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0

wangbin031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就业的选择议论文高中生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厚积薄发MrDJ

已采纳
这是寒假作业本上的。。

就业的选择议论文高中生题目

266 评论(15)

phoenixsha

选择职业,你考虑自己个性了吗?  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你有一份在别人看来很好工作,你也没有太多的压力,老板很赏识你,薪水拿的也不低,可你自己却经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疲倦,进入公司办公室就有难以名状的压抑,有时你会对着自己或好朋友抱怨:“工作真没劲”、“烦死了”等诸发此类的话。在别人的眼里,你也许有这样一份令人非常“羡慕“的职业,可是在你的心里,却早已厌倦了它,而不幸的是连你自己也说不出来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低落。如果你是这样,或者你开始有这样的情况,或许是你应该考虑自己适不适合从事这份工作,以及你应不应该换份工作的时候了。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说人的思想或个性各不相同,就象不同的人的面孔各不一样。这说明,人的个性是多样性的。人们有不同的个性,对工作就有着不同的要求,也就意味着适合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各有区别。  那么个性是什么,它与工作真得有有着这么重要的联系吗?  概括说来,个性是一个人先天的、遗得的性格特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个性包括了气质、性格、能力,以及兴趣等诸多方面。传统的个性理论把人的个性简单地划分为外内向与外向,但是这个世界上的50多亿人口又如何能简单地以内、外向两个维度区分呢?所以后来就生发出许多新的更为科学的个性理论以及相应的测试工具,如现在经常在个性测试中使用的吉尔勃特双因素个性测试、荣格性格分类测试、罗夏克墨迹测验、卡特尔十六因素个性测试、MBTI等等。  个性决定一个人处世的态度、人际交往的风格、做事的节奏和轻重缓急等等,从而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效果。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个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单位和职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前5位为: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专业对口。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关注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这个方面。事实上,个性对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甚至工作绩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一般说来个性开朗、随和的人适合从事团队活动,他们的行动往往具有主动性,因此与别人也有着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相对和谐。但是并不是说个性外向的人一定就是个和平主义者,有些外倾个性非常明显的人,因其过于突显自身的特质,有时反而不会注重理解沟通对方的感受,因此也比较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或抵制,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又比如,个性过于内向的人一般不太适应从事销售、新闻媒体公关这类经常需要与客户打交道的工作,因为具有这种个性特质的人主动性会略显不足,其与人在沟通中就处于被动态势,也往往因此会陷入“无言”的状态,从而在无形中形成人际沟通的“屏障”。  因此,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即使做了一份在别人看来“令人羡慕”的工作,如果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你也就不会付出全部的努力,也就不一定能够做好它;即便你能够做“好”这份工作,也不是最大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你也许仍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象上面提到的情况那样,莫名的抱怨生活与工作无趣;与此相反,如果你了解了自己的个性,能够找到一份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就会充满热情地释放出你全部的能量,即使开始不一定胜任这份工作,但最终你会适应并会做得出色。  想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吗,去专业的职业咨询机构做一个专业的个性测试,辅以相关的职业兴趣测试,及其它你所关注的内容的测评,兴趣、爱好、素质以及职业生涯的明确程度会对你正确、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以及正确地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发展大有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们在许多报纸或互联网上会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个性测试”或“性格测试”,这些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纯粹为哗取读者一时之悦的“调料”,偶尔为之可以放松心情,但千万莫要信以为真,更不要由此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认识,这不仅对你没有帮助,反而会帮了“倒”忙,严重的会毁坏了你的前程。
127 评论(8)

Z369570

我的择业观  对于职业的选择,每一个人,尤其是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都应该是一个谨慎的选择。因为职业关系到一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关系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许多人将自己定位得太高,非所谓“崇高”的职业不做,认为最基层的工作没有发展前景,只能庸碌的过活这一生。但我认为不然,一个人如果起初就拥有一份不错的职业,就容易产生膨胀的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估量得太高,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摔得越重,也越容易一蹶不振。而起初选择一份比较基层的工作,心理上就会感觉更淡然些,凭自己的能力一点点向高层靠拢,一点点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样过后得到的高席位就更有苦尽甘来的美感,而且自然就会用更平和更感恩的心去对待工作,对待下属,因为自己有过干基层的经历,也就更体谅员工的不易,而理解往往对于员工来说就是最有效果的“拉拢”,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自然不言而喻。  有些人或许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想与一些背地里蝇营狗苟的“伪君子”争名夺利,对于他们来说,高官不意味着权力与至尊,而意味着囚牢与束缚。想想也是这样,位置越高或许心里就会越不安,天天担心是不是有人想顶替自己,那些善意的笑脸或许有时也会被曲解为“笑里藏刀”,生活在这样的压力下,这样的猜忌中,人心善良的本性或许会被扭曲吧。  其实无论是做领导集团的“首脑”也好,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罢,只要能对自己的工作保持一份热忱心态,对自己的同事多一分理解和忍让,对自己多一点尊敬和期许,任何职业都是光荣而伟大的。老话说得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或许你不适合做舞蹈演员,但你适合设计舞台;或许你不适合做销售总监,但你适合做人事主管;或许你不适合领导制人,但你适合在别人的领导下同样傲然做出成绩……  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我想说:心有多大,工作就有多崇高。
277 评论(13)

拉风的人

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达到2万,2007年达到500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安排招生计划599万名。同时,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30%~50%的人找不到工作,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伴随这一现象的却是,几乎每个忙着招人的 企业 都在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众多企业需要新人,又会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类型。      (一)自愿性失业   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他们要么觉得工资太低,要么觉得工作太辛苦所以自愿呆在家里不去工作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这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啃老族”或“傍老族”。这些“啃老族”在就业时大多很挑剔,认为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挑来挑去只能是没有工作,赋闲在家。      (二)创业替代失业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花父母的钱,养成了奢侈浪费的消费习惯,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工作,但觉得工资太低,赚的钱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选择自己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但是创业的人多,成功的人少,所以创业失败后,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步入了失业大军。      (三)被动失业   有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由于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被砸了饭碗,使“有业者失业”。这样的例子在各行各业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员工被企业开除的原因中,列在前十位的无一涉及工作能力,却都与职业道德有关如服务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而在一项对上海6个行业(IT、宾馆、家电、物流、银行、化工)中的10家企业进行的实地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单位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嫌弃工作苦、累,工资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在成绩上,分数第一的不一定能力第一,现在的招聘单位更多的是要寻找能干、敬业、肯吃苦、讲诚信、有责任感的合适人才。这种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深层原因分析      1999年后入学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对于这部分人,现在社会上习惯用“80后”和“90后”来称呼。根据《 中国 统计年鉴》数据从
27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