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le-123
环境与成才有人认为逆境出人才,抱怨生活太平淡,环境太舒适,缺乏促使自己前进的动力;也有人认为顺境出人才,感叹自己条件太差,运气不佳在他们看来,客观条件对成才起着决定的作用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使强者更强,然而它也能成为摧毁弱者的精神支柱,使之更加精神不振如果身处逆境就能成才,那么全世界的人不都成才了吗?这显然是荒谬的所以,那种认为只有逆境才是通向成才捷径的看法是错误的既然逆境不一定造就人才,那么顺境自然是通向成功的一座桥梁了?固然,优越的条件能为我们创造成才的机会,良好的环境也必将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总要或多或少地依赖与它所生存的客观环境但这绝不等于,只要身处顺境便能成才那些意志薄弱者沉溺在优越的环境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最终依然是一事无成因此,我不由为那些顺境成才的信仰者感叹一声:顺境也不一定成才啊!顺境、逆境都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可是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会有成功者的足迹他们之所以成才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仔细想一想:顺境中的佼佼者,成功之路上也无一不洒满了汗水和泪水,也留下了刻苦的钻研、苦练的足迹;而逆境中的强者,自强不息,他们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就是这种意志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看看赛场上运动员脸上成串的汗水,我们得到的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答案:环境的好坏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唯一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的程度正如爱迪生所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无论怎样,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努力那么,朋友们,还有什么理由埋怨周围的环境呢?现在我们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开始进行长期的奋斗! 
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可悲的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原则竟没有在我们的教育中体现出来曾经有一位大文豪,在清华的考试中语文得了满分,而数学却是鲜红的零蛋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才华,他 还是能够写出名文名篇,还是一样的沉浸在文学创作的乐趣中只是在今天,在五花八门的考试重压下,“偏科”被看作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其实真的是危险吗?我看不然,反而应该是件好事正是因为偏科,这样明显的暗示,才使你对自己的潜力有所了解,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极有益的然而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偏科极严重的学生不得不面对自己所讨厌的学科,不得不强制自己对它感兴趣,这难道不是扼杀一个人才的青春么?难道不是在浪费一个人才的生命么?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也像那位教授所说的,需要在专业上既精深又广博的人,而不是现在提倡的“全面发展”的人真正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德、行等为人方面只有通过对某一专长的着重培养,才能造就出适时适世的专业人才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多学一些其它门类的知识,有助于锻炼思维,开发智力这些自然不可否认,但同样也应建立在兴趣、自愿基础之上,而不是用现在的这种“考试—分数”激励法我们有时会发牢骚说,造成中国这种教育现状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太多然而我却不愿苟同,我认为,作为一个“人才”,他首先应该是“人”,其次才是“才”,此谓先成人,后成才中国的近13亿人口不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么?好比原料多了,制成的成品就多了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本应涌现出更多的人才,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为什么一个人口占世界1/4的泱泱大国连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都没有?其实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并不少,但为什么他们都属于别的国籍?这个暂且不论吧,至少说明中国人是完全有能力得到这一奖项的而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更重要的是走进实验室的这些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那么现在,又是什么无形的挡在了我们面前呢?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都培养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全才”,即使是爱因斯坦,也有他做科学的选择性人才的定义不能只是会过五关斩六将考试的机器,也不能只是拥有高学位的学士,而是能为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做出实在贡献的心智优秀的人用这条标准去衡量一个人,也许他在学校的成绩在你之下,也许他没有考上大学,也许他的工作没有你体面,但你会发现他就是人才,因为贡献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从古至今,我们探索教育走过太多的弯路,每一次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现在而言,改革教育体制依然很艰难,但教育乃立国之根本,教育的今天就是国家的明天如此必要之势,危机之时,防止人才流失,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