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7

天天纳尼?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视觉文化传播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jie5522

已采纳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免费搜索万方资源。适合写论文的人使用(但没有万方那么全)

视觉文化传播论文

183 评论(14)

沐雨而歌

Sense of visio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s sense of vision culture Be spread a contents and make use of various sense of vision sign to deliver an information of way, at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dissemination research of the sense of vision cultural i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an acrosses an academics of newly arisen research realm, become contemporary cultural research and dissemination to study i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The newspaper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ass communications medias, well make use of a sense of vision chemical el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Be an important aspect which spreads a contents the picture and have already followed "read diagram for ages"This text usage sense of vision culture dissemination theories study newspaper of"read diagram for ages", spreads this phenomenon as for sense of visio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theories of the language Jing bottom analyze it to become because of, special dissemination advantage and limit of oneself sex, and is how should provide to this challenge some solve way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an exaltation to be subjected to many sense of vision cultivated mannerses this reality to set
237 评论(9)

lanxuepost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几年在西方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Visuality)问题, 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揉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 “视觉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针对“视觉”或“视觉文化”的研究,而是一种针对“视觉性”的文化研究,是对“视觉性”进行的一次后现代质疑,是对“奇观”社会做的一种后现代逆写。 一 当下“视觉奇观社会”的凝视 “奇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这个概念是法国理论家、“国际境域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居伊 德波(Guy Debord)提出的。他在1967年出版的《奇观社会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奇观”理论的提出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消费时代的到来有着直接的关系。 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积聚,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见的消费文化的形成。 从物的生产到物的呈现再到主体的购买与消费,这一系列的过程不再单一地只是物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实现,而且还是物的符号价值的生产和消费,是物在纯粹的表征中的抽象化。 正如德波所说:“真实的世界已变成实际的形象,纯粹的形象已转换成实际的存在-----可感知到的碎片,它们是催眠行为的有效动力……” 德波还说;“奇观不是要实现哲学,而是要是现实哲学化,把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变成一个静观世界。”
149 评论(10)

carolsong8

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平面设计论文刘 佳(湖北师范学院 2000级美术学 湖北黄石435002)[摘要] 本文在对视觉传达设计师各个创作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非数字化创作时期及数字化创作时期出发,将个人创作的完全独立时期、合作创作时期和主导创作时期进行比较,得出了创作独立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的历史,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事件。文章最后讲述了关于认识创作独立性对于我们规划未来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师 变化 创作 独立 合作 主控_html
188 评论(10)

5201155

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正如通常所说,视觉文化研究的是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为何如此强调视觉形式表现经验,而并非短视地只强调视觉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觉。首先引起人们注意这种发展的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称之为世界图像的兴起(出现)。他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这种视像化使得现代与古代和中世纪判然有别,在那时,世界被理解为一部书。更重要的是,人们当时不把图像看成是再现,亦即模仿一个物体的人造物,而把它看成与那个物体密切相关的东西,甚至是和那物体同一的东西。对拜占庭教堂而言,一幅圣像就是它所再现的圣徒。许多中世纪的圣者遗物和圣骨箱,由于它们是圣徒或神体的一部分而具有神力。在意大利消防人员冒险抢救都灵的施鲁德教堂时,这些圣像的神力得以显示,据说那里的圣像上留有基督面部的印记。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这些图像并非源于一种媒介或产生于某一个学术界明确划分的地方。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关于看和看的状态的不同观念,在所有的视觉亚学科之间及其内部颇为盛行。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区分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态度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诸如我们是去看电影、在家看电视,还是去参观美术展览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视觉经验并不是产生于这些正式的、有结构的观看时刻。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 Rogoff)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包括生活快照、盒式录像机,甚至于风靡一时的艺术展览。视觉文化必定是一个历史学科,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即视觉形象不是稳定不变的,在现代性的特殊时刻,它改变着与外界现实的关系。正如哲学家利奥塔曾论述过的:“现代性,无论出现于何地,都离不开信仰的崩溃,离不开在现实世界中对现实匮乏的发现--这一发现是与其他现实事物的介入相关联的”。当一种表征现实的方式失去根基时,另一种方式会在它消失之前取而代之。古代政体(1650?1820)形象的形式逻辑最初让位于现代社会(1800?1975)照片的辩证逻辑。传统形象服从它自身的规则,该规则与外部世界无关。例如,透视法是依赖观看主体用一只眼睛、从某一点仔细观察形象。尽管没有人真的这样做,但这一形象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因而是可信的。当透视法宣称的所谓"对现实最准确的再现失去了基础时,电影和摄影就创造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以至于我们乐于承认从形象看到的是“真实”。一张照片所显示的某物必定是摄影机镜头前某一点确实存在过的。这一形象是辩证的,因为它把观看者与其所再现的过去时空的某一瞬间联系了起来。
33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