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油瓶皮皮
《史记》言:“荀子十五岁游学于齐”。通过历史的回音壁,不难看出荀子的伟大之处。他是先古一枝独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无愧于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的旷世大儒的伟大称号。从孔、孟、老、庄的著述里,从历代史学家、政论家昭然世人的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政治倾向迥异不一,处世哲学截然不同。孔子告诉平民怎样做人,庄子告诉人们怎样活人,而荀子则告诉那些帝王将相怎样治国。孔子讲的是“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荀子讲的是富国强兵,国家统一,执政爱民,开源节流。孔、孟、老、庄迷信鬼神,听天由命;荀子讲的是天人合一,事在人为。孔孟的治国理论是以仁治国,以德治国;荀子讲的是王霸并用,法礼治国。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囿于思想家、教育家圈内;荀子的学生中既有治国能臣李斯,也有文可安邦、法可治世的韩非,同样,也造就了名重古今的思想家、文学家丘浮伯。众所周知,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自诩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他集皇与帝于自身,给自己定名为秦始皇,是谁帮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是荀子的学生李斯。秦始皇从执政之日起,就起用李斯,李斯在秦国推行尊师荀况的帝王之术,富国强兵,法礼兼用的方略,力助他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的历史使命,直到秦始皇命丧沙丘,李斯都是他倍加信任的宰相。秦始皇拜读了荀子的另一个学生韩非的法学著作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为了得到韩非这位旷世奇才,秦始皇不惜用倾国之兵,大举犯韩,胁迫韩非归秦为他所用。李斯妒贤嫉能,向秦始皇进谗致使韩非罹难;而赵高篡政后,李斯也死于腰斩,秦二世暴政而亡。然而,历史还是如实地书写下秦始皇建立的强秦帝国。荀子自称儒家,在批判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他的学术思想达到了诸子思想的巅峰。然而,这位少小离家,最终长眠于齐鲁大地的中华巨星,不仅生不逢地,故乡没有给他虎啸山林、龙游大海的机遇;而且生不逢时,也为荀子演绎了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令人扼腕长叹的悲剧。从历代伟人、名家的评价中不难看出,不仅历代帝王运用荀学治国理政,在近年出版的《十大名相》中,细心的读者一定能读出“十大名相”不仅有荀子的学生李斯,还有北宋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清代的曾国藩,他们无一不尊崇荀子之学,效荀子之举,成为霸业中兴之能臣,成就了他们运筹帷幄,革故鼎新,一代风流的威名。荀子的伟大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用,为什么却没有像孔子、孟子那样,一个被捧为至圣,一个被尊为亚圣那样的运气呢?分析个中原因,皆因他的学术思想超越了时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属于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历代帝王,无一不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宠儿”,不可一世的“龙种”,他们可以使用荀子的治国方略,但永远也不想承认荀子比他们高明,去颂扬荀子这位超越了他们的“超天才”。那么,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公论何在?揭穿了,荀子的学说超越了时代,在真理、真谛还不被当时的时代认识之前,野蛮足以绞杀文明,阴霾也能遮天蔽日,正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愚昧、邪恶、迷信漫长的封建时代,休道舆论公正,超前的思维没有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没有让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已经算不幸中之大幸了。因为历史人物的千秋功罪,生死荣辱,无一不抵押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暴戾民生、奴役人民、焚书坑儒、草菅人命,他的暴政不可避免地给后辈崇尚儒家的史学家、文学家造成对荀子及其学生的偏见。但这不能归罪于荀子,因为秦王朝践踏了荀子“平政爱民”的立国根基,肢解了荀子完整的治国理论思想体系,由秦始皇的残暴而联想到荀子,不能不使后辈史学、文学家对荀子耿耿于怀,怒目相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毫无疑问地也给荀子的悲剧命运再次雪上加霜。孔子、孟子所以比荀子幸运,还有一个荀子的学说为封建社会不能接受的原因。2003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的起源》一针见血地道破天机:“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孔孟鼓吹的仁论,性善论,温情脉脉,既适合中国的血缘社会,又迎合了人类的虚荣心。荀子对邪恶人性的揭穿,冒犯了人类的尊严,直戳人类所谓自尊的痛处,对社会的批判太尖锐,太深刻了,触犯了时忌,他对名、实等哲学问题的探讨,很难为缺乏哲理分析的同胞理解,曲高和寡,致使一代宗师,划时代的巨星,就这样湮没在黑暗社会和茫然的人群之中。”伟人仙逝英灵在,松柏自有后人栽。荀子尽管命运多蹇,他的功业可以被历代统治者冰封雪藏,但他对人类文明史所做的贡献,将永世传承,不可磨灭,他的闪光思想所形成的冲击波一次次地冲破黑暗与封杀,还给荀子以公平,因为历史是最公正的法官,时代是最公平的裁判。(孙延林) 
《荀子》是荀况的着作集。今存32篇。荀况,当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孙音近,所以亦称孙卿。赵国人。他的生卒年,难于确考。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一般认为,在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到赵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8)的60年间,他曾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被奉为最有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其间又曾归赵聘秦,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黄歇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终老于兰陵。目录•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简介 • 学术思想 • 作者简介 • 语言特点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荀子》 - 简介《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着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6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 荀子认为言论、辩论十分重要。他说:“志好之,行安之”,还要“乐言之”,所以“君子必辩”(《非相》)。他的文章长于说理,尤长于辩驳。正面论述时,往往从一个问题上发端,演绎开去,分析、比较、综合,层出不穷,论据充实,颇具声势。有些论文,先提出论点,后加反复论证。如《天论》,首先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作为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把属于天的各种现象和属于人的各种行动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论述,从而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论点。又如《性恶》,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为)也”立论,然后从正面、反面反复论证辩驳。这种集中论证的方式,是很具有说服力的。荀子进行辩驳的文章,更富特色。有的先列谬论,然后以“是不然”三字作为转折,加以驳斥,如《正论》各段都是如此。有的只强调正面理由,令人先行信服,然后点出反对者,达到不辩而胜的目的,如《乐论》对墨子的批评就是如此。他用充满感情的调子,一再说:“墨子非之,奈何!”“而墨子非之!”让人感到墨子“非乐”简直不可理解,也不值一驳。《非十二子》批评了十二个学者,手法是先举错误后点名;而《正论》对宋钘、《富国》对墨翟,则是对其学说的中心,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解蔽》和《天论》,各有一段对战国诸子的评论。高度概括地指出其得失,成为学术史上很有价值的资料。荀子的文章,不少地方运用对偶式的句法,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尤其是重点所在,往往连续使用排比手法,显得笔墨恣肆,气势雄浑。荀子散文中,特别善用比喻。比喻在诸子、《战国策》中,都占着重要位置,而荀子却用得更为集中灵活。如《劝学》千余字中,连续使用了六十多个比喻,比喻套比喻,比喻证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荀子》中,还有《成相》和《赋》篇,基本上都是韵文。《成相》是以“三三七、四四三”为节奏的六句四韵体。内容虽是总结历史的盛衰成败、经验教训,而形式上却开创了一种新文体,清代卢文弨认为《成相》为弹词之祖。至于荀卿所写之赋,《汉书艺文志》说有10篇,现仅存《赋》5篇,末附《佹诗》2首。篇中描述了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的性质情状,用的是四言韵语的问答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但它与后来铺张扬厉的赋体有异,“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带有谜语的色彩。此书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 - 学术思想】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荀子》 《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礼记》的文字。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荀子》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 《荀子》 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 荀子 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语言特点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 《荀子》 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因此,与先秦其他诸子一样,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但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的系统严整,使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了“性”和“伪”两个概念。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进行教化,使人从善,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区分了“性”和“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证“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荀子》在文辞上,也相互呼应,如《礼论》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认为性是一种原始材料,如《性恶》篇中认为性是一种天然之情一致,而像《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总之,荀子之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编辑本段 回目录 《荀子》 - 相关词条佛教绘画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春秋公羊传》 毛文龙 唐朝官制 《四书集注》 《天工开物》 《春秋左氏传》 朱彝尊 楼兰遗址 《白虎通义》 《五经正义》 《明夷待访录》 韩非子 中国神话 《船山遗书》 《梅花易数》 《伤寒杂病论》 南五祖 【《荀子》 - 参考资料】1、《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3、《中国古代典籍一百种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荀子》译、注:-html5、《荀子》
荀子《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著作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 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哲学思想 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传世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9)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作品简介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 (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三、课文删节部分(省略处是课文选用部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这里指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泛指南方和东北方边地部落的人),生(刚诞生)而同声(哭声),长而异俗(风俗习惯),教(后天教化)使之然(这样)也。《诗》(《诗经》)曰:“嗟(jiē,叹词)尔(你)君子,无恒(常)安息(安乐歇息)。靖(恭谨)共(同“供”,供职)尔位(职位),好(hào向慕、追求)是(此)正直。神之听(察知)之(这,指代上述的美德),介(佑助,赐予)尔景(大、高)福。” 神(最高智慧)莫大于化道(与自然规律化为一体,而能理解和运用它。“道”,自然规律),福莫长(超越)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一名鹪jiāoliáo,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泛指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系(悬挂)之(“之”后省略介词“于”)苇苕(tiáo,芦苇的穗),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坚固)也,所系者然(使它这样)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yè)干(一名乌扇,一种生于高地的白花长茎的草),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rèn,古代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之渊(深谷)。木(指射干)茎非能长也(不是能长得很高),所立者然也(是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茎长一尺左右的草,一般枝杈横生,并不挺直)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矿粉),与之俱黑(变黑)。兰槐(香草名,茎叶叫兰槐,它的块根叫芷。芷是一种可作香料的植物)之根是为芷,其渐(浸泡)之(xiǔ,臭水、尿),君子不近,庶人(平民)不服(佩带。古人常佩带香草)。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居处,家居)必择乡,游(出外,交游)必就(接近)士(指品德兼优的人),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正直的人)也。 物类之起(事物聚集成类),必有所始(开始的原因)。荣辱之来,必象(符合,依据)其德(品德行为)。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蛀虫)。怠慢(松懈,不谨慎)忘身(自己应守的规范),祸灾乃作(起,发生)。强(太刚强)自取(自己招来)柱(通 “祝”,折断的意思),柔自取束(约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集结,聚集)。施(放置)薪(木柴)若一(如一,同样的),火就(接近,向)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同类)生,禽兽群(同类为群)焉,物各从其类(同类)也。是故质(箭靶)的(靶心)张(张开)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伐木斧)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xī,醋)酸而蚋(ruì,蚊类小虫)聚焉。故言(不慎的语言)有召(招致)祸也,行(不慎的行为)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指立身行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之志者,无昭昭(明显的样子)之明;无昏昏(略同于“冥冥”)之事者,无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之功(功绩)。行衢(qú)道(交叉错杂的路,歧路)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不被双方所宽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听得清楚)。(téng)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无足而飞,梧鼠(即shí鼠)五技(技能。《说文》说“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之谓五技”)而穷(没有办法)。诗曰:“尸鸠(布谷鸟)在桑,其子七兮(《毛传》说,布谷鸟养育七只小鸟,喂小鸟时,早晨从上开始,依次往下喂,晚上从下开始,依次往上喂,平均如一,天天如此。这里取其心专一的意思)。淑(善)人君子,其仪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如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像打结一样,不会散开,比喻专心致志)兮。”故君子结于一(学习时精神专注)也。 四、《劝学》赏析(李建强)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五、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胡格非)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 “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 “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荀子的作品: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出自:《荀子·大略》 当了2000年的冤大头,孔孟为荀子背黑锅 很多现代人提起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总喜欢把责任归咎于孔孟,认为他们创立的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强调社会等级,用礼教束缚人民,总之是孔孟儒家导致了中国人的绝大多数劣根性。 其实,这是对孔孟的误解,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珍视人性中的善,在礼崩乐坏,贵族贪婪奢靡颓废的春秋时代,通过整理原来属于贵族阶层专有的礼乐文化,通过广泛教育传播到平民之中,通过礼乐对人们的教育熏陶,使人们理解仁爱,共建大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强调等级制度和维护统治阶级,而是希望通过各守本分,重新构建春秋时代已经变得纷乱的社会秩序,使之重归和谐秩序。孔子是把宗庙里的贵族学术变换成民间的为全社会人们共享的学术视野第一人。 而孟子择是继承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反对贵族和学者游士的奢靡生活,拒绝贵族的奉养,用学术才能在礼乐和正义的约束下为执政者服务,换取俸禄。 孔孟二贤主张仁爱,有教无类和民重君轻,礼乐文化是为全社会服务,他们的本意并无强调等级专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倾向。而后来的荀子,则打着尊崇礼制的旗号,认为人性本恶,推行他的新的人伦观。荀子在礼制的基础上,以才智高下把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大儒,先知先觉,知通伦类,明百王之道,法先王的为天子,三公。 第二等是小儒,后知后决,奉法守法,法后王的为诸侯,大夫,士。 第三等是众人,不知不觉,若安职则畜,不安则弃的工农商贾。 第四等是奸人,才行反时,杀无赦。 荀子在这种人伦观思想上建立了自己的强调等级,尊崇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成为一种帝王之术。荀子最著名的两个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都是荀子的性恶和等级思想的传人。和战国早期法家李克、吴起、商鞅的思想并不相同。后三位主张通过积极主动地变法治国来重建封建秩序,这种做法和儒家的主张类似,但更加积极向上。而且李克吴起商鞅都是独立而唯权力是从的独立战国游士。而李斯韩非的思想则以维护贵族和统治者利益为目的。 后世中国2000年帝制历史上占据主流的所谓的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其实就是荀子思想的充分表达。以礼制为基础,尊崇统治者,强调等级,愚化民众。而孔孟因为是荀子人分四等中的第一等大儒,而被后世当作圣人加以崇拜。但他们的思想却受到了无情的篡改,言论名声被利用,到了现代还被批判。这个大黑锅背了2000年还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