中心已早在你心中。故不存在离题的情况。我自己想几个啊:《“东”“西”——交融?》《琴谈》《我们的现代音乐?可以有古代吗?》《中西的絮絮琴缘》希望能帮到你啊!
289 评论(8)

0539学习者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  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  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  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  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  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  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  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  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  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  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  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  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  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  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  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  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  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331 评论(10)

蒋毛毛

没那水平写什么都不好,水平够了自然水到渠成!
16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