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852mlp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皇泰主杨侗追谥为世祖明皇帝。 《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 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 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 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拿着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看了《隋书》和《旧唐书》及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很想把唐太宗和隋炀帝两个做比较。一个被称为”极明之帝“,一个却被骂为”极恶之帝”文治上唐太宗更是大不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的水平才和杨广大业年间相平!而耕地面积更是只有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就连疆域都要小些!而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看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耕地!!这些李世民比于杨广都大大不如,所谓贞观之治远不及大业年间的盛世!下面请看具体数据。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就个人品德方面也可以做做比较,两者有不少类似点。 杨广杀父(至今无具体史实可以说明,很多学者存有怀疑),而李世民却幽禁其父李渊至死!! 杨广杀了叛乱的三弟,但对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而李世民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及齐王元吉却是不争的事实!抢了三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甚至还杀了襁褓中的婴儿!这对于玩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的杨广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的武媚不也被他儿子李治娶做皇后了吗? 都说唐太宗善于纳谏,广为流传的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好一个忠臣明主!可忠臣的结局却是悲哀的,魏征的墓却是那个以他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推倒的!!还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帝王嘛要山呼万岁,对于求方士问药方面也可做一比较。 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而李世民当年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结果却吃延年药吞金而死(属于自杀)隋炀帝 PK 李世民 隋炀帝一、夺嫡二、疑命人杀隋文帝(无事证)三、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四、出征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圣人克汗六、杀高熲七、三征高丽,无功而还八、奢侈但不荒淫九、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十、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十一、孙子被拥立为恭帝,不久被篡,亡国十二、篡他的是他的表弟李渊,李渊起义的口号是为杨广复仇,而非讨伐他。评价:千古暴君李世民一、夺嫡二、幽禁唐高祖李渊至死三、杀元吉,并娶其妃妾,杀其子嗣,包括襁褓婴儿。四、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五、被突厥尊为天克汗六、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七、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再第三度出征筹备中身亡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荒淫而兼奢侈九、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也因为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十、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十一、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不久被篡,亡国十二、被小老婆之一武媚所篡评价:千古明君这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人 可说实话,他跟唐太宗比起来太小巫见大巫了,在女色方面 隋炀帝一共就五个儿子,女儿史书没做具体记载,能确定的由也就三个吧 而太宗皇帝咧,儿女加起来四五十个,都可以排成连了 而且隋炀帝不管在外面怎么沾花惹柳,对他的萧皇后却一直敬爱有加 两人风风雨雨一起走来,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相濡以沫,同欢喜共患难 就算是到后来,萧皇后苦心劝隋炀帝,实在激怒了他,炀帝也没把它给废了, 到死也是死在萧皇后怀里, 而萧皇后杨广也确实仁至义尽了,杨广死后,宇文化及要霸占她,萧皇后历尽艰险带着孙子逃到了突厥,流亡异乡十多年,才被太宗皇帝接回长安,与家人团聚。她跟隋炀帝之间的感情让人敬佩,不亚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可是,可是~~~`就因为隋炀帝成了亡国之君,人们就把所有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对的错的,该他的不该他的,总之它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暴君。 其实说白了,隋炀帝这人就是心大了点,修运河,征高丽,三下江南搞视察,反正就是呼哧呼哧蛮干型的,跟五六十年代的毛似的,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隋炀帝就这样,结果想干一番大事业还没敢明白,就引得人民揭竿而起了,没办法,只能怪他干起工作来太不顾人民的死活,自己把自己给葬送了,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
我觉得隋炀帝的功主要是在于他在位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使得南北之间的联系得以密切,促进了沿岸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利于国家统治,但由于他过于奢侈的生活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所以我是觉得他功过是相当的。
从近期上来说,隋炀帝过大于功,从远期上,隋炀帝功大于过。
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却远非刘阿斗和陈后主之辈所能相比,其治国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 有人说“隋炀帝不是不伟大,而是伟大的过了头。” 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隋炀帝有雄心壮志,意图建立千秋大业。事实上隋炀帝正是这样做的。早在继位之前,隋炀帝就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继位之后,隋炀帝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 一, 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二, 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三, 开拓流求(台湾)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四,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五,三征高丽,经略东北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炀帝最悲剧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骂的事情。为了征服高丽,隋炀帝每次都动用上百万的军队和民夫,却无果而终,反而换来百姓的大规模起义,最终失去江山。老百姓吃了苦,隋炀帝挨了骂,隋炀帝的憾事,中国历史的憾事。 六, 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他穷奢淫欲自己享受,那是为了控扼山东,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要知道,隋炀帝在位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巡行(也就是实地考察制定治国方针),根本没有时间享受。 七,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但不完善。是隋炀帝创制了进士科,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以上都是隋炀帝做过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如果隋炀帝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炀帝都做了,而且仅仅用了13年。说隋炀帝是暴君不能否认,13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百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
隋炀帝可以说是功大于过吧,不过史书一直都在黑他,他可以说是毁誉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