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是自己
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矿产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资源,它在人类社会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一,石器的产生和利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形成。人类的祖先古猿,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劳动的结果,逐步改变了自己的身体结构并开始直立行走。这些善于直立行走的古猿,手逐步得到了解放,并开始用手拾取地上的石块挖掘地下的植物,采集食物,并用石块作为袭击野兽的武器。在古猿与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用燧石、石英岩等坚硬的石块来制作工具和武器,从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用做工比较精细的磨制石器代替做工粗糙的打制石器,从而使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1965年,考古学家在我国云南元谋发现了元谋人化石和他们加工的石器,经测定这些石器距今有170万年。此外,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距今约50万年)也有一些加工过的石器。这些都说明人类祖先很早就利用岩石来制作工具,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猿人制造的石器日渐增多,日益精细。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人类祖先在开始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时就与一般的动物区分开来而成为人类。人类与动物界的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制造和利用工具。可见,从古猿有意识地制造石器工具而成为人类的第一天起,就与矿石、岩石结下不解之缘。第二,陶器和铜器工具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晚期智人掌握了用火技术,人类开始用粘土烧制陶器。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爷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彩陶,这说明人类在利用矿物原料方面又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远古时代“矿产勘查开发业”的萌芽。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冶炼业,并出现了金属工具。人类最早的金属工具是铜,人类开始由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了。这时铜器生产已经开始,但由于铜很贵,故专用于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到了商代,青铜业逐渐发展起来。在手工作坊里,人们把铜和铅放在一冶炼成青铜,由于青铜工具很坚硬,人们用它制作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如青铜的刀、斧等,还制作各种锋利的武器,在青铜器时代,铜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第三,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开采和冶炼矿石的技术。铁器比青铜器更加坚硬和锋利,在农业生产中和手工业生产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西汉时期,铁器普遍使用于生产中,冶铁开发使用煤作燃料,炼铁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历史上还存在一批记载丰富地质矿产知识的著作,如《禹贡》、《考工记》、《管子》等。《管子》的《地数》篇中记载:“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这反映了当时找矿和采矿业的发展之盛,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了解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第四,石油、天然气、石棉等其他矿产的开发和利用促使人类分工愈来愈细,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山海经》中记述四川开凿盐井,各种矿产的矿产地、用途及性质。并已经有用石棉制成的布,称为“火烷布”。差不多在西汉时期,石油、天然气开始使用。自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两代,采矿业有了很大发展,一些古代科学家总结了当时的经验。如,颜真卿(唐)、沈括(宋)总结了一些地质现象和地球化学的找矿方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两本重要的科学著作,论述了中药160多种矿物的用途、性质和产状。随着矿物原料开发和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加工深度的进展,人类社会的分工愈来愈细,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20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原子时代和电子时代,但是,油、煤、铁等矿产仍然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备的物质资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而生产和发展的。二、矿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首先,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穿衣离不开矿产资源。现代社会中许多衣服的原料都是用矿物原料生产的。如化纤、棉花的种植,也要在一定的地球化学条件下,棉花才能长好。“民以食为天”,吃饭也离不开矿物质。人体是生物体,它需要多种矿物来调节生命的新陈代谢,缺少任何一种就会对人造成危害。而这些矿物来自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也必须吸收一定量的矿物质,灌溉要用水、地下水、种庄稼要用矿肥,这都是很明显的。人的住房交通更是离不开矿产资源,总之,从人们的生活到生产,以及在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方面,矿产资源都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矿产资源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人类不仅需要矿产资源而且要耗费大量的矿产资源。我国每年人均耗用5吨矿石。据美国矿业局分析,目前美国人均消耗20吨矿石(不包括重复使用的金属和建筑材料在内)。如果保持现有水平,每个人,一生中要耗费铜350千克(主要用汽车蓄电瓶、焊接和电子设备),锌300千克(冶炼青铜、钢构件镀导、橡胶印涂料生产中使用),铜在700千克以上(主要消耗在电子设备、发电机、通讯设施),铝约5吨(飞机、折叠式家具、啤酒杯、汁液及其他清凉饲料罐),铸铁15吨(船舶和楼房建筑、厨房用具和汽车),粘土12吨以上(没有它不仅不能生产砖瓦,也不能生产纸张、涂料、玻璃、陶瓷),盐13吨左右(主要是制造塑料、清洁剂和用于筑路以及食用)。此外,不断发展建筑需要,还不得不为每个人开采500吨以上的石头、沙子、砾石、水泥等。三、矿产资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的品种比较齐全。资源总量丰富,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在世界上占第3位,为我国实现进一步工业化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在当今世界和我国目前工业原料的80%取自矿产品,能源的近95%来自矿物能源。可见矿产资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用资源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世界上占第53位。一方面,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较低,资源消耗相对较高。所以我们要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了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要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人均4000美元左右的目标,现在矿产品生产的产量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说,需要地质工作者勘查更多的矿产资源,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特别是对大国来说,资源的强度及配套程度确是体现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说矿产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四、矿产资源是对外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国际争夺的重要对象矿产资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它成为一个国家在对外事务中的重要筹码。历史上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侵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对矿产资源的掠夺。马克思曾指出,掠夺别国的金银矿产是资本原始积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资本论》节选本,第209页)历史上瓜分殖民地的战争,也主要是为了掠夺矿产资源。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获得低价的矿产品并销售高价的加工产品,使得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不平等、不平衡的现象。中国的西藏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以及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对立等国际纷争都与矿产资源不可分。可见,矿产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筹码和国际纷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另一方面要在国际事务中正确地处理矿产资源的有关问题。复习思考题矿产资源形成有什么样的规律性?怎样认识矿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是人类与地球最亲密的接触。因为无论高山平原,无论海洋沙漠,都蕴藏着矿产资源;因为无论我们看得见的地表还是数千米的地下,都留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踪影。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渐渐认识了地球,同时也获取了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比如煤炭、石油、铜和铁。可以说,合理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契合了2008年“世界地球日”“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的宏大主题。多年来,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成立以来,不遗余力地开展了大量工作。让我们一睹10年来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风采。地质大调查:科技找矿五彩斑斓地质成果社会共享大地调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9年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80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大型以上60余处)和一批新增资源量(铜3200万吨、铅锌7800万吨、铁矿石6亿吨、钾盐4亿吨、磷矿石5亿吨)。若干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雏形也因此显现,比如重要的钾盐生产基地新疆罗布泊和我国第一大铜矿床西藏驱龙铜矿。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还为我国矿产资源未来的开发提供了线索,比如长江中下游、晋冀、辽吉等重要成矿区带由于发现了多处隐伏富铁矿,显示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沿扬子陆块周缘发现一系列沉积改造的“扬子型”铅锌矿,则开辟了新的找矿领域。基础地质工作是一个国家地质工作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九年来,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得到更新,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地区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也得到了填补,1:100万全国重力调查和航空磁测更是实现了陆域全覆盖。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因此得到解决,大量找矿线索也因此发现。开展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则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地学研究的对象,不会因国界而分割。通过大地调,我国牵头组织了亚洲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亚洲中部及邻区等国际合作编图,开展了跨境成矿带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初步建立起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成功举办了两届“境外矿产勘查论坛”,为企业“走出去”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大地调还在公益性服务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建立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完成建国以来基础地质主要比例尺地质图件和成果资料数据库建设,12种中比例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提供社会使用;建立了全国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地质调查骨干网络,公开发布了10万种成果资料目录、7万种非公开性成果资料以及2400种大调查成果报告,5000余种地质资料在线服务。矿产调查评价:矿解工业之困水润旱塬之地“十五”期间,我国完成了542个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实现新增矿产地443处,主要矿产资源提交和已控制新增资源量:铜2758万吨,铅锌6814万吨,铁76277万吨,锰10402万吨,锡161万吨,钨68万吨,煤3亿吨,银63291吨,金1340吨。尤其是东天山、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成矿区带有望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铜矿勘查后备基地。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海域新区油气资源评价圈定出38个重要油气沉积盆地,新发现一批含油气构造。其中,预测六大主要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量约228亿吨油当量。在南海深水海域首次发现巨厚中生代地层,为进一步开展深水领域油气资源调查指明了方向。完成北黄海油气资源远景初步评价;首次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标志和海底赋存证据;伊犁、吐鲁番、二连等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可观的铀矿资源量。 基本摸清地下水资源“家底”。初步查明中西部8个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在鄂尔多斯能源基地、北京等严重缺水城市、西北和西南等饮用水极度困难等地区,开展了找水示范工作。初步解决了西南红层地区、西北干旱地区12省(区、市)300多万人基本生活用水。初步建立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框架;完善了成矿体系和成矿系列等区域成矿理论;建立并推广了以GIS技术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评价MRAS系统。矿产勘查: 深山献出宝藏大地涌流原油有必要回顾一下2007年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因为这是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大获全胜的一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锰、铜、铅、锌、铝土、钨、钼、金、银、磷、锡、硫铁、钾盐等17种主要矿产中,共新探明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石油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和长庆姬源3个亿吨级大油田,天然气新探明吉林长岭、长庆神木、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5处300亿立方米以上大气田,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能源矿产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幅度增加,其中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5亿吨,同比增长1%,是1995年以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第二次突破10亿吨(2004年曾突破10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78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第一次突破6000亿立方米。煤炭勘查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