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secent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节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也就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1)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贸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2)注意服装的选择。一般的访问,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对主人的不敬。去庆贺喜事,就须讲究些。(3)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敲两三下为宜。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的。(4)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主人敬茶或糖果等小食品时,应起身或欠身双手接过,并说声“谢谢”,若敬烟,作为学生应婉言谢绝。(5)交谈过程中,要注意交谈的礼仪和技巧,谈话要简要,少说消极、沉闷的话。善于倾听,作出积极反应,不要随意中断别人的谈话。客人在主人家不宜东张西望。不要随便走进主人的卧室,除非主人主动邀请。(6)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综上所述,作为客人应遵守的基本礼节概括为: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如期而至,不做失约之客;彬彬有礼,不做冒失之客;衣冠整洁,不做邋遢之客;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不做粗俗之客;适时告辞,不做难辞之客。 关于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原标题: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其源于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功能在于“齐民化俗”,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教育机制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礼仪文化可概括为,以礼仪为内核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体系的总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指五四运动前人们所遵守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与礼仪有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约之以礼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身,重在为社会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行之以礼则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重在培养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重礼贵和重在强调以礼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第二,宣扬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西方国家向世界宣传的“普世价值”与我国宣扬的传统礼仪文化相似。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诚信、尊重、和谐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扬了中国人崇尚礼仪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时,其也对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进而使人类达成共同价值追求。第三,弘扬孝文化。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形势下,传统礼仪文化弘扬的“孝道”逐渐延伸出“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等尊老养老的道德理念,传播孝道和养老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的共有责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障碍在传统礼仪文化现代转化方面,首先,传统礼仪文化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出现矛盾和不相兼容。如礼让与竞争间的关系,古代行事作风都讲究礼让,但现代人在优胜劣汰的生物链下,饱含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到争夺财富名誉地位,小到争夺一个座位,人们在相互争夺的环境下逐渐迷失本性,遗忘了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其次,传统礼仪文化中繁文缛节的简易操作面临问题。传统礼仪文化中复杂的程序、过多的条框讲究使追求简单化的现代人望而生畏。比如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婚庆礼仪仪节繁琐、规矩严格。而现代婚礼则简单化且受到一定的法律约束,双方须到民政局登记,结婚程序直接走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因此,如何让婚庆礼仪等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转化,去除繁文缛节而又不失其庄严和本质,是个难题。在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方面,第一,旧礼已去,新礼未立。传统礼仪中的繁复礼节,使现代人对其存有误解和鄙视,同时,传承传统礼仪文化且携带现代风尚的新礼仪也还是一个个碎片,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导致现代人生活在礼仪文化演变发展的空隙中,对于该如何传承传统礼仪文化束手无策。第二,封建等级秩序打破,平等意识尚未健全。尽管传统礼仪文化的礼节繁复,让现代人难以忍受,但繁复的礼节却正好撑起了规矩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已然告别了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但平等意识却未健全,这不利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现今,传统礼仪道德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最基本的传统家文化都已发生重大改变。比如说,传统礼仪文化极其讲究孝义,家庭在严格的尊老伦理中有规矩地繁衍,年老者是伦理道德的监督者和代表者。而当下家庭伦理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长辈无法得到应有尊重,后辈缺乏家教,并且逐渐丧失了尊老、敬老、养老等基本责任意识。传统礼仪道德衰落的原因,不仅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缺乏实现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的有效教育机制有莫大关系,具体表现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及社会礼仪规范教育等的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之道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礼仪文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其礼仪规范中的一些繁文缛节和个别内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需要在顺应现代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技术革命等新形势下创造性地进行传承和转化。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转化,最基本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回归家庭、学校、社会,并且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形成不相排斥、相互兼容的良好关系。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载体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我国不少发达城市已有实践,比如上海市文明办围绕培育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上海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市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大赛和“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等活动,同时也进行了媒体宣传、网络评议、微信互动、专家访谈、档案展览等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大型活动的举办,有效地在现代礼仪文化中融入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礼仪文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创新性发展。一方面,需要内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与内涵。“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因此,在传统礼仪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必然要对其内容加以创新。国家层面,需建立“五个文明”建设的新秩序、新规范,倡导以理治国,在创新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中需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层面,需以礼仪精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健全平等意识创造环境,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要求;个人层面,需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建设,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定律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渠道创新。古代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学校启蒙和家庭言传身教,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仅依靠两个传播渠道显然不够,还需持续进行创新。首先,要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让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走向世界,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协同发展。其次,要借助现代新型传播渠道,大范围的对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加以传播。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完善教育机制。在家庭教育方面,需对传统孝道和家庭礼仪规范进行现代转化,以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在家庭中推广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的当代价值。这点可从新一代城镇家长入手,提倡到家庭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手册,必要时还需要社区加入,让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繁衍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践行。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应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社会礼仪文化的双向传播理念,输入到各中小学及高校,加大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地方龙头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有必要担起组织和开展讲学劝学活动的重任,面向广大社会群众,在当地兴办书院和开展道德教化活动,以开展礼仪规范教育。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之丰富,举世罕见。古人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极言它的繁复。经礼就是重要的礼,人们常说“大经大法”,这里的经和法,就是指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曲,是弯曲,一个东西把它弄弯曲了,它就变小了,所以把细小的礼节称为曲礼。礼的内容那么丰富,它的条目如此繁多,对于并不从事礼学研究的人来说,要记住它们,岂不是太过困难?又怎么去践行呢? 其实,礼的形式虽然繁复,但它是有体系、有纲领的,只要会提纲挈领,就不难把握。比方说,一张渔网,上面有上万个“目”,就是网眼,数目不可谓不多,可是它们都系联在“纲”上,就是收网用的大绳子,只要把纲举起来,万目就自然张开了;一件裘衣,上面有数十万根狐毛,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提起衣领,它们就自然地理顺了。那么,礼的纲领是什么呢?是德。所有的礼,都是围绕着德展开的,都是为了弘扬和表彰德而设计的。违背了德的任何仪式,都不能称为礼。因此,抓住了德,就抓住了礼的根本。 德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为了要把它显现出来,就需要有具体的德目,比如忠孝、仁爱、诚信等等。而这些德目也是抽象的,还需要进一步显现,于是就需要诸多的礼仪,而礼仪却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礼仪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它才是有道德内涵的。贯穿于各种礼仪的原则很多,前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归纳。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困难。为了方便读者和听众,我本着简明、便于记忆的愿望,把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净、静、雅四个字,不一定准确,但在目前尚没学者来归纳的情况下,不妨先来试一下。 敬 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以致可以说,没有敬就没有礼。许多前贤甚至用它来概括礼的精神。比如《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这是从反面来要求。东汉著名学者解释“毋不敬”时说:“礼主敬。”我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你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弟、对配偶、对长上、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紧接着又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立大志者,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净 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址、食品、衣服等等的卫生程度要求越高。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一块称为“(shǐ)”的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规定。 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净”来体现尊敬之意。例如,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天子祭天的地方,旁边有一座斋宫,天子祭祀之前要在这里沐浴斋戒,以表示对神的敬意。祭祀用的牲,宰杀前都要处理得很洁净。祭器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擦洗,有些食品上面有专用的布覆盖,以免沾上灰尘。祭祖也是如此,卫生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古人尊奉“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祭祀父祖的程序,要与他们生前受到的奉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从祭祀仪式可以推知,生者的生活是非常讲究卫生的。 雅 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有人觉得西方人吃东西很文明,他们那套规矩,中国人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读《礼记》就可以知道,古人就餐非常文雅: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汤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满嘴都是;不要当众剔牙;吃肉骨头时,不要啃出声音来;不要把筷子当叉子去抄食物吃等等。此外,关于坐姿、站姿、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