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钉子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打开经典”的经典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书籍,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架构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影响文学创作的社会环境。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的、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也是美国文学批评经典著作,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即成为各大高校的学习用书,还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是人们在所欲涉足的领域里,最终无法绕开的桥梁。然而,“打开经典”总需要一把入门的钥匙,以避开作为无头苍蝇四处碰壁时的尴尬。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领域,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已被公认为“经典” 中的经典。上世纪80年代刚出不久就已绝版的这本理论经典,在这次“西方理论经典文丛”书系中得以再版,再次证明了它作为经典的不可置疑性。韦勒克这位“新批评”的主力干将,用如此有力的理论武器,捍卫文学的“处女地”,还击早已成为传统的社会学对文学领地的侵犯。韦勒克始终是文学纯洁性的忠实卫士,在他看来,文学应该保留自身的一片净土,应该“洁身自好”。他在序言中斩钉截铁地宣称:“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的‘文学的’”。文学的研究不该受他者的侵犯,无论是传记、社会、心理,还是思想,抑或其他的艺术,都要与之决然地划清界限,惟恐破坏文学清纯的名誉。 文学始终应该葆有自身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复杂的”艺术整体,这样文学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们也该对她进行审美的评判。像观赏一位美人,是品评美人本身,而不是去看她的社会阶层、思想意义等身外之物。 为此,韦勒克经多方细加考察,从文学的内部发明了一把不同于传统的开启文学自身意义的钥匙。为了在文学这片“处女地”上保持自身的纯洁,韦勒克教读者细致地去梳理文学作品的每一根经脉,她的存在方式、她的声音特色、她的文体、她的“面纱”(表现事物的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她的类型……“细读”成为20世纪一种经典的解读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细读文本,“文学的真正意义只能在作品自身中找到”。 在考察文学艺术品的存在方式时,韦勒克手握一个“透视镜”,试图从一种综合的、不同的视点来透视文学艺术品的每一寸肌肤。他要求从结构、符号、价值三个不同维度审视作品,通过从声音的层面、意义的层面、要表现的事物的层面三个方面的考察,文学作品成了一个为某种特别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通读全书,我们不单看到《文学理论》的创新之处,亦惊叹其内涵的丰富。 它像一个汪洋大海,有无限的丰富与深刻性,亦会时时激起层层的浪花。韦勒克在界定文学自身的同时,区分了文学与众多“他者”的界限和关系,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书中也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三者作了界定和区分,对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民族文学作了界定和区分,可见它的内容的庞杂。正如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所说:“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蕴含了海量的信息,繁杂的材料被更有效地组合,行文简洁兼之针对性极强的分析,与传统的此类著作迥然不同,此书值得每一个学术图书馆收藏。” 韦勒克的这一理论著述尽管深刻却不晦涩。阅读它不像读众多理论著作一样,像在啃嚼一颗青色的苦果,读它像在啜饮一杯清茶。韦勒克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时不时地还闪现着他的睿智与幽默,理论的阅读变得不再沉重,可以稍作放松;我们再也不用紧蹙眉头,可以轻松阅读。于是,《文学理论》自然成为学生们进入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经典之门”的一把钥匙,由此可以打开通向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经典的门。因此,《文学理论》在世界许多国家,成为了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也成为了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在中国也不例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它被翻译引介进中国来,就一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是理论书中的“香饽饽”。 但此书早已绝版,对中国文学理论学术界无疑是一个缺憾,这次《文学理论》的再版,正弥补了这一缺憾。初听此消息时可谓欣喜之至,但愿此书的再版对文学系的学生们、文学工作者们有所帮助。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定价00元 你可以打电话问一下出版社或三联书店可以邮购!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是西方二十世纪文艺学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在讲述本书之前,有必要将其理论体系及学术背景作一简要说明。作为一部论述文艺学原理和文学研究方法的书,它系统表达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的理论立场,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新批评对于文学本体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理解,也在这种鲜明的理论倾向中凸显了新批评与各种文艺思潮的对话、论辩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史料价值。新批评是二三十年代形成于英美的文学批评流派,到五十年代大盛于美国,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形态。新批评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进一步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观,其起源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洽兹。前者在《传统与个人才能》这一著名论文中提出“非个人化”的观点,强调批评应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而后者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引向语言,从而为新批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新批评的理论家们大致可分三代,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代表人物是问沙特和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他们共同建构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新批评前承俄国形式主义,后启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自足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其代表人物之一兰色姆为此在《新批评》一书中(“新批评”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本书)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文学本体论”,正是对这一理论重心的明确申扬。他们反对把文学当成文献、传记、史料等,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主张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研究它的语言、结构、意象等等内部特征,从而把握存在于作品肌理中的那种“文学性”。对此,新批评的主要理论家们都有相关的论述。比如兰色姆在《新批评》一书中说:“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本书主要作者韦勒克在他的一篇名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文章中将艺术看作“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但却是一个有含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的结构。”新批评五十年代末以后开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提出的反讽、张力等概念至今依然为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术语,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这本《文学理论》至今依然是西方一些主要大学文科专业的通用教材,可见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