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初中议论文教学反思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8

失忆人生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初中议论文教学反思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文豪07

已采纳
《为学》教学反思1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文章更侧重于讲述做学问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做的道理。内容丰富有趣,语言独具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两点: 1、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最终做到给文章以生命。让学生品味课文,学习其各种写作方法、表达过方式的运用;让学生感悟道理,并能更好的把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达到文言积累。无论是重点字的理解,文章的译文,还是课文背诵,都是一个积累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重点词语的解读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为学》教学反思2 《为学》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如果生硬的从议论文的讲述切入,学生的接受一定是被动而无效的。那么就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文章中的一个事例的引用正好可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于是我采取“中间开花”式,从故事入手,抓住文章中的多处对比,然后在故事的把握上,落实重点字、词,句、段。尤其抓住“子何恃而往”的两句不同的朗读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以及“富者有惭色”中“惭”的含义及原因,进而抓住文章中人物对比的核心——“立志而为”、“立志不为”。在“为与不为”上,最后体会“为之,难者亦易;不为,易者亦难”。 在教学的设计上,也许是契合了预初年级学生的接受心理,但是从文言文的本质出发,课堂的落实上还是有欠缺。文言文字词的掌握要扎实而有效,在课堂上就该充分利用起来。在读的环节,散读、分角色朗读、师生齐读,多种读的方式,但是忽略了在读的基础上背诵的指导。在整个目标的设计上,不够具体明确,使得目标的落实上显得大了。 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较,就是文体和语言形式的不同,它们不是对立的。用现代文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使得教法和学法也灵活起来,把“读写译背”按照现代文的学习方式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当然每个环节的设计上要想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要把握学情。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花哨,也不能固守传统教学,在新的形式下,也许文言文的教学该走一条扎实而有效的路。 《为学》教学反思3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课文中让大家最熟悉的还是“蜀僧”的那一个段落,因为过去老教材是把它单拿出来作为一课书。而今天的这篇课文好像是出现在高中课文中。不管是老教材还是原文,都是在侧重于讲述做学问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做的道理。内容丰富有趣,语言独具特色。 “蜀僧”作为一课书在过去曾用三课时来完成,为今天的这篇《为学》是原蜀僧的四倍,如果还像原来一样逐字逐句的讲解,那得需要几可是呢?所以,把这课书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教学重点一就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1、3自然段。其二才是理解词句,定下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课文说明的道理。其中理解词句的意思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在全书三课时的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或是训练。

初中议论文教学反思

342 评论(12)

litao8

多看看报纸,多用点专业词语。
148 评论(11)

zlzk157

一、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生:运用设问句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师:是的,设问类文题,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生: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师: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在高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如《既生亮,何生关张?》《谁偷了玉坠?》等。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生:寻求爱情。生:寻求知识。生:同情心。师: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但我发现,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生:富有同情心。生:同情人类苦难。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同学们,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生: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生:虽然都处于开头,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师:分论点处于开头,观点鲜明醒目。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学生思考,相互讨论)生: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衔接紧密,逻辑性强。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层进关系。师:是的,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刚才我们说了,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是层进式结构。那么你们还知道,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生:对照式和总分式。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就是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总起,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最后总结,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且举了本文的例子,说明是总分式结构。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生: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这里,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师:对的,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真是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认真阅读,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学生先自学《幸福》,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里交流)生: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提出总的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生: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它是层进式结构。生: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比较清楚,结构也一致;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过渡性不好,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比较的很到位。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各显异彩。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生: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显得单一。生:《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师: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好的议论文写作,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进行摆事实论证。《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著、《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①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②张爱玲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中得到快乐。③摩路瓦说: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并且等她归来;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④席慕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生: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斯特恩: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越追求,欲望就越强烈。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苏霍姆林斯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生: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①德国尼采说: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②美国马尔登说: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③意大利薄加丘说: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二、教学反思“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对立中的统一。“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延伸、扩充和深化。其实说白了,“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而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是达到两相宜的,不是随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虚假、生硬地强行安插。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较清晰,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总分总式的结构,层次清楚。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学生比较难懂,即使教师加以点拨,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鉴于此,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教学要求。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再者,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论据不会使用上。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我首先立足课本,让学生走进教材,选取了文题、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作了铺垫。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扩充、丰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走出教材”这一点,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有一定的异同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选取了《幸福》一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156 评论(11)

Azure_dudu

季老师微课:议论文的花式教学
35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