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zhanyou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 2、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3、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4、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5、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6、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7、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 8、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9、"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着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 10、舟山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的思考 11、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12、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 13、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 14、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15、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16、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17、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 18、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 19、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 20、论中国历史上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征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是对近年来世界地质工作的总结。它既可反映目前地质工作现状,也可分析出当前各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研究内容。海洋科学作为大会16个综合讨论会的重点议题之一,分多个学科进行分组讨论。一、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分类和主题在主题为气候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会议上,澳大利亚Peter Barrett教授利用δ18O等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全球古气候的变化,并对未来气候进行了预测。德国Hubertus Fischer教授利用取自75°06′S,123°23′E的冰心进行了δD、SO4、CH4等成分的测试,分析和论述了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除安排在主题会议等交流的成果外,与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关的学科专题研讨会的主题和交流成果统计如下:在冰期与气候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内容:气候变化特征、芬诺斯堪迪亚隆起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基于微体化石的古气候重建、冰期—间冰期植被带动力学、峡湾—气候与环境变化等。在海洋科学议题中,涉及海洋环境科学方面有: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海洋地球物理最新进展、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平积岩沉积物、白垩纪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等。其中,在海洋地质和古海洋学领域有26篇论文,9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海洋地球物理领域有12篇论文,1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边缘海和海岛海底运移领域有30篇论文,20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在平积岩、白垩纪海洋地质环境变化、海洋的过去和现在领域分别有15篇、14篇和11篇论文。二、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几个重要议题边缘海和海岛海底沉积物运移问题,目前已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如挪威和巴西地质学家利用海底地质取样、地球物理(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工程地质(测定海底沉积物的密度、孔隙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等综合调查手段开展工作,利用数学物理模型进行海岸带海底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法国地质学家Nabil Sultan在最近20年内,基于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在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定量观测和描述来多学科进行海底滑坡及工程稳定性地质灾害评估,对几内亚海湾和地中海地区沉积物变形进行对比,通过现场测量和在线监测、因子分析、数值模拟以及非确定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手段对海底气体化合物以及高强度地震等进行综合研究。美国科学家Derek Sawyer通过地震—钻孔剖面综合分析来说明墨西哥湾北部Ursa沉积盆地中表层沉积物运移主要受控于沉积物孔隙度而不是沉积物的地层岩性。在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Haflidi Haflidason等研究者总结了最近20年来利用先进手段和方法,结合先进的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来解译海洋地球科学和古海洋学中地质作用过程。由于峡湾沉积作为陆地和海洋物质输送的源汇交叉点,研究峡湾沉积物的沉积运移过程和沉积环境变化意义重大。峡湾沉积学作为海洋地质学的一部分,在本次大会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展示和发言。其中,来自挪威的Matthias Paetzel教授通过海湾沉积物来揭示局地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研究发现海湾中水的营养盐主要来自于陆地矿源物质,而海洋对海湾中水的营养盐影响较小,沉积序列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小冰期全球环境变化,峡湾盆地沉积物受局地系统环境影响显著,而现代峡湾盆地沉积物更是研究陆源侏罗纪黑色油页岩的理想场所。Suzanne Mac Lachlant等学者研究发现在高纬度地区运用内陆向海洋输送沉积物的过程来研究冰川沉积物运移机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峡湾水深测量数据来表征末次冰期以来峡湾沉积物的地理及环境变化状况。而Kongsfjordeng峡湾的近海水深测量结果显示,近海的水下地形地貌主要受控于冰川的运动。三、结语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地质考察对于了解和认识特殊地质作用过程乃至于提高科学的认知水平都显得十分重要。地质研究没有国界。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国外的同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建立联系,能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于我们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高茂生执笔)
中国海洋大学普通地质学综合复习题(要点及解析)二.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矿物的常规鉴定;摩氏硬度计三.火成岩分类表(SiO2的含量);产状;结构;构造;枕状构造;安山岩线;两种喷发方式;火山地貌;火山分布三大地带;鲍温反应系列;鬣刺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同化;混染;捕虏体四.外动力地质作用一般特征:1)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大气圈、水圈(科里奥利效应)-生物圈), 2)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太阳热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 3)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或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包括压固、胶结、重结晶、新矿物的生长) 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沉积构造意义(确定形成环境、岩层顶部、成岩过程);递变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冲刷构造;波痕;泥裂构造;沉积岩平均矿物成分;八种主要造岩矿物;四类沉积岩(碎屑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粘土岩) 五.变质岩形成因素(温度、压力、具化学活动性流体);变质作用方式(热力重结晶、接触交代、区域变质、韧性剪切或动力变质);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片麻构造。 热力重结晶:大理岩;接触交代: 矽卡岩;区域变质:板岩、千枚岩、片岩、蓝片岩、片麻岩(长石+石英>50%, 长石>石英)、麻粒岩,榴辉岩、混合岩化岩石;混合岩(基体+脉体);韧性剪切:糜棱岩。变质特征矿物6-8种; 高压与超高压的代表矿物:蓝闪石,柯石英,金刚石。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六.标准化石; 生物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 相对与绝对年龄;地质年代表(五代十三纪);各纪代号;早古、晚古;新生代:古、始、渐、中、上、更、全七.震级(智利9级)确定、裂度、分布;波的传播(介质);P波最快、S波不能过液体、面波破坏最大;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球内部层圈构造及主要界面:1)地壳(Si-Al层,Si-Mg层)-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内核及深度;2)各层主要物理性质、物质状态、深度;3)地球内部四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来曼面)。八.构造活动的二种基本方式;褶皱(地层对称重复和新老分布)+断裂+节理;褶皱要素(轴面、枢纽、弧尖);形态(剖面形态、平面形态、合围转折、组合形态);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 6种接触关系:沉积不整合(假花岗岩)、侵入、整合、假整合、断层、不整合(剥蚀面、底砾岩、风化壳、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新老、变质变形差异)、断裂要素;识别标志(相当层错开、地层重复缺失、擦痕、派生构造、温泉分布、矿产、角砾岩、三角面山等)、研究内容:时代、动向、断距、组合特征及应力场等 断层研究意义 地堑、地垒 画六个图以便判断断层的性质断层类型 地层和断层倾向相反 地层和断层倾向相同 地层>断层 地层<断层正断层 重复 重复 缺失逆断层 缺失 缺失 重复九.海底扩张六方面证据与威尔逊旋回(板块构造的理论精髓)六阶段特征1.海底扩张证据方面: 1)地形吻合性;2)地质(洋中脊;古生物;构造;冰川;平顶山;洋中脊二侧岩石年龄变化的对称性);3)地球物理(海底岩石的正、负磁异常条带对称分布;地热、重力;浅源、中源、深源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边缘带);4)深海钻探(包括深潜器)证实了洋底确切地貌、洋中脊高热流和枕状熔岩的存在。5)发现蛇绿岩套,完善了洋壳剖面。6)大洋中转换断层的发现。威尔逊旋回方面: (1)定义,(2)6阶段:萌芽阶段(东非裂谷)-幼年阶段(红海)-成熟阶段(大西洋)-收缩阶段(太平洋)-结束阶段(地中海)-碰撞阶段(喜山),(3)各阶段应力,(4)沉积,(5)火成岩,(6)变质等特征 转换断层;蛇绿岩套(洋壳剖面);地体构造。三种板块边界(压:海沟、造山带;张:洋脊;剪:转换断层)活动陆缘(太平洋:沟-弧-盆;沟-弧);被动陆缘(大西洋:陆-架-棚-坡-洋盆,无海沟)。板块构造三大理论支柱(刚体绕球面的旋转运动或地幔对流、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全球板块划分。十.化学风化;物理风化;水化;水解;球状风化;地形倒置十一.河谷横剖面形态要素;侵蚀方式(溶蚀、水冲力、磨蚀);侵蚀方向(下蚀:取决与河水流速、水中泥砂含量、河床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等;旁蚀;塑源);三种侵蚀的产物;V型河谷;侵蚀基准面;横向环流;截弯取直;河流的袭夺;搬运方式(拖运、悬运、溶运);沉积;三级河流阶地示意图;夷平面(根本原因是构造作用) 河流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形成条件:1)河流三角洲 Delta定义: 在河口部位,因流速降低,动能减小,形成的大规模沉积体平面上呈三角形,称之。进一步发展则形成三角洲平原。2)三角洲的形态:a.鸟嘴状(一条河流入海者,如长江);b.鸟足状(若干条河流入海者,如密西西比河);c.扇形(许多条河流入海着,如黄河)。3) 三角洲的形成条件:1.有充足的沉积物来源;2.河口处坡度较小,易于沉积(日本东部不能形成);3.水动力较小,沉积物易于保存。十二.大陆与山岳冰川;冰川剥蚀(刨蚀);搬运(推运、载运);沉积(八条特征);山谷冰川地貌(U形谷、羊背石);冰川构造(冰裂隙、钉子形擦痕);三大冰期十三.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空隙水、裂隙水、Karst水);水质影响因素;水的富集运移;温泉和地下热水形成条件(构造、地热、水文地质条件); Karst的发育条件、盲谷、落水洞十四.海水运动;浪基面、波切台、波筑台、海蚀平衡剖面;潮汐;滨海(外、前、后滨)沉积特性、浅海沉积特性、深海沉积特性;浊流、浊流沉积与鲍玛序列(E 块状泥岩,含远洋化石(陆隆环境);D 水平纹层状页岩,含生物化石(陆坡);C 丘状波纹层粉砂岩,前积层理(斜层理)(陆坡);B 平行纹层状砂岩,具粒序性(陆坡);A 粗粒递变层:砾岩-砂岩,冲刷面及印模发育)(陆坡));等深流;生物礁沉积十五.湖泊成因10种类型;淡、咸、盐湖的标准; 干旱气候区湖泊消亡四阶段及其沉积规律(垂直剖面和水平分布): 1)干旱区大湖消亡四阶段:湖区不断缩小咸化,溶解度小的先沉积:碳酸盐沉积(方解石+白云石:咸湖)→硫酸盐沉积(石膏+芒硝:苦湖)→氯化物沉积如氯化钠(盐湖,卤水,>25‰,含K、Mg、B矿)→盐湖干枯,盐层埋藏(盐矿);2) 湖岩分带(垂直剖面和水平分布):1)湖浅而小者:碎屑相分带(砾岩-粗砂岩-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2) 湖深而大者:碎屑相→化学相分带(碎屑岩→化学岩即砾岩-粗砂岩-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灰岩-石膏-盐矿岩)。十六.风的剥蚀、搬运、沉积;风蚀地貌;风棱石(风从多个方向对砾石进行摩擦与冲撞, 风向改变、砾石滚动,最终磨蚀而成的一种边角奇异,油光滚圆的石头);黄土的特征(定义:风将荒漠中的粉沙、尘土搬运到沙漠的边缘堆积而成的堆积物。2)矿物成分: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为主。3)化学成分:SiO250-60%、Al2O39-12%、CaO7-10%、MgO3%、Fe2O34-5%、K2O2%。4)颜色:黄色到棕黄色;时代:第四纪;具垂直节理,质地均一,无层理;遇水易剥落;有钙质结核。5)黄土分布:中纬度气候温暖地带。6)黄土的成因:原生黄土系风对沙漠物质的搬运和沉积形成。次生黄土为河流搬运沉积的产物。);沙漠化;现代沙漠的分布(将古论今)十七.块体运动的条件(重力、斜面和水是运动发生的直接因素;地震、爆破则是触发因素);泥石流与蠕移机制;滑坡易于形成的五种场所十八.行星运动方式、特征;成分、密度;陨石成分分类;冲击构造:陨石、冲击构造及其识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