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宝宝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我推荐征文翻译社(uni-edit),是一家专业的英文论文修改与翻译的公司。
三、想验童心生命的超越想验是指心理层面上的体验,体验者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学生对童心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应鼓励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神思等方式来阅读和欣赏作品。当学生通过想象和已有材料或经验进行自由交往时,凝聚在文本中的人生意蕴才能融入学生心灵,并成为学生童心放飞的载体。但他们又不受到已有的体验和时空的限制,进入到一种“神游怀想”的状态并获得相对自由,达到由显现者到隐蔽者、由在场者到不在场者、由可言者到不可言者的超越,从而实现对主客二体生命的超越。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才能领会课文中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才能够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同时要多层面、多角度开辟审美通道,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如讲授徐鲁的《祝福青青的小树林》时,可通过作者描绘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弦声和芳馨等形象来引发学生的想象。这些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随着学生想象的飞动,诗的内蕴就从这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中升腾起来了,仿佛自己年轻的生命所蕴含的活力也构成了生活的原野上如青青的小树林般迷人的风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讲快乐王子为了救济穷人而甘愿献出自己两只蓝宝石眼睛和全身金叶子,小燕子为了帮助王子给穷人送东西而耽误了南飞的行期,最后竞冻死在王子脚下。教学中,我着意通过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细节来激活他们的童心和审美想象。在想象体验中,深深感动着学生的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甘愿自我牺牲的那种精神;在想象体验中,会使学生最终顿悟人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所在。在学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形象的碰撞中,时时进发出耀眼的生命的火花,点亮学生心灵的烛光,照耀其生命飞越的旅程。四、审度童心生命的交融审度是体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体对客体所做出的深层意义的探究,是对作家物化在作品中的生命的意义、世界的意义所做出的整体把握。在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或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表层的品味鉴赏上,还必须调动学生理性的力量,结合作家的个性特征,深入地审度童心的价值和人格理想,发掘作品的内在生命意蕴。在这种思考和体悟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的全部生命内涵被发掘、释放出来。学生充分发挥体验的能动性,同作家的心灵沟通交流并趋于契合,达到生命交融的境界,从而获得生命的快感。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阅读个体也就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曾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关注生命就必须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珍视学生在阅读中对童心的独特体验和理解,珍视他们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启迪。薛涛的《女孩的暖冬》是一篇充满生命意识和浓厚唯美倾向的儿童短篇小说。小说中的女孩和老人都曾被人误解,尤其饱经不公正际遇的老人更是历尽沧桑。然而他积极、豁达,在寒冷的冬日里仍然去描绘春的美好,使迷茫的女孩终于感动了:“原来,冬天是会消融的。”学生阅读后触动很大,一位学生从女孩和老人的人生缺憾中还看到了作品所透出的清丽的亮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的天空并不都是晴朗的,正如一年中我们注定无法逃避严冬那样,但只要达观、宽容,以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走过这个季节,生命便会永远蓬勃。”高洪波的童话长诗《琵琶甲虫》在历史的苍凉感中抒写了琵琶甲虫对奏响生命之曲的顽强追求,也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奏响生命之曲、实现生命价值的热烈探究。一位学生道出自己的领悟:“我们要走出人生的困惑,要实现人生的价值,最重要的不是去寻找传说中的象牙拨子,关键的是要像琵琶甲虫一样走出洞穴,只有经历漫长而艰难的人生追求,才能奏响生命之曲,才能闪现人生价值的辉煌。”西方儿童文学史中许多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着生命意识:鲁滨逊用整整一年时间为住所做一圈栅栏的不屈不挠(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小萝拉的父亲摆脱五十多头狼的聪明果敢(槐尔德《大草原上的小屋》);八岁小女孩芬在危急关头救下瘦弱的小猪威伯的机敏善良(怀特《夏洛的网》)�6�8�6�8无一不濡染着勃勃向上的生活热情、坚韧不拔的锐意进取,无一不启迪着学生:对生命的爱能创造人间的一切奇迹!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这些形象深入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张扬个性、崇尚勇气和毅力的生命内涵。五、亲验童心生命的升华亲验是指实践层面上的体验,体验者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涪隋境之中,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有所体验。在亲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体会童心世界中的理趣,享受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趣,领悟智慧提升的乐趣,从而由浅层的感官的愉悦,上升为对教学内容体现出的外部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一旦学生达到了这种境界,其心灵将进一步得到净化,人生体验将进一步丰富,生命得以升华。(I)鼓励学生进行适当创作。要想进一步切身体验童心,就有必要转换角色,跨入想象、情感的创作境界。我鼓励学生深入小学,和小学生或身边的孩子交朋友,跟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熟悉他们的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当学生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时,往往会唤起他们身上一种美好的感情,并被这种美好的感情所支配,回归童心萌动的情境,重温儿时的梦。学生的童心情愫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归复,对童心的理解自然也就容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以儿歌、童话的学习为例,学了儿歌的特点以后,让同学们当堂进行儿歌创作,并在全班交流,时间虽短,却涌现出不少佳作:“生El那一天/星星眨着眼冲我笑得可欢啦/我希望/美丽的嫦娥跳支舞/尝一尝香甜的桂花面/摸一摸可爱的玉兔”;“太阳光,闪闪亮/花儿开,鸟儿唱/小朋友,快起床/看看春天好风光/跟着太阳做早 踢踢腿,伸伸腰/天天锻炼身体棒”�6�8�6�8最为突出的是在童话创作当中,学生能充分运用儿童的幻想和儿童的形象思维来虚构童话世界:有神奇迷人的花和虫的世界,也有会说会走的石头和鸡蛋,还有满怀喜怒哀乐的小狗和小猫�6�8�6�8无论人物、故事、语言乃至一些细节,都折射出天真、烂漫和稚拙的情趣。在学生的笔下,人的情感是那么细腻,人陛是那么完善,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个性感悟——热爱生命、保持乐观向上的生存意志、拥有和谐共处的生存意识。有位女同学还动情地说道:“当我在独立创作时,我感到那永不复返的的孩提天性,正在缪斯的琴弦上复活。”可以说这样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学生对儿童文学最本真的生命意义的理解。(2)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自编自演是体验中难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方式。学生在自己的表演中,可以调动起自身全部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原有的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再创造,甚至使经过再创造后的形象的意义超越原来的意义框架,从而开掘出意想不到的人生意蕴。通过能动地再创造,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由零碎走向完整,由被动走向主动,由狭小走向广阔,从有限的文字走向无限的情思,从而迎来了体验的大快大慰 《美女与野兽》、《灰姑娘》、《白雪公主》、《我要做好孩子》纷纷被学生搬上舞台。表演剧本所需要的服装、道具、音响、动作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力,让学生几年来所学的音乐、舞蹈、美术等知识都得到应用。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个小组所排演的安徒生童话《大海的女儿》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当他们表演到小人鱼化为泡沫升向天空时,所有在场的同学都掉下了动情的眼泪,他们深切体验到生命的永恒:作为一个普通生物,小人鱼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和悲哀,但是这些苦难和悲哀并没使她灭亡,却使她获得了永生。她成了一个英雄,一个“人”的典范。这种对童心的切身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真谛,还会给学生带来一次次心灵深处的震撼和触动,并以此获得生存的智慧,进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生命,构建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走向真正的审美人生。参考文献:[I]叶澜.为“生命�6�1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 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5—37.[2]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7.[3]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M]//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76.[4]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75.[5]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630.[6]鲁迅.绛洞花主小引[M]//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