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实事求是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3

花与剑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实事求是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asonWangfm

已采纳
一、要多学习,掌握知识,对工作要有充分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一种看法。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思想。思想的建立来源于学习,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知识的海洋中,任何人都只是沧海一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要有恒心。学习贵在坚持。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工作观念,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二、要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使我们做事更好更高效。要学以致用,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从成功中掌握好的方法,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争取进一步提高。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想他们所想。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三、要学会转变,灵活运用,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灵活运用,不同于简单的发散思维,更不同于天方夜谭,解放思想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把马列主义很好地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跳出中国看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解放思想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时期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修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以不断创新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发展、上升和深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正是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规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才使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品质,是贯串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永葆指导思想的生机活力、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还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动态的和不断变化的。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永葆其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使自己的指导思想、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与不断变化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开辟新境界。在这里,解放思想是统一思想的基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加强全党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不丢掉“老祖宗”,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讲新话,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如果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谈不上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使全党思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团结全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前提条件。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对于别国的经验,我们又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关于实事求是论文

177 评论(10)

守护小肚腩

有这样一则小寓言,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一个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镜子一天,他在镜子中满脸黑斑,一怒之下竟将镜子摔个粉碎初读这篇寓言,我真为这个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人感到可笑但笑过之余,我也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应当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实,否则,就只能从虚无中跌落深渊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家,而不应成为一个空想家”是的,大凡古今中外为人类所做出贡献的人,都是追求客观真理永不放弃的典范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中心论》在当时,天主教会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谁违背了教会的意志,谁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哥白尼只好在教会的迫害下长期流落他乡,但他仍坚持真理,毕生不悔布鲁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他坚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死亡常常笼罩着他最后,宗教势力决定将他送到刑场遭受火刑布鲁诺被钉在高高的十字架上,伴着脚下熊熊燃烧的烈火,布鲁诺仰望天空,吐出最后的一句话:“火并不能奖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确,哥白尼、布鲁诺这种追求真理精神是永存的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也是一位实事求是,“相信镜子而不相信眼睛”的人在盛行“浮夸风”的年代,彭德怀不相信能够亩产几千斤于是,他亲自种了一分试验地他精心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直到收割他将收获的小麦一过秤,共90来斤,他对众人说:“就算我照料不好,翻一倍,亩产 200斤,顶天了,绝对不可能达到几千斤!”我们的革命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事求是”做了最好的注脚实事求是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它能辩证地看一个人,一个民族,实事求是毫不隐讳挑出弱点,沉淀长处,树立更高尚的道德相反,相反,若一个人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海市蜃楼上,他就只能在最后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项羽虽从小饱读诗书,力大无穷,但他主观武断,事事只凭一人之勇,“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镜子”,最终落个四面楚歌,白刎而死的悲惨结局
120 评论(9)

easonvoleam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要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就必须全面理解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以往,人们较多注意的是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而对于其辩证法内涵,则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在必要提出和认真研究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内涵问题。 “实事求是”本是句古语,自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它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用它来概括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它就具有了崭新的理论内涵,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这一论断表明,实事求是概括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它的理论内涵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唯物辩证法。 首先,“实事求是”这一命题本身就隐涵着对“实事”和“是”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承认。所谓“隐涵”,是指通过逻辑分析,可以揭示出一个命题的隐内涵。一方面,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实事”和“是”是有差别的、对立的。因而,了解了“实事”,仅解决了现象问题,还没有达到对事物的完整认识,只有经过“求”(研究),才能把握“是”,解决本质问题,从而完成认识的任务。反过来说,如果“实事”与“是”之间不存在差别和对立,那么认识的任务就简化了,可以归结为不断扩展见闻知识,而无需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然而实际上,“实事”与“是”是存在差别和对立的,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是: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似乎在围绕着我们转,“地心说”与人们的这种日常意识基本一致。但是,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表明,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理论。 另一方面,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实事”与“是”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任何“实事”中都包含着“是”,任何“是”都要通过“实事”表现出来。假如“实事”与“是”没有联系,那么,“实事求是”也就达不到目的。缘木求鱼的“求”,之所以是蠢举,就是因为“木”与“鱼”没有内在联系。“实事求是”的“求”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实事”与“是”有内在联系。内容决定形式,作为认识内容的“实事”与“是”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辩证运动。 其次,“求是”,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毛泽东把“是”解释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而“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1页)所以,在更根本和更深刻的意义上说,“求是”也就是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那么,什么是本质呢?毛泽东在60年代初的一篇读书批注中指出:“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7页)。所以,“求是”最终归结为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正是它们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运动发展的基本方向。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就必须全面研究事物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如果只研究事物的一种矛盾,那还无法确定它是不是主要矛盾;如果只研究事物的一部分矛盾及其相互关系,虽然也可以认定其中某一矛盾是主要矛盾,但这种认定还具有或然性。并且,即使这时关于主要矛盾的认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尚有一些矛盾未研究,对主要矛盾与尚未研究的矛盾之间的关系也无法确定,因而这种认识还是不完全的。只有全面研究了事物的各个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全面揭示主要矛盾与其他矛盾的相互关系。同理,只有全面研究矛盾的各方面,才能准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再次,为了达到“求是”的目的,对“实事”的了解要力求全面,要兼顾内外两方面情况。由于规律不仅包括“本质的关系”,而且包括“本质之间的关系”,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矛盾关系,所以,要全面地把握规律,就必须既研究事物的内部矛盾,又研究事物的外部矛盾。毛泽东说:“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同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61、362页)因为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所以,对“实事”的了解也应包括内外两个方面。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在讲到实事求是的第一环节即对客观情况的了解时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这里连用了四个“内外”,实质上是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对全面了解情况的基本要求。这同单纯地讲世界范围的、全面范围的等等,在方法上是不同的。这种兼顾事物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观察方法,也得到了现代系统论关于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的印证。
21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