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070848
荆楚文化:说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绝对要提到这个地方的历史,荆楚的历史可以从春秋战国时说起,那时的春秋霸主之一楚庄王,战国七雄中的楚国,都是荆楚值得骄傲的,可以提到,最重要的是荆楚名人屈原,不得不提,他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不惧牺牲,在荆楚大地流传不止,现在的划龙舟,就可以喝屈原的典故结合起来阐述荆楚地区受到屈原影响的文化内涵,另外,一句名言:楚虽三户能亡秦,这充分说明了荆楚大地人民的勇敢,忠贞……然后以荆楚大地现存的文化古迹、现在人们的一些活动比如赛龙舟、祭奠炎帝陵等等,结合历史典故,将荆楚大地的文化特色表现出来。主要是要能确定你要阐述的荆楚大地文化的核心,然后选择对应的历史典故结合起来阐述就简单了……荆楚大地的文化内涵我认为有几种:悍勇、不服输、忠贞、能吃苦等等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自此至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定都洛邑,史称西周。在西周的时候,湖北境内诸侯国林立,其中最出名的是楚。楚的先祖祝融时代,曾称“祝融八姓”,即8个部落的联盟,居住在中原的祝融是其首领。因此,祝融时代,尚不具备“国”的条件。而到商朝武丁伐楚时,说明楚族已形成。因此,楚的立国大体是在商代中期或稍后。楚族最早的居住地为荆山,族名为“楚”,故又称“荆楚”。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荆:楚木也,从刑声。”解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从而把荆山、荆楚木、荆楚国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后来沈括《梦溪笔谈》说道: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特有称谓。在楚立国之初,国土很小,国势很弱,经过商的征伐,势力也就更弱,不能不臣服于商王朝,楚国对商王朝既畏惧,又痛恨,时时都在寻找机会予以报复。至商代末期,楚国出了一个有名领袖鬻熊,鬻熊不只使楚国已有了相当实力,而且他发现周王朝正在兴起,只有周王朝才是可以依赖的并能战胜商王朝的势力,于是鬻熊便亲自去投奔周族首领西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周文王很尊敬他,因他年龄很大,据说有90岁,又很有智谋,故周文王尊他为老师。《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楚人对鬻熊特别尊敬,因此,后来楚的国君,便以熊为氏,称“熊丽”、“熊狂”、“熊绎”、“熊艾”等。在鬻熊的第四代孙熊绎的时候,周王朝正式给楚以“子男”封号,还分封了方圆25千米的地盘,据说就在丹阳附近。在熊绎的时候,楚国还很贫穷落后,据《左传》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筚路指简陋的柴车,蓝缕指破旧的衣裳。说明熊绎的部众在湖北的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然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孕育。“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始终是人及其精神。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影响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先人们劳动的艰险和技巧的神奇常常令后人惊叹,它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沉淀和积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渐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发展至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特别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国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逐渐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楚庄王也因此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全盛时期的楚国,在物质文化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与交通各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发展。楚国是南方的农业大国,铁农具先进与水利事业发达,是楚国农业两大特色。楚国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铁器铸造、丝织业、漆器业、竹木器业、建筑业、造船业和料器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漆器业、丝织业为最突出,可谓达到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巅峰。至战国末期,楚国日渐衰落,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定鼎天下时,楚国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作为楚人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毕竟文化是有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至楚国灭亡后几百年间,楚国这个称谓断断续续被多个政权与藩王沿袭保存了下来。秦代末期出现了项羽的西楚,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史称“南楚”或“马楚”。因此,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荆楚文化不仅包括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荆楚民族在商代已相当强大,《诗经》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起初楚国在诸候国中等级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荆楚地区发现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遗址、墓葬等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至迟到春秋时期,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化体系已经形成。至战国时代,楚国继续扩张,占有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并控制了今河南、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广阔的政权。随着楚国和荆楚民族由弱小走向强大,楚文化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传播以及与与新征服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楚剧据文献记载,楚国自始封丹阳至被秦灭亡,共有大小城邑270余座,目前考古发现并公布的楚文化城址约有50余座,湖北有江陵楚纪南城、当阳季家湖楚城、宜城楚皇城、襄阳邓城、云梦楚王城、大冶鄂王城等,河南有淅川龙城、信阳楚王城、淮阳陈城,湖南有湘阴古罗城、长沙楚城、临澧宋玉城,安徽有寿县寿春城、苍陵城等,这些遗址大多建于春秋战国,有的遗址直到南北朝时代才被废弃,其用途有的是都城、有的是别都、有的是县邑、还有的是军事堡垒。楚国的墓葬分布很广,在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岭南、四川盆地都有发现,经发掘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东周列国,据估计仅湖北、湖南就已发掘5000座以上;许多楚墓保存较好,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内涵丰富的随葬器物,如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画和帛书,江陵马山出土的丝织品,各地楚墓所出的陶器,铜礼器、兵器、车马器,漆木器,竹简、木牍以及各种玉石器等等。楚文化遗址和楚墓考古发掘,对我们了解和认识楚文化的面貌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楚物质文化方面,应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与交通各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发展。楚国是南方的农业大国,铁农具先进与水利事业发达,是楚国农业两大特色。“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策一》,此乃历史公论,反映了楚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楚国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铁器铸造、丝织业、漆器业、竹木器业、建筑业、造船业和料器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漆器业、丝织业为最突出,可谓达到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巅峰,其出土实物,至今为世人所倾倒。楚国历来重商,故楚国商业成就突出,它生产的产品,不仅输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还远至中亚、东南亚地区。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货币也大有发展,除铜币外,还有金、银币。 根据出土的情况看,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楚国城市众多,水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这一切都属于楚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了楚人的勇敢与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并为自己创造了‘第二自然’”?高尔基语?。“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既见于文献记载资料,更直接见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楚地出土文物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学者提出“考古意义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的概念。其实,文物是文化活动过程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质文化的成就,也体现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