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oti1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夜阑人静,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 : 任风/翻阅背影的日子/烛光将记忆/摇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阳/便凝重了教师魂…… 曾经怀着对远方神圣的热切向往,为了朝拜远方那心目中的圣地,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他们,犹如辛勤的农夫,钟爱自己的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我永远忘不了读大一时的第一节计算机网络工程课。那天我们提前到了指定的教室,预备铃响了,大家叽叽喳喳的聊天声并没有停下来。这时,有同学注意到进来了一位杵着双拐的人,背着笔记本点脑,正微笑着看着我们,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他就是我们的老师?不会吧!几个比较捣蛋的男生在后排嘀咕着。前排的几个同学赶忙跑上前想帮他把笔记本电脑接过来,并上前搀扶他,可是他笑笑拒绝了。他走上讲台,并没象我们所想的那样坐到椅子上,而是站在讲台边,这时候教室里已经是鸦雀无声了,“大家好,我叫王峰,从今天开始将由我为大家讲述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他广博的知识,流利的讲解很快就吸引了我们,而且在两个小时的授课中他没有一分钟是坐着的,一个健康的人站那么久也会很累,不要说是一个没有双拐就连站都站不起来的残疾人。每次上课他都准时到教室,无论刮风下雨。由于他不方便写黑板,他都是在电脑上演示,所以每次上课都要背一个沉甸甸的笔记本电脑,有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投影仪。他给我们上了两年的课,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坐在椅子上讲过课。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同学。后来我们还知道,他是思科网络学院的负责人,计算机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是云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我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他也让我们感到惭愧,一个残疾人能够取得这样得成就,我们却连他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只是轻轻地笑了笑。——我承认,王峰老师是我最为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位老师。 ——从王峰老师身上,我读懂了“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用言和行诠释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 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呼,它如磁石吸引我游离的目光,安抚我躁动的心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自然会有收获和回报。我逐渐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甘于寂寞是成熟的标志。因而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峰,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其实,在我们中间也不乏这样的教师。记得那是开学的第一天…… 我们总会向往辉煌灿烂的明天,但明天是由每一个今天垒成,有向往有行动有坚持,方会使刹那变成永恒,使梦想变成现实。昨夜微霜初渡河,今晨秋风凋青发。每一项新的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项挑战,我告诫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让自己在充实中完善自我,在宁静中储积生命的动力。还是魏书生说得好:把自己平凡的工作当作宏伟的世界去研究,你就会发现无穷的乐趣。 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我走上讲台时间不长,教学工作刚刚起步,我亲眼目睹了老教师们爱岗敬业、讲求奉献作为,亲耳聆听了老教师们不畏艰苦,牧牧不倦、潜心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孩子的明天,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在学校繁忙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老师们的奉献和忠诚。我深深懂得,我肩上的担子不轻,我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 青年诗人汪国真的一首诗道出了无私奉献者的心曲: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 把握瞬间的辉煌, 拥抱一片火热的激情,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唐•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俗、人的信念和良知等来维系的,是用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分工使得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职业关系,这种职业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特殊的行为规范来加以调节,职业道德因此而形成。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所应遵循的带有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总和。比如,医生救死扶伤、法官明镜高悬、商人诚信公平、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都是具有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 教师道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应遵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出自某个行政机构或单位领导的意愿和要求,而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结晶。在中国,高尚师德源远流长。孔子时期就已总结了一整套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形成了我国最早的教师道德体系。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这些思想流传几千年,魅力依旧。尽管时代变迁,要求发展,但由教师这个职业本质属性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永恒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法标准 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八条。概括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 依法执教——方向正确 爱岗敬业——尽心竭力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严谨治学——刻苦钻研 团结协作——携手共进 尊重家长——共同育人 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明得惟馨 三、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建构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指规范、准则本身,属于社会道德范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则属于个体品德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它的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通俗一点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建构就是要把“行为规范”转化为“规范行为”。 这里所讲的内化就是教师将已有的品德心理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建立联系,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同化,通过对外在的准则从盲目依从到自觉的认同。外化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人与人,特别是师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育实践中去实施(外化)并体验这些规范和准则,从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信念、意志和行为规范,构起相对稳定的、一贯的从事教育事业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 目前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知道所谓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小学职业道德标准可倒背如流,也谈得头头是道,但这些要求与自己的品德基础却不相干。这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尚未转为为内在的个人品质,也就是内化外化过程还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们开展这次活动讲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品德的形成不是一个“灌输---接受”的简单过程,这些讲座只是一个引子,主要由教师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实践与体验、交流与互动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内容。 教师爱岗敬业。 教师爱岗敬业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上的内容: (1)情感上——爱校爱教爱生 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情感上的接纳,甚至“迷恋”;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场所有一种剪不断的“情结”。能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与教育的兴衰、学校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为教育之忧而忧,为教育之乐而乐。以校为家,把学生当儿女、兄弟姐妹。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这种情感是内在的,也是持久的,不会因教师职业待遇的高低或条件的忧劣而轻易波动。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而自豪;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可能以恭敬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2)理念上——教书育人 教师对职业的爱心要在懂教育规律、思想方法科学和清醒头脑的前提下,否则这种爱就会盲目和没有方向。 教师爱岗敬业要体现在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又要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教师爱岗敬业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要体现在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上,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上,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上。教师爱岗敬业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要培养学生形成做事、做人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3)态度上——认真负责 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态度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直接体现。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强调“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的职业态度除“认真”二字,别无选择。 具体讲:教师在工作上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决不敷衍了事,在行动上,科学规范、遵规守纪、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完善自己的职业形象。 爱岗敬业,一般分为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等不同状态。 乐业——是建立在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积极态度、浓厚兴趣和深深热爱的情感基础上的。乐业的教师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由衷的喜爱,不计较待遇多少、地位高低,工作再苦再累是享受。他们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兴奋,这属于情感型的爱岗者。 敬业——是教师对其职业的理智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积极态度。敬业型的教师出于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社会意义以及个人发展意义的认识,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认真、一丝不苟、作风严谨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这属于理智型的爱岗者。 勤业——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的根本态度和履职程度,勤业的教师总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属于态度型的爱岗者。 精业——有扎实的教学教育基本功,并不断钻研。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属于创造型爱岗者。 教师爱岗敬业的几种水平: 师德的楷模水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教师师德的极高境界,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教书育人事业,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以桃李满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忠于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锐意改革,成绩卓越,是他们师德境界的真实写照。有这样师德的教师人数虽不多,但在教师群体中影响较大、号召力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师德的优秀水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 师德的基本水平。认认真真、勤勤恳恳。 总之,爱岗敬业体现着教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追求。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要求和教育学生努力的基础。 教师的博爱(师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因此上说师爱是教师魂中之魂。 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而且要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洒向每个学生。享受教师的爱,是每个学生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这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爱每一个学生就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具体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过程,也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过程,有些人把它定义为一种情理相融的心理过程,一种严慈相济的心理特征。教师爱生是人类心灵一种完美与理想的象征。 情感是师爱的前提。从早到晚教师与学生同活动,上课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不时的沟通交流。教师为学生能自己的要求完成任务而感到喜悦。这些天然的、纯真的情感是教师爱学生的基础。 理性是师爱的方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师只有“爱的情感”和“奉献”还远远不够,师爱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这才是师爱的正确方向。 情感与理性的融合是师爱实现共同教育功能的保证。即情理相融,严慈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