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考数学考点分析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8

qiuweiche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考数学考点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陨星落云

已采纳
一、对试卷的整体评价作为毕业和升学的考试,今年的中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在全面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关注对数学活动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考查,加强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与应用,整张试卷基础题更简单,较难题适当增加了难度,试题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试卷设置起点比较低,坡度较缓,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至于综合性较强的23、24、25题也都考虑到不同层面考生的认知水平设置多问,适当搭梯子,充分体现了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育观念。二、对教学的启示1、基础知识教学不容忽视。从试卷出题特点看,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原试卷的第1、4、13、14、16、19题等都是直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所以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基础,扎实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是可以使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具体做法是① 重视概念教学,从正反两方面,讲清数学概念。② 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③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自学数学的能力。④ 精讲多练,加强课堂练习,提高运算能力。2、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数学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原卷的第10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大,通过操作、观察、探究,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数学活动的方面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① 主要是要仔细观察,找到一些规律。②一步一步深入的,慢慢做,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③分组讨论,交流合作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原卷的第9、11、12、14、15、22、23、24、25题都从不同程度层次上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①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② 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这样做既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使学生学好抽象的数学知识,把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③ 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潜移默化的、可行的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三、结合自己的任课班级和教学及复习情况分析得与失得:我担任普班教学,从成绩分析上看平均分75分,完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知识把握较好,考前复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能够简单运用,最高分107分,达到优秀,没有出现低分段。我觉得这和我们平时严谨的教学、充分的备考复习是分不开的。1、 是长期坚持集体备课,注重教研的实际效果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五个一"的要求进行授课,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真正做到了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不搞单兵作战、闭门造车。2、是注重课堂教学设计,认真进行试题研究的结果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设计和试题的研究,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每次考试都把出题作为一种教研的形式,两人分别出题,共同研讨筛选,考试后及时总结分析。加强互相听课,增进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挥团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3、重视课本,掌握基础知识,系统整理知识网络的结果第一阶段复习我们以课本、考纲为主。力求体现课本的价值,因为中考数学试题包含了“源于教材”的基础题和“高于教材”的提高题,原型大都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或是例题、习题的引伸、变形和组合。所以我们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分步突破的能力,善于将综合题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各个击破的能力。另外还通过精心批改学生作业,及时讲评,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在总复习的第二阶段,我们依据基础知识的联系和转化,系统整理,重新组织。指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网络,选择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主的综合题,做到既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又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体会方程、全等三角形和相似形、圆、函数等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复习过程中第三阶段复习过程中第三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这一阶段我们不是盲目地强化训练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套题训练,通过练、评、反思,查缺补漏,提高学生解题技能。针对我市今年新的中考要求各类题型和试题结构,进行全真模拟训练,让学生稳定心态,增加信心,特别强化运算的快和准;重视解题过程教学,强调规范、简洁、严谨解题;善于放弃和攻坚,保证会做之题不失分,能够做一步就毫不犹豫的攻坚;过难之题确实不会做,学会放弃。这种训练,使得学生水准大有长进,信心十足,相信他们在中考中必能获胜。失:从今年试卷出题的特点和学生总体成绩看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教学和复习中对各知识点的整合欠缺,影响学生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对中等难度的题的要求不够,因为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容易题直接来自于基础,中等题变相来自于基础,较难度题绕弯来自于课本基础题,因此考生只要抓住中等难度的题的基本内容,就等于抓住了中考卷面的分数。四、今后的改进措施基于对中考试卷的整体评价、出题特点和对学生成绩的分析,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继续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到各知识点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3、在复习时要做到查缺补漏,不可急躁,把易错题易忘题随时记录,反复思考训练。4、复习备课坚持以中考说明为向导,做到重点内容要吃透,难点内容要化解热点内容要关注。

中考数学考点分析论文

219 评论(15)

lyh652

生活中的数学 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 奇妙的“黄金数” 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为:1:618…而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 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建筑师们对数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618…这个数。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618…处。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 数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618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次试验的效果! “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美妙的轴对称 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 轴对称还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耳的轴对称,使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而眼的对称,可以使我们看物体更准确。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 数学离我们很近,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离不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上面只是两个极普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根本举不完。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能给人带来更多地发现。
322 评论(12)

SoWeird

几何的三大问题 平面几何作图限制只能用直尺、圆规,而这里所谓的直尺是指没有刻度只能画直线的尺。用直尺与圆规当然可以做出许多种之图形,但有些图形如正七边形、正九边形就做不出来。有些问题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真正做出来却很困难,这些问题之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谓的三大问题。 几何三大问题是: 1、化圆为方——求作一正方形使其面积等於一已知圆; 2、三等分任意角; 3、倍立方——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是一已知立方体的二倍。 圆与正方形都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但如何作一个正方形和已知圆等面积呢?若已知圆的半径为1则其面积为π(1)2=π,所以化圆为方的问题等於去求一正方形其面积为π,也就是用尺规做出长度为π1/2的线段(或者是π的线段)。 三大问题的第二个是三等分一个角的问题。对於某些角如90°、180°三等分并不难,但是否所有角都可以三等分呢?例如60°,若能三等分则可以做出20°的角,那麽正18边形及正九边形也都可以做出来了(注:圆内接一正十八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周角为360°/18=20°)。其实三等分角的问题是由求作正多边形这一类问题所引起来的。 第三个问题是倍立方。埃拉托塞尼(公元前276年~公元前195年)曾经记述一个神话提到说有一个先知者得到神谕必须将立方形的祭坛的体积加倍,有人主张将每边长加倍,但我们都知道那是错误的,因为体积已经变成原来的8倍。 这些问题困扰数学家一千多年都不得其解,而实际上这三大问题都不可能用直尺圆规经有限步骤可解决的。 1637年笛卡儿创建解析几何以后,许多几何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来研究。1837年旺策尔(Wantzel)给出三等分任一角及倍立方不可能用尺规作图的证明。1882年林得曼(Linderman)也证明了π的超越性(即π不为任何整数系数多次式的根),化圆为方的不可能性也得以确立。
13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