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1+1=2论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5

东泽明粤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1+1=2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rcedesBenz

已采纳
1+1为什么=2,是老祖宗规定等于2的看你怎样理解;1、手中拿一件东西向胳膊底下一加手中就没有了2、1+1=02、两个人结婚组成一个新家庭1+1=13、儿童计算数学1+1=24、两个人结婚,生出一个爱情的结晶变成三口之家1+1=35、1+1等于不三不四6、1+1等于7、1+1等于王8、1+1等于田9、哥德巴赫猜想;1+1等于数学皇冠明珠,10、在二进制时1+1=10,11、布尔代数时1+1=1,12、一只猫加一只老鼠等于美餐这是一道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题数学中等于二化学中小于二生活中大于二!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真正要想知道为什么可能连小孩都会笑话你,大数学家陈景运也只研究1+2为什么等于1+1为什么等于2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1+2=3:数学界称为数学皇冠1+1=2:数学界称为数学皇冠明珠有待我们去开发也就是,在数学领域上,哥德巴赫提出一个偶数=质数+质数的猜想,即简单表述为1+1=2然后现在大数学家陈景运,把这个猜想推到了偶数=质数+质数*质数,距离哥德巴赫猜想还差一点所以说,1+1是等于多少,不知道……

1+1=2论文

171 评论(12)

呀呀孑孑

控制情绪,珍惜和谐的局面。
118 评论(10)

physcrf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6=3+3,8=3+5,10=5+5=3+7,12=5+7,……等等。有人对33×1000000000以内且大于6的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偶数n(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九个质数的积加上九个质数的积,简称(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即最终的问题是如何证明(1+1)。(1+1)问题是“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特殊“符号”表示,(1+1)是一个“整体符号”,与我们的运算表达式1+1=2是完全不相干的!目前最好的结果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1+2)的形式。当然这里的(1+2)也是整体符号,与我们的运算表达式1+2=3是完全不相干的! 最后说几句发人深思的问题: 数学中需要证明的问题,说明它是对是错还很难说,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是不能使用的。这是大家都理解的东西,但为什么我们都在用“1+1=2”这个东西,那么多人(最不应该的是包括我们学生心目中最有权威性的老师)还认为 世界顶级的数学家也在研究它的证明 ? 这是我们对不理解的数学问题不求“深入了解”,而是枉加“猜测”的结果。这样做的恶果是让我们不再“信任”数学的学习和研究——如果“1+1=2”需要证明,那么我们的科学界还有多少是不需要证明的东西?我们的计算结果岂不都是不知对错的了?我们以前的证明还有多少是正确的? 我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让全国人民纠正错误认识,正确理解(1+1)问题——“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现行小学课本(人教版第十册)上专门介绍了这个著名问题。
80 评论(14)

1848997

内容可以是有关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质疑,敢于提出疑问的内容
30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