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6

王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小微企业的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winbin

已采纳
创业难度论文摘要:微经济作为国家规模经济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模式的改善,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兼容性与适应性。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国之策。但当前高校在创业教育目标、层次、内容、方式等方面模糊趋同,没有结合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未能区分小微创业和传统创业的差异并因材因地施教。从微经济视角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学校微创业教育,搭建微创业实践平台,从而有效培养大学生微创业能力是开展好双创教育的强力抓手。 关键词: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微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缓解就业压力,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国家开始提倡创业教育。十多年来,创业教育在国内愈来愈多的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三期叠加"的阶段。要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二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中国目前每千人企业数约13个,发达国家水平为约40~50个[1]大众的创业激情被点燃了,但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致实际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由此看来,要贯彻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从微经济视角提升大众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微创业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微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 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本世纪初起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早期部分学者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定性分析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意义,但随着创业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内容更为广泛深入,研究对象也细化扩展至高职学生、大学生、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工等[2]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会议报告将创业能力界定为从事产生收入的活动并获得成功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和操作行动的能力[3]肖红伟、晏红洁(2008)认为,创业能力是目标人口为了能从事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应具备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在各行各业创立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实践活动应具备的能力[4]唐靖、姜彦福(2008)在Chen、DeNoble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学、心理学角度,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创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即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可细分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等两个二阶维度,运营管理能力可细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等4个二阶维度[5]Sarwoko和Surach-man(2013)等认为创业能力是使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两方面的特征[6]由于来源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和所持视角差异,迄今为止,学界对创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 当然,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界定和内涵构建,首先需基于对"创业"的准确把握,并同时结合特定研究对象和国家及区域实际。传统观点认为,创业即创立基业,指从零开始创建新事业,或者是在一个有问题的企业中创立一个重焕生机的企业。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无形中将某些个体工商户、开办工作室、创意自由职业等具备创业特征的自我雇佣者排斥到了研究领域之外。这些微创业活动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的萌芽,是新企业诞生和成长、推动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因此,创业应该是创立、创设、创新某种事业或职业岗位,即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包括利用微少资金创业和在细微领域创业的微创业活动。 基于微创业与传统创业活动的区别,笔者将微创业能力定义为:个人或团队利用微少资金或在细微领域进行创业的动机和能力。结合文献分析,以及笔者问卷调查数据和对M学校29名微创业者的访谈,具体从4个维度表征微创业能力:创业动机、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创业学习与实践能力。其中创业动机是个人对创业所持的一种主观态度,是激发、维持、调节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并引导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与个人价值观、创业认知等密切相关。自我效能与风险承担包括自我评估、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风险评估和承受能力。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者发现亟待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并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强力执行,满足市场需求。创业学习和实践能力包括学习方式、内容和水平。之所以没有将网络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要素纳入微创业能力表征的核心维度,是因为微创业规模、风险一般相对较小,这些能力要素可以允许在微创业活动中学习和进一步获得。

关于小微企业的论文摘要

325 评论(12)

tzzy246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 the impact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 and promote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However, most of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 Although support national policy on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financing difficulties but this situation is still no substantive chang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especially early start mainly rely on internal financing, low proportion of external financing , external financing Support of the state to attract more people to join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With micro-enterprises gradually expand , the demand for funds may be more and Light has preferential policies , reduction of part of the cost , for a newly established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s far from enough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his problem , you need to depart from the terms of the business itself , the national policy , to reduce the total internal financing the proportion of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work together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financing , diversify financing channels fo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o achiev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Also hope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to othe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can play a reference
210 评论(8)

化学未知元素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
167 评论(14)

fly2130

目前全国的文化企业共计180万家左右,其中80%以上都是小微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在带动创意人才就业、服务民生、保持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细微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微文化企业的生存和生长面临着很多困境,缺钱、缺人才、缺信息、缺经营能力、缺管理经验、缺营销渠道……就如刚刚诞生的婴儿嗷嗷待哺,小微文化企业靠什么长大?政府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10月28日至29日,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于重庆举行的“落实小微文化企业政策及相关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产业相关管理部门的代表畅所欲言,介绍了探索出的经验,也提出了心中的思考。  政策着力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  2014年对于小微文化企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8月19日,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为何如此重视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介绍,据抽样调查测算,目前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已占到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约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7%,实现增加值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加上200多万文化类的个体创业者、经营者、工作室,小微文化企业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这个比例。  施俊玲介绍,近年来文化部已开始着手加强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工作,如文化部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项目,目前文化部本级仅保留3项文化市场审批事项。尤其刚发布的《意见》明确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意见》明确,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小微文化企业及小微文化企业份额达到30%的联合体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投标产品和服务,可在价格扣除优惠政策规定范围内按较高标准执行。  此外,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缺少创意和技术人才的困难,施俊玲透露,目前文化部正在与工业与信息化部合作,计划将小微文化纳入工业与信息化部的“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明年将开始合作培养人才。  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张海鹰将小微文化企业比喻为“刚刚诞生的婴儿”,他介绍,目前国家正在不断推出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如降低工商注册登记门槛,简化办理手续。但张海鹰也指出,一些其他配套改革没有跟上,导致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卫生、消防、环保等其他部门也应进行配套改革,继续研究新方法,适应培育市场主体的要求。  张海鹰建议,国家应继续在评估登记制度方面健全机制,为小微文化企业版权质押、无形资产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方面提供便利,让企业的存量变现,流动起来。  将小微文化企业扶上马  小微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微文化企业从银行信贷渠道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基本不可能,而从民间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利率又比较高,很多小微文化企业还未来得及“长大成人”,就死在了初创期。  重庆文化委员会文化产业处处长陶宏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资产在百万元以下是处于存活期,很容易死掉,到了百万元到千万元期间,企业在不断寻找适合的经营模式、稳定市场;一般跨过了千万元的门槛,企业的经营模式就会基本清晰、团队能力形成、市场空间开辟出来,发展速度会加快。  “我们注意到这个规律后,在制度设计时会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在小微企业注册登记时尽量便利化,实现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管理。” 陶宏宽说,“对于经营场所的登记条件也放宽了,只要不扰民,可以在住宅中经营,不用提交证明材料。”  通过调研,陶宏宽发现很多小微文化企业在初创的一两年由于缺少发展资金夭折了,对此,重庆市在相关政策中专门提出对策,其中最核心的是构建了“1+3+3+3”政策体系,即创业者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陶宏宽介绍,小微文化企业在设立登记满两个月后,可申请5万元以内的财政创业补助;新办小微企业,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两年补贴;小微文化企业可申请15万元以内两年期的创业扶持贷款,贷款利率执行同期基准利率。  此外,陶宏宽表示,重庆市还有一些减轻小微文化企业负担的办法,比如,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租金补贴,最高每月2000元;水电费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最多不超过2年;设备购置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等。  如何再送小微企业走一程  一边是政府部门出台很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各金融机构也推出了专属特色产品,另一边却是小微文化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出现了尴尬的“鸿沟”。对此,南京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会计师边晓红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微文化企业表面上缺钱,实际上是缺信用、缺信息。这也导致了很多支持政策、金融手段难以落地和发挥作用。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路径不畅通,小微企业对很多政策不了解,政府的政策也很难落地。小微企业需要一个中介平台,这正是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立的初衷。” 边晓红说。  针对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难题,边晓红介绍,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正在与北京一家大数据技术公司合作研究文化企业的客观信用计算模型,收集企业各项信息,分析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意愿。“文化企业虽然缺少抵质押物,但有劳动用工、用水用电、日常流水等很多信息,其实这些看似零散无用的信息都能转化为信用信息。”边晓红说。  而针对小微文化企业信息不畅的问题,南京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立了文化企业资源库,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以自愿报名入库。通过这一数据库,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记录下来,使之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成为银企双方共享共知的信息。目前,南京市已有1300多家文化企业加入该数据库。
21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