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保卫黄河的论文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5

一泓山人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保卫黄河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azyTitanZTY

已采纳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保卫黄河的论文

234 评论(11)

coffee00588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之间,在山西吉县城西南25公里黄河之中。壶口瀑布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为山西省著名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 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到达吉县境内,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的形象跃然纸上。 平日里“湍势吼千牛”的壶口瀑布,在“冷静”中呈现出别样风情:黄河水从两岸形状各异的冰凌、层层叠叠的冰块中飞流直下,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映射出美丽的彩虹,瀑布下搭起美丽的冰桥,令人不禁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位于黄河中游,晋陕陕谷中段,山西省吉县龙王?。地理位置为北纬36度8分10秒,东经110度26分40秒,海拔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公里。东距吉县县城45公里,距尧都临汾市169公里;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公里;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387公里;南距陕西省省会西安449公里。 走过宽阔的河滩,人可以与壶口瀑布非常近距离地接触。非汛期时节,稍有胆量的人可以沿着凹进石崖的一道被水冲刷的石槽绕到瀑布内,领略铺天盖地的洪流从头顶越过,那种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与《黄河大合唱》给人的精神洗礼一样荡气回肠。 黄河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著称于世。 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米余,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米余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米余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形成壶口大瀑布中的“雷首雨穴”、“万丈龙槽”、“彩桥通天”等种种奇观。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 名胜区内还有孟门夜月、壶口冰桥等著名景点。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河水至此就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每到冬季,黄河上游的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涌至壶口,叠摞堆积起来,和石岸相平,形成了连接陕西、山西两省的天然通道。“壶口冰桥”亦为一景。 景区内还有明代码头、同治长城、四铭碑亭、龙门飞渡等人文景观,有唐太宗李世民带兵征战的挂甲山,宋元年间的坤柔圣母殿等。 壶口瀑布不仅有“水中冒烟”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 由于四季气候和水量的差异,壶口景色也时有所变。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这两个时期,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主瀑难以接近,但远远望去,烟波浩淼,威武雄壮。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真是“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此情此景,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数九寒冬,壶口瀑布又换上了一派银装玉砌的景象,在那瑰丽的冰瀑面上,涌下清凉的河水,瀑布周围的石壁上,挂满了长短粗细不一的冰滴溜,配上河中翻滚的碧浪,更显示出一幅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 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则是黄河的代表。在这里,古今诗人和音乐家们奏出了一曲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炎黄子孙们的心声!从这里往南不远,是龙门上口——孟门。在那里有“孟门夜月”奇景和大禹治水的“镇河石牛”。游人先壶口、次孟门、后龙门,来一次“黄河三绝一线游”,领略大禹治水的遗迹,是非常有趣的。1991年,壶口瀑布被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壶口瀑布景区开发大有可为,景区内景点星罗棋布,有孟门月夜、镇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长城、明清码头、梳妆台、古炮台、克难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壶口瀑布漂流月,亚洲飞人柯受良和吉县飞人朱朝晖先后驾驶汽车和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景区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旅游热点。
234 评论(13)

mumuarcher

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除了回答你的问题,还有一篇文章也挺有意思。附送一下吧。  《从教材地图看“黄河改道”》  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标出黄河流向的地图共有35幅。在这些图中,最明显的是黄河入海口的变化,北宋之前黄河的入海口均在渤海,北宋以后至1855年在黄海(古代称东海),到1855年又回到了渤海。初中《地理》第三册曾提及“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却对黄河改道的流向没有说明,那么黄河改道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泥沙难以积存。因此,古今河道变化不大。黄河的改道只是发生在河南省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因此,每到汛期黄河极易溃决成灾,往往会在低洼地带冲出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所谓的黄河改道。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记载非常多。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时,黄河水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黄河水经淮河,入长江。总的来看,历史上黄河水灾波及的广大地区,约为其下游的25万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如果以天津、河南孟津、淮水入海口为顶点画一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绝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黄河的足迹。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之前的多次黄河改道,大都在河南滑县以下的下游,向东北最终流入渤海。1128年,宋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决河,黄河入泗水进入淮河,在淮河当时的入海口“夺淮入海”。此后的700多年间,黄河的入海口一直在东海(今黄海)。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的钢瓦厢决口,冲开北堤,往东北流入原来的河道,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这就是现今地图所见到的河道。此后,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分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  此外,在地图上还会发现淮河入海口的变化,从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它有自己的入海口,是一条完整的河流,黄河夺淮入海之初,两河下游汇流入海。到了公元16至17世纪的明朝,黄河再一次决口,使淮河中下游全部沦陷,苏北淮阴以下的入海河道夷为平地。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及众多支流,河床迅即抬高也成为地上河,淮河之水不得进入下游河道,泛滥成灾。善淤善决的黄河在1855年改道后,干涸之后的旧河床高出平地2至4米,成为沙岗,这便是“废黄河”,也称“黄河故道”,其实是“黄河夺淮之道”。淮河无路可走便涌进洪泽湖再南决入长江,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因此1855年之前淮河有自己的入海口,而后来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淮河自己的入海口了。
351 评论(10)

gogo1106

“黄河”,这条中国第二大河,她拥有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她,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她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从小伴着我们长大的摇篮。 从小,在我的心目中,黄河是伟大的,在电视上看到黄河奔腾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长叹“哗……”。从父亲的口中,我得知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从老师的口中,我得知中国五千年文化是从黄河发源的,得知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但近几年来,谁也没有想到,黄河竟然会变成现今的这般模样。黄河曾经上千次地决堤,给黄河附近的人们造成了多少伤害? 黄河长期以来,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却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 黄河断流使沿黄河地区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沿黄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隐患。 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约11亿元。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胜利油田因减少注水,减产原油数十万吨。 我心目中的黄河难道是这样子的吗?这难道是天灾人祸吗?不是的,这都是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人类这是在伤害自己的母亲。 母亲已经竭力发出了:孩子们,快住手!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吧
309 评论(8)

刺猬小姐姐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您是那样的气势磅礴,您是那样的宏伟壮观,您是亿万华夏儿女力量的源泉!您流经全国九个省市,滋润着祖国富饶的大地,养育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可是,近年来您清辙的河水已经浑浊,绿色的河床已经风化,您蕴藏的水土日趋流失…… 黄河,一年的运沙量有几万吨,可是随着黄河被不断开发,岸上的树木被砍伐,河边的草坪在枯萎,工厂的马达在黄河边与波涛形成不和谐的轰鸣,河里污染多了,水中鱼虾少了;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黄河频频断流。草场退化沙化、鼠害猖獗、湿地萎缩、湖泊干涸、雪山消失……生态恶化触目惊心。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合理和不合理地开发着黄河的资源,正是因为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因素,以及保护母亲河行动置滞后的原由,母亲河的肢体经受着严重的摧残,有句顺口溜真实反映了母亲河命运的变化:“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保护黄河刻不容缓…… 据了解,国家在黄河流域已修建了以小浪底工程为代表的3千多座水库,总库容已相当黄河的年径流总量;黄河下游1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水土流失面积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林业部门已决定用5元捐植一棵树,200元捐植一亩林的方案来保护黄河;环保部门也决定要将那些污染黄河的工厂查封……这些举措真是大快人心!我想起了《保卫黄河》的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战争时代要保卫黄河,和平年代更要保护黄河,国家在行动,我们这些黄河儿女也责无旁贷。 我们作为吮吸黄河乳汁成长的孩子们,更应该投入到保卫母亲河的活动中去,让我们开展“我为母亲河植一棵树活动!”以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让母亲河生命常绿。
31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