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333333
这学期,学校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在课余时间学国学。我一听,心想:国学是什么?老师说,国学呀,就是四书五经,《弟子规》等,不明白的同学可以上网查一下。我回到家,怀着好奇心,在网上查了起来,网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喔~!原来国学是这样的。渐渐的我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月八日,我们就要去比赛了,比赛时,我忐忑不安,(大部分的题目我都看不懂)答完了题目,我点了点“给我打分”一看,惊呆了,竟只有28。5分!经过这次比赛我知道了:我对国学的认识太少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学国学,下次考到更高的分数! 
近全国各地包括港澳都掀起了“国学热”,引出纷纷的议论。其始作俑者,是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八十周年活动和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造舆论。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我翻阅了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似乎有了一知半解,姑且成文,向识者请教;充其量是一篇读书笔记吧! 首先得说说何谓“国学”?为什么要研究“国学”?国学的含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东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由于历史形成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脉是儒家,儒学是中国学术的正统,甚至把《论语》奉为“东方圣经”。这恐怕不符实际,对此容后再及。至于为什么要研究国学,我完全同意一位学者所说,研究国学是为了把握历史文化的走向,是为了承前启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能够站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奇怪的是,在“西化”风潮中,反而流行起“国学”,这好像是相反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五四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新检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现在我们提倡正本清源,也正在于强调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如“整理国故”不是复古一样,还要反对保守主义的倾向。 因此,“国学”一词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五四的时代精神,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有位学者提出看法,认为“国学”这个概念经不起推敲。最起码的一点,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国学”无法囊括;再者现代学术不断细化,统统放在一个篮子通称之为“国学”,恐怕也难以说清。为此他以为“老老实实叫‘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就很好”,不必另树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学”大旗。看来不无道理;但好像未能圆其说。 于是我联想到又一位学者曾经提出的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论述,对“国学”不失为很有见解的诠释。按中国古老的说法:“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我的理解是,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体的;一个是无形象含有规律准则的意义,一个是有形象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据《辞海》释义)。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两者有联系,却又截然不同。正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变化的、包容的、吸收的方方面面,又经过辉煌灿烂的“百家争鸣”的洗礼,“国学”于是和传统文化搭界,同时又以这样的遗传基因界定的。至于上面提及主流正统的误识,完全是出于汉武帝时由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一道同风”的结果。且不说九流十家吧,光是法家一家,在缔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作用决不亚于儒家。唯有“儒法互补,儒法交融”,才构成中国专制主义的核心理论——汉承秦制,后世又承秦汉制度;这是中国悠久的历史轨! 还是这位方家兄说得明白,他说:文化传统应该是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国学”只能包括在其中,而不能等同视之。他还举例说明:古老的东西只要慢慢失传了,如《周礼》中的许多规矩、制度,也就从传统文化变成已死的“文化遗迹”了;外来的东西只要被中国人广泛接受,与中国文化接轨融合,它就可以称是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了。比如西服、芭蕾舞之类,我们今天是没有人会把它看成是传统文化的,但是再过若干年,它们就可能像我们今天看胡琴、金刚经……一样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儒术当然功不可没,但是儒家的作用,不过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为之“节文”,为之“缘饰”点“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使之增加点“人道”,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说到这里,一直没有露脸的文化传统应该亮相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说白了是一部封建主义统治的人治社会史;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传统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人权,与之俱来的自然是三纲六纪的意识形态。因此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堪称无孔不入。直到今天,封建思想的残余仍弥漫四方,如“家长制”就是。它根深蒂固,驱之不散。这,便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经过这样的勾勒,轮廓已经出来了。大致可以这样归纳:其一、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影响所及几乎贯穿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并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思想以至灵魂。其二、与传统文化的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相反,文化传统则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其三、它已经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和思维定势。由此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专制主义”。换句话说,那是千百年形成的以王权思想为特征的文化传统,其积淀比新形成的价值体系还要深厚,因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制度。
书,一个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眼啊!但是,它却在我心目中占着特高的地位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书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涟漪着,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捧起一本本包着书皮的书时,心里又不禁想起了往事…… 书,对于我又是多么重要的啊!如果我认定生命排第一,那么,书肯定是仅次于生命一—排名老二了我曾经为书哭过,为书伤心过,那也许就是我对书的依恋每当看着一本本书“退休”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悲痛,那好比是把我的肉挖去了一半我把书小心翼翼地藏进书柜里,我不忍心挖出自己的肉呢?不仅如此,我还为书“卖过命”呢?说起来倒也难以相信,不过,那绝对不是谎言,而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话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哥哥为我习了一本书,我非常喜欢它但是由于我的知识还不够渊博,看起来非常费劲——总得查字典一天,我坐在一个很浅的小池的岸边,夕阳无限美好,但我无心欣赏,双手还是捧着那本书看着,可当我留心注意查字典时,那本珍爱的书就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偷偷溜走了”,“啪”的一声掉在那池里一刹那间,我就像一只失了魂的动物,一下子把头扎进池里,想去抢救那本落了水的课本,书是摸到了,可是那令人遗憾的事情又发生了,我不公游泳啊!我身体又不高,难以踏着地我搂住书在池里挣扎着也许就是天意,大兄就在这时出现了,我得救了但是,回家后又是挨打又是挨骂的我哭了,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痛苦与忧愁,但是,那并不是因为那一顿打,而是对那本书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忧愁书都浸烂了,翻开书面,眼见的是那浑浊的一片……我又哭了也许你会取笑我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我有了同感,那恐怕你也会情不自禁书,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拥有全世界的书我是连做梦都想,但也许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不过,我不感到绝望,因为,在度过每个春夏秋冬中,是书,它培养了我的情操,陪伴着我成长、生活,因此,我无比欣慰但是提醒一点:那全都是健康的,有意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