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xiekunkun
利润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来编制,主要反映一定时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之后的净收益。通过利润表,我们一般可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管理的成功程度作出评估,从而评价投资者的投资价值和报酬。 利润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公司的收入及费用,说明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润或亏损数额,据以分析公司的经济效益及盈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管理业绩;另一部分反映公司财务成果的来源,说明公司的各种利润来源在利润总额中占的比例,以及这些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利润表进行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收入项目分析。公司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取得各项营业收入,也可以将资源提供给他人使用,获取租金与利息等营业外收入。收入的增加,则意味着公司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记入收入账的包括当期收讫的现金收入,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以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账面价值入账。 2、费用项目分析。费用是收入的扣除,费用的确认、扣除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盈利。所以分析费用项目时,应首先注意费用包含的内容是否适当,确认费用应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等。其次,要对成本费用的结构与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分析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百分比,分析费用结构是否合理,对不合理的费用要查明原因。同时对费用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看看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动趋势,以此判定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看利润表时要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附注结合起来。会计报表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说明,也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供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的依据或线索。因此对会计报表附注考察得越详细,获得判断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真实程度的依据或线索就越多。 
净利润一直是财务报表中备受瞩目的“明星”。净利润不仅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更是一些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或IPO企业的“生死线”。围绕着“把净利润做好”这个主题,部分上市公司会通过一些合规或者打擦边球的手段(如放松信用政策以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变更会计估计以调节企业利润等),来美化财务报表。面对这些财务信息,投资者如雾里看花,往往难以把握。如何在纷繁芜杂的财务信息中找到“魔鬼的细节”?让我们从利润表出发,梳理一下财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看看如何发现财务报表中的“疑点”。一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利润来源于收入,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就得到利润。这就是利润表的基本。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收入的,同时,企业在使用这类资产过程中,其耗用又会令资产逐步转化为利润表中的成本费用。以比较常见的资产——固定资产为例,当使用固定资产进行生产活动时,一方面其生产出产品,进而通过销售产生收入;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折旧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逐步减少,而相应金额则以折旧费用的形式出现在利润表的成本或费用中。这类勾稽关系能帮助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上的变动是否合理,进而识别企业利润中的水分。例如,企业持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并同时在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呈现出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利润的上升时,若投资者没有发现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与收入同比例增长,那么可能需要关注企业的折旧费用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可能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来减少当期确认的折旧费用、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投入所扩大的盈利规模是否合理等等。二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是期间的报表。通过这两张报表,投资者可以从利润与现金流两个不同维度来观察评估企业的赚钱能力。举个例子,假设甲、乙两家企业从同一年开始经营,而且利润表的大致情况基本相同:收入一亿元、费用八千万元、净利润两千万元。但是,从现金流量表来看,甲企业通过赊销方式进行销售,也就是说先赚利润,后收钱,所以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较少;而企业乙要求款到交货,那么其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就要明显好于企业甲。对于这两家从利润表上看似一致的企业,由于现金流量表的不同表现,投资者更为青睐哪家企业,相信不用赘述。也可以把视野拉长,通过一段连续的期间,比如两年到三年来继续分析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如果企业的业务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其收入的规模和经营现金流入的规模应该是匹配的。如果一家企业收入表现为“稳定”的增长,而经营现金流入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那么投资者就要分析企业经营情况,来判断该企业是否通过一些财务手段,如主观计提减值准备、变更会计估计等“美化”了财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