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时代与文学议论文高中题目类型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4

hnfan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时代与文学议论文高中题目类型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uqing2020

已采纳
Albert Einstein (March 14, 1879 in Ulm, Württemberg, Germany – April 18, 1955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was a theoretical He was the formulator of 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ies of In addition, h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quantum theory and statistical While best known for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specifically mass-energy equivalence, E=mc2), he was awarded the 1921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for his explanation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in 1905 (his /"wonderful year/" or /"miraculous year/") and /"for his services to Theoretical Physics/" For his many contributions, Einstein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physicists who ever In popular culture, the name /"Einstein/"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great intelligence and genius 爱迪生(1847~1931)Edison,Thomas Alva 美国发明家。以创办工厂实验室、开辟使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途径而名垂史册 。1847 年2月11日生于俄亥俄州的迈兰的一个荷兰移民家庭。1931年10月18日于新泽西州西奥兰治逝世 。幼时只受过3个月正规教育 。12岁起做过报童、小贩、报务员等以自谋生计。因受M法拉第的影响,一生从事电学实验研究和发明。1868年他发明了一台选票记录仪想推销给国会,但没有被采用。爱迪生的第一项发明没有找到市场使他更注意发明的实用性。1869年,爱迪生由波士顿移居纽约。他改进了金指示器电报公司的电报机,得到公司经理的赏识 ,受聘月薪300美元( 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月薪 )。1870 年 ,移居新泽西州 ,开始他的高效发明时期 。1874年改进了打字机 。1876年 ,给AG贝尔发明的电话加装了炭粒话筒,提高了受话的声响。 1876年,创办了他著名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 打破了以往科学家个人独自从事研究的传统,组织一批专门人才(包括N特斯拉等人),由他出题目并分派任务,共同致力于一项发明 , 从而开创了 现代科学研究 的正确途径 。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这使他名扬四海。1878年,开始白炽灯的研究,在十几个月中经过多次失败后,于1879年10月21日成功地点亮了白炽炭丝灯,稳定地点亮了两整天。1882年,在纽约珍珠街创办世界第二座公用火电厂,建立起纽约市区电灯照明系统,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雏形。电照明的实现,不仅大大改善了人们生产劳动的条件,也预示着日常生活电气化时代即将到来。1883年,爱迪生在试验真空灯泡时,意外地发现冷、热电极间有电流通过。这种现象后来称为爱迪生效应,成为电子管和电子工业的基础。1887年,移居西奥兰治,并于同年在该市创建规模更大、装备也更新的实验室,即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后人称之为发明工厂)。在这里,根据G伊斯曼的发明,制作了自己的照相机。1914年 ,用留声机和照相机制成了最早的有声电影系统。晚年,他的发明和革新包括蓄电池、水泥搅拌机、录音电话、双工式和多工式电报系统、铁路用制动器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海军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指导鱼雷和反潜设备研究,发明了几十种武器。为此,美国政府于1920年授予他卓越服 务奖章 , 法国政府授 予他军团荣誉勋位 。1928年,美国国会授予他荣誉奖章。终其一生,爱迪生和他的实验室共获1093项发明专利权。爱迪生一生发明众多,但他毕竟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因而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不能作出正确判断。19世纪末,交流输电系统已经出现,但他仍坚持直流输电,并在与G威斯汀豪斯发生的激烈竞争中丧失了承建尼亚加拉水电站的合同 ;他的实验室盲目试制磁力选矿设备,耗尽了发明电灯所得的资金,最后不得不放弃。但是,爱迪生在电力开发、电器制造推广电能应用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Edison (1847~1931) Edison,Thomas Alva American To the creation of factory laboratori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o open up avenu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name lowered February 11, 1847 in the Ohio Mailan a Dutch immigrant October 18, 1931 in New Jersey Xiaolan in Produced only three months of formal education 12-year-old has done Bao Tong, hawkers, Rapporteur, to fend for Because M Faraday effect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experiments and In 1868 he invented a recording device to sell to Taiwan votes Congress, but has not been Edison first invented so that he did not find the market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ce of the 1869, Edison moved to New York from B He improved the indicators cable companies telegraph, the recognition by the manager of the company, employed 300 US dollars monthly salary (which at the time was very high salary) 1870, moved to New Jersey to begin his efficient invention 1874 improved 1876, to the Bell invented the telephone with a carbon Reap route, and raised the words 1876, founded his famous In the laboratory, he broke the previous individual scientists to engage in research tradition, organized a group of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N Tesla and others), and the subject of his assignment, a common commitment to the invention, thus creating the correct way to modern scientific 1877, invented gramophone, which makes him 1878, the study began incandescent lamp in the 10 months after many failures, October 21, 1879 in the successful location of incandescence light lights carbon silk, stable location between two 1882, in New York pearl Street Block communal fire was the world's second plant, built in New York Urban Electric lighting, a modern electricity system to take Mar lighting achievement has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d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but also herald an era of daily life electrification 1883, Edison bulbs in a vacuum test,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the cold, there is a current hot This phenomenon was called the Edison effect, become electron tube and electronic 1887, from Xiaolan government, and in the same year in a larger city, the laboratory equipment is also updated the famous Edison Laboratory (later known as the invention factory) Here, according to G School invention, produced its own 1914, by Gramophone and camera film produced by the first audio Old age, his inventions and innovations including batteries, cement mixer, sound recording telephone, double - and multi-type cable system, railways used First World War, he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o guide torpedoes and anti-submarine equipment research, invented dozens of To this e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n 1920 conferred on him 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s Medal serving, the French government awarded honorary medals to his Corps 1928,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grant him honorary Throughout their entire life cycle, Edison and his laboratory received 1,093 patents for their Edison invented many life, but he is after all a syste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can not make the right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exchange of transmission system has emerged, but he still insisted on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and with G Westinghouse Niehaus fierce competition occurred lost Niagara hydropower project contracts; He blindly testing laboratory magnetic milling equipment, the invention Electric depletion of the funds had to be However, Edison electricity in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promote the contribution that he became the history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or the

时代与文学议论文高中题目类型

199 评论(11)

会飞的嘎嘎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一是中国传统中的“实践理性”仍被五四代表人物所继承这种“实践理性”也就是林毓生所说的“真实(reality)的超越性与内涵性具有有机的关连”,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并不追求超越现象的本质真实,而是在现象中追求本质,在现实的人生中内涵着超越的意义,所以不关心身后之事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深刻含义二是五四精神中蕴涵着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直接上承儒家思想所呈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的,它与旧俄沙皇时代的读书人与国家权威与制度发生深切“疏离感”,因而产生的知识分子激进精神,以及与西  方社会以“政教分离”为背景而发展出来的近代知识分子的风格,是有本质区别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五四是中国传统的批判者,却不是破坏者,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生产者,却不是消费者从传统到现代,只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而已,说中国传统发展到五四造成断裂,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阐述中国古代文化、文学与近现代文化、文学的连续性,决非意味着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传统的基本特征若用一句话概括,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关系中心是和谐,两个基本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追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则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方面前者是道家观念,后者是儒家观念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人们通常所说的“儒道互补”来概括为什么儒道是互补的呢?这是因为人与人的社会伦理秩序是按照自然模式来建构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是君臣关系要如父子关系,国家秩序要以血缘关系为参照为依托,父子的血缘关系说到底是一种自然关系违背这种关系,父不父子不子,也就会君不君臣不臣了,天下就会失去秩序而大乱中国文化的自足性在此,中国文化的封闭性也在此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农耕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自然欲求是有限的,是极容易得到满足的因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形成,其实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欲求有限性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欲求的有限性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所以中国文化也一直以同化或限定人的自然欲求为指归同化方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如孔子的“仁学”,仁的结构模式就是要求“礼”(社会理性目的)与“欲”(人的感性欲望)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使“欲”自愿接受“礼”、顺从“礼”,从而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效果限定的方式则是一种不得意而为之的做法,它是通过限定感性欲望膨胀的方式来达到和谐目的的如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这一点,也正是五四时期人们所不满意的和攻击的对象 中国近现代文化也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关系中心是冲突,两个基本关系是中与西及古与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是近现代文化的基础,而古今之争则是这种文化的主导方面古今之争说到底是中西之争,两者可以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该说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进步与落后、激进与保守等等的矛盾冲突贯穿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古今之争不仅仅是今人对古人的反驳,而且也是持现代观念的今人与持传统立场的今人之间的争论这也不仅仅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人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冲击,而且也还表现为同一个人自己内心不同观念的冲突,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抗争,如梁启超近现代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古代以限制或同化人的感性欲望为指归的封闭式模式被打破,人的个人创造性能量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主体论哲学美学开始建立中国近现代文化就是在古与今、中与西的文化冲突中建立起来的,冲突的双方必然在同一个文化统一体内会互相牵制,从而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并没有完全走向西方发展的道路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有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丝毫不承认发生在本世纪初的那场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但是我们承认现代与传统的差异差异是否意味着断裂呢?显然不能这样讲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用建构主义的观点具体说明了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发生的在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如果一个人从童年成长为成年,我们能因为这个人所发生的年龄上的变化而否认他成长的连续性吗?西方诗哲尼采说:“上帝死了!”可是并没有人因为西方近代哲学对基督教的批判而声称西方文化断层了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分清两个不同性质的说法:一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的冲击而造成中国传统的断裂,一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的影响而实现向近现代的转换这本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持中国文化断裂论的人,就是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团,从而得出错误结论的我们显然不赞成第一种说法,而第二种说法涉及到中国文化若没有西方的影响能否实现现代转换的问题,这却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曾提出一个观点,即中国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是不能自动发生现代转换的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具体说明了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之间的生成关系而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以较大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他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顾准在70年代也有类似的观点,虽然他当时并没有读韦伯的书,但他的观点却是与韦伯不谋而合的顾准在《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一文中说:“科学与民主,是舶来品中国传统思想,没有产生出科学与民主如果探索一下中国文化的渊源与根据,也可以断定,中国产生不出科学与民主来” 他还说:“中国没有唯理主义范文澜痛诋宗教,他不知道,与基督教伴在一起的有唯理主义,这是宗教精神固然窒息科学,也培育了科学中国有不成系统的经验主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技艺传统,这成不了‘主义’,只成了传统的因袭” 有意思的是,中国现代大儒梁漱溟在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称中国文化为一种“早熟的文化”,其特点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人与物的关系则是忽略的,现代科技解决的问题就是人与物的关系,所以尽管人类文化的方向是中国文化,可眼下中国文化却要首先解决科技文化的问题,要首先走一段西方文化的路因此,为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引入西方文化是必要的 我们自然不能无视西方的冲击和影响在中国传统向近现代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没有必要将这种作用无限扩大化,更没有必要将此看成是中国文化的断裂因为中国近现代文化首先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母体之中孕育而产生的,它不是突发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都承认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开辟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重大意义,但是这种将中国传统文学中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提升如此之高的做法并不就始于梁启超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早就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他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事实恰如米列娜所说:“认为中国现代小说是由1919年五四运动引起的剧变而造成的学术观点”是令人怀疑的“人们常常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解释为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学的激烈而短暂的过程”,而“这种解释是简单化的” 尽管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结构存有差异,但我并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到清代朴学的治学方法是曾说:“吾尝研察其治学方法:第一曰注意:凡常人容易滑眼看过之处,彼善能注意观察,发现其应特别研究之点:所谓读书得间也……第二曰虚己:注意观察之后,既获有疑窦,最易以一时主观的感想,轻下判断;如此则所得之间,行将失去考证家决不然;先空明其心,决不许有一毫先入之见存;惟取客观的资料,为极忠实的研究第三曰立说:研究非散漫无纪也,先假定一说以为标准焉第四曰搜证:既立一说,绝不遽信为定论;乃广集证据,务求按同类之事实而皆合;……第五曰断案,第六曰推论经数番归纳研究之后,则可以得正确之断案矣……” 可以看出,这些方法跟后来胡适所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近代实证主义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差异杨东莼在谈到清代朴学大师戴震的治学方法时也说“深合于近代科学的精神” 对传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问题,我们必须破除以往线性单向思维模式的禁锢,不能只看西方的冲击影响,而无视传统中蕴涵着的现代转换的潜能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种转换潜能的发挥又离不开西学的冲击和影响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是两者的共同作用,才实现了从传统文学到“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转换关于这一点,周作人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自甲午战后,不但中国的政治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动,即在文学方面,也正在时时动摇,处处变化,正好象是上一个时代的结尾,下一个时代的开端新的时代所以还不能即时产生者,则是如《三国演义》上所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就是说,新文学的产生是孕育于中国社会的内部,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已具备了转换变化的趋向,只是由于尚缺乏外部条件,才没能促使这种转换的实现这外部条件也就是“西洋的科学、哲学和文学各方面的思想”,而“到民国初年,那些东西已渐渐地输入得很多,于是而文学革命的主张便正式地提出来了” 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将中国文学概括为“言志”与“赋得”两大传统他说:“言志派的文学可以换一名称,叫做即兴的文学,载道派的文学也可以换一名称,叫做赋得的文学古今有名的文学作品,通是即兴的文学” 按照周作人的解释,“言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即兴”是自由地表达思想见解;“载道”是传达他人既成的思想见解,“赋得”是限定在固有的形式下表达他人的见解周作人是赞许“言志”与“即兴”,反对“载道”与“赋得”的,这显然也跟他的“自我表现”论有关他认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言志”传统,尤其是直接继承了明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论他认为文学的历史发展,是“言志”与“载道”的交替循环,“五四”新文学作为对清代古典主义文学(尤其是“桐城派”)的反动,是向明代“公安派”的回归,因此新文学可被视为明代“公安派”独抒性灵文学传统的“复兴”他指出:“胡适之的所谓‘八不主义’,也即是公安派的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的复活所以,今次的文学运动,和明末的一次,其根本方向是相同的其差异点无非因为中间隔了几百年的时光,以前公安派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外加外来的佛家思想三者的混合物,而现在的思想则于此三者之外,更加多一种新近输入的科学思想罢了” 虽然,周作人在此未免陷入文学发展的历史循环论,但是他指出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即“五四”新文学虽然有外国文学的影响,但它也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应”,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是衔接汇通的因此在传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是直接承继明末浪漫主义文学而来的周作人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五四”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五四”传统文学断裂论是很好的驳正 在今天,我们应该走出古代与现代二分法绝对论的怪圈要不然,或者站在古代文化的立场上诋毁近现代文化,或者站在近现代文化的立场上攻击古代文化,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历史已经证明,是不利于中国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
159 评论(13)

超凡脱俗

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我们的08就要成为历史了,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有欢乐,有忧伤,或让我们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或让我们在荣誉前兴奋不已。我们回首时发现,过去的一年,总有或多或少的事件影响了我们,让我们历久如新,总不能忘记。看了刘红波先生盘点的中国十大文化事件,于是忍不住自己山寨了一下标题,就刘红波先生的盘点,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08作家富豪榜 关键词:富豪榜轰动 文学出路 责任 默客云:08作家富豪榜的第三度发布,再度引起轰动,我们且不去讨论这个排名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单就其被各大媒体争相刊发在头条的重视程度来看,富豪榜正在引领一场文化风暴的降临,人们在感叹之余,也颇有非议,更多的是人们的疑惑,更有众多的人们在问:中国的文学出路将走向何方?现在的文人应该为文学的发展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呢?看来,文人们可谓任重道远啊。 在人们的眼里,作家似乎已经成为清贫的代名词了,印象里,历代文人似乎都过着极其拮据的生活,曾经有多少靠卖文卖字为生的文人让我们感慨,以文博取功名的终究若凤毛麟角。当今的社会,我们依旧可以听到、看到很多优秀的文人过着拮据不堪的生活。对于08富豪榜的出炉,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新时代下,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文学呢?中国的文学出路到底在那里呢? 二、余秋雨含泪 关键词:死后 菩萨 人格水平 默客云:08年的中国,12是一个极其沉痛的日子,短短数秒钟之内,数万的同胞生命在瞬间被吞噬了,12的汶川,震痛了整个华夏大地,震痛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个春天变得有些冷,冷得让我们撕心裂肺。而余秋雨因6月5日贴出博文以“死后会成菩萨”等观点劝慰失去亲属的灾民,则遭遇了文化界的口诛笔伐,当然,也不乏有有挺余秋雨的声音,赞同者认为余秋雨“又一次展现了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水平”,反对者则认为余秋雨在“死者身上跳舞”。诚然,余秋雨怀着悲伤的心情作文祭奠同胞亡灵无可厚非,举国悲痛的那一刻,需要文人的呼唤,需要文字的力量团结炎黄子孙众志成城,受灾的同胞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可是,余秋雨的行为,很生动的给中国的文人墨客上了一课: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学的领军人物,应该如何选择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发表正确的言论,不至于误导公众。 三、王兆山鬼文 关键词:纵做鬼,也幸福 默客云:6月6日《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发表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坟墓颂歌”很快就天下传诵。全文如下“《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王主席的“纵做鬼,也幸福”真可谓惊世骇俗,很快被冠以“鬼文”的美称,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一个人死于地震他会感到幸福吗?生命的珍贵在于它仅有的一次,一个人的生命都没有了,他还会盼着在坟墓前有电视屏幕,以鬼的身份为中华健儿摇旗呐喊吗?这种不负责任、漠视生命的文风,再度激怒广大网友,纷纷要求将王兆山逐出作协。王兆山的不负责,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在余秋雨博文风波未息之时,又一次引爆文人该对文学、对公众所肩负什么样的责任的大讨论。 四、谢晋谢幕 关键词: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 默客云:《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等等,谢老的作品令无数的观众无不唏嘘落泪,2008年10月18日,,谢老在故乡浙江上虞逝世,终年85岁。谢老的离去,是中国电影届的一大损失。有人说,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老。二十世纪,电影是不容置疑的文化强者,一部优秀的影片上演,往往成为一种全民的节日,而谢老,正是这种节日的执掌者。有句著名的话一直被人传诵着:“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这是活着的谢晋赢得敬重的根据,也是谢世的谢晋引人们无限怀念的理由。 而就在谢老尸骨未寒的时候,娱乐圈某知名“大嘴”便对谢老开始炮轰,在其博客里大放厥词,声称自己掌握谢老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炮轰事件之后,国家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司长任谦出面代表官方谴责该“大嘴”,而该“大嘴”不但不承认错误,紧接着又在博客撰文表示将起诉广电总局。该“大嘴”恬不知耻的丑恶嘴脸,引爆了网友、媒体对职业道德的大讨论,让我们在很长时间里纳闷: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谢老的离去,也让我们记住了娱乐圈里的“*大嘴”。 五、何三坡百万诗集 关键词:史上最牛诗集 默客云:今年6月底,何三坡的诗集《灰喜鹊》出版所引起的诗歌界震动。这本诗集定价98元,被称为“史上最牛诗集”。何三坡公开叫喧:“我的诗集不卖给穷人,因为他们买不起;我的诗集不卖给商人,因为他们看不懂;我的诗集不卖给那些没有灵魂的人,因为他们看了也是白看。最该买我诗集的人是大学中文系教授、讲师、研究生、本科生。一个连诗歌也欣赏不了的家伙,就不配呆在大学里。”何三坡的这番话,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人,只要会写字,只要会把几个字排列起来分分行,就可以称之为“诗人”。何三坡一席话给了那些还在做“诗人梦”的人一记狠狠的铁拳,因为诗歌是写给那些“买得起、看得懂、有灵魂”的人看的,这也无疑在告诉我们,他的诗歌最具有“灵魂”,因而才会标出汉语诗集的第一高价,因而才成为汉语文学“史上最牛诗集”。但是,无论何三坡如何去标榜自己,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高价不一定买来高贵。最终你的《灰喜鹊》会不会成为金凤凰,不是你个人说了算的事情,它的何去何从,最终命运掌握在读者手里。 六、作协主席擂台赛 关键词:作协主席网络写手 默客云:网络和传统作家一直有些“格格不入”,然而,9月20日,由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主办的“全国30省市作协主席小说竞赛”,让两者之间由了亲密的接触。参赛则是由全国30个省市作协的主席或副主席组成的“豪华阵容”。 说起来,平时文学爱好者对这些主席们多是高山仰止,从不知道这些主席们的底子有多深,水平到底有多高,这场擂台赛的上演给了我们一个大开眼界的机会,用句流行的话,这次擂台赛,就是818你们的功底。且不说主办方起点网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最终PK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据《天府早报》调查,主席们的点击率遭遇惨败,擂台赛炒的最热的一周,阅读量不及当红网络小说的的1/15。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开始犯嘀咕了:是主席们的文笔欠佳,还是当代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我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这只能够结局的出现。从另一个方面,是不是也折射出文坛的浮躁,看似处处喧闹,却是虚伪的喧哗,当一切沉寂下来的时候,注定了是消散的云烟。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枯燥寂寞的过程,最终为我们传唱的,还是淘尽砂石的黄金。 七、韩寒舌战主席团 关键词:作协主席 80后写手 默客云:9月中国的文坛可谓是多事之秋,就在作协主席们下上与网络写手公开摆擂台赛之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彦英先生的《从呼吸到呻吟》作为第一剑摆好姿势、站稳马步等候进攻,结果一下子被80后写手韩寒拦截,一枚《领悟》暗器击折剑身,并被韩寒鉴定为郑先生深深领会网络“标题党”之精神。并且说“标题党也是党,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领悟党的精神,这就是职业作家的职业风范。”郑先生不得已以《人不能无耻到信口雌黄》最为防身法宝以避其害。韩寒是一只什么鸟?以至于很多人要冒充是他的爸爸,声称要掐死他,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口无遮拦、信口雌黄的鸟搅动了本就不平静的中国文坛。 9月的风逐渐变凉了,本是一个秋实满野收获的金色季节,却因为一场口水战把这个秋天演绎成文坛真正的“多事之秋”。 八、茅盾奖七年之痒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广遭质疑 默客云: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10月27日晚鸣金揭晓,新鲜出炉的四部获奖作品分别是: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这四部获奖作品是从24部入围终选的作品中经评委投票产生的。作为代表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已经颁出6届了,似乎每一次的颁奖,都是饱受争议的,自然此次也不例外,不少人认为,本届获奖作品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还有评奖机制的局限性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打了折扣。 我敢说,在得知结果之前,多数人是对作品不甚了解的,甚至没有看过作品的占绝大多数,茅盾文学奖的指导思想有这样一条“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也难怪有人质疑本届获奖作品的权威性,既然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文学作品,在众多人民尚未读到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的拿到了大奖,对此,国内不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人甚至斥之为白痴奖。 九、中华文化城 关键词:300亿文化标志城 默客云: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孙淑义的《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会发言掀起轩然大波。同是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法人代表侯露立场鲜明地指出:“我是纳税人,我反对用我的钱去盖这样的东西,借文化名义大兴土木!”很多与会委员也被文化标志城的巨额投资震住了。 确实,如侯露代表所说的,借文化名义大兴土木的事情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民族文化是需要弘扬,但是,一种文化的弘扬并不是靠你修建一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就得到了发扬,民族的一些精粹文化,在以前也没有建立什么标志,不是一样得到了传承,不是一样广为流传吗?在我们需要抢救性保护民族文化的时候,花钱再多,民众也会予以理解,但是仅仅建设一座“文化城”就代表了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想象是多么好笑的事情。诚如文化界一些认识指出:如果这样都可以的话,我们买一艘国外制造的航母那中国整个海军的实力不都上去了吗 十、诗人之死 关键词:29岁诗人吾同树家中自缢 默客云:据《文化周末》介绍,今年29岁的吾同树,原名曾桓开,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诗刊》、《星星》、《鸭绿江》、《北京文学》、《作品》等数十家全国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首),被《诗刊》评为“2007年度中国20位最具活力青年诗人”。就这么一位极具才华的青年诗人,却于8月1日,在其东莞家中自缢,令诗歌界扼腕叹息。朋友们猜测,导致吾同树自杀的原因可能是他的一次生病和供房压力。吾同树去年在买房后曾写过一篇关于房奴的文章,他在文中透露,向各方借钱凑够了首付10万元按揭买了一套房,他和女朋友需要每月支付银行2000多元的按揭款。吾同树失业之后,女友的工资仅够支付按揭,加上生了一次病,生活愈发显得窘迫,“他走的时候,身上只有200多元现金,卡上剩下的存款也不到3000元。” 于风风光光的08作家富豪榜上榜的作家们不同,吾桐树栽下了梧桐树,却没有引得凤凰来,在这个生存压力极大的社会里,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竟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吾桐树的自缢,不管是诗人之死,或者是“房奴”之死,都让人感到有些悲壮、有些无奈。人们说,诗人是孤独的,也是因为孤独,才产生了让人内心产生共鸣、震撼的诗歌。当孤独成为诗人的杀手时,我们只能扼腕叹息,当窘迫的生活逼使诗人走向绝路的时候,我们除了心酸,还有什么呢?(好像有些文不对题,但我觉得还蛮有创意。)
236 评论(13)

呵呵哒111

自信是有力量的  人能在一生之中取得成功,亦必有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唯有自信    ——罗曼·罗兰    俗话说得好:“这个世界是由自信创造出来的。”没错,力量是成功之本,自信是力量的源泉。自信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牛活中具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一代文学宗师韩愈,他初次应试,名落孙山,但当他再次应考时,面对相同的考题,他竟然大胆地把原来的文章一字不漏地递到了同一位考官手中,也正是那位考官,当即对这位斗胆呈来相同考卷的人人为赏识,把他取为第一名。韩愈的这一举动,在某些“正统派”的眼中,大概十分荒唐,十分放肆,真有点儿像“螳臂当车”。然而,十分放肆也罢,韩愈却偏偏成功了!——他成功的秘诀足什么?是自信!    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信心,持久坚定的信心是成功的保证。一旦有了坚定持久的信心,人就能爆发出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韩非子·和氏篇》中记述了卞和献玉的故事:卞和为让玉光耀人间,先失去左脚,又失去右脚,却始终不悔初衷,终于遇到慧眼识宝的人,使和氏璧成为稀世珍宝。试想,倘若卞和献宝被砍左足后,对宝玉真伪产生怀疑和动摇,没有了自信,也就没有了和氏壁。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种人——他们在言行举止之间,都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渺小。他们对自己的估价过低,以至于不敢去争取成功,继而不愿去争取成功。所以,陪伴他们一生一世的——只有失败而已!    自信的人,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依靠着必胜的信心,在艰苦的搏击中,驶向成功的彼岸。    欧洲大革命时代的拿破仑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敢当将军的士兵同样不是好士兵。”    还记得周朝的姜尚吗?他81岁才遇到文王,可是他仍然坚信自己是安邦定国的良材。因为他的自信,因为他从未放弃过追求——他最终辅助武王开创了周朝800年的基业。    让我们拥有自信去争取成功吧!不要为良机不遇而叹息,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望而惶恐,不要让所谓的“自知之明”束缚了进取的手脚,不要满足暂时的成绩,失去追求高目标的信念和勇气。我们不会忘记——在讥笑中有瓦特,在冷眼中有牛顿,在差生巾有爱迪生……    自信是成功的源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力量。
124 评论(15)

游戏网054

上海卷:高考命题作文《他们“他们”可写的对象十分宽泛,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他们”。“他们”可以是不同的辈份,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是不同的职业,如教师、医生、解放军、护土、农民工;可以是不同的时代,如"80后”一代、“90后”一代;可以是不同的类型,如古今中外的伟人、英雄,当今活跃在各种媒体上的文艺、体育、学术明星等等。写作的角度丰富多彩,命题开放而有张力。但开放之中又隐含一定限制,题目有一段说明:“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这段说明既是一种提示,又是一种限制。它暗示我们,在集中笔墨写“他们”的同时,不能丢失“我”或“我们”,而应该通过“我们”的眼来观察“他们”,认识“他们”,这样才吻合题目中“把视线转向‘他们”’的要求。高考命题作文《认识自我》这是一个极具思辨性和启发性的话题作文材料。首先必须理解“自我”与“认识自我”的具体含义和区别。其次要在实际生活中撷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具体现象或事例。写作的重点在于辨证地阐释“认识自我”的命题含义。正如材料所说,“认识自我”,就是与自己对话,就是自我评介、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认识另一个自己,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认识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内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正如真理越辩越明,人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的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有可能浮出水面。 认知自我的话题,最好写记叙文。可直接写由一事一物触发的反省,也可写由回忆引发的反思。可写一段思想斗争,也可写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写议论文忌泛泛而谈。要能列举出生动的事实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认知自我的方法、意义。
216 评论(10)

wugh666

参考范文: 走近文化名人曼妙红颜遥远的歌声,轻摇着船橹,却误入藕花深处,倾泻不尽的才情注定了怎样的命运?“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你害羞的神情是为谁?曾经在乌江边,豪情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听,胡马铁戈;看,国破家亡。金兵南渡,你流离失所,孤苦无依,一如浮萍随流水东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你的憔悴容颜吗?雁字回时,有你苦心等候的书信吗?于是你开始寻寻觅觅,应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风煞住曾经美好的回忆,低声问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看尽满庭黄花,一一拾起,点缀相思难断的《漱玉词》。醉态人生踏一片浮云,拂一回清袖,或骑着白鹿游访名山,你坦然走来。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已被青山磨平了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岸终究抵不过腐朽黑暗的官场。也曾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是属于你的。那一轮明月终生与你相依,常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怅惘之情。再看一眼繁华盛世的唐朝,转身,你毅然在青崖间寻找你的志趣。高力士脱靴,贵妃捧砚都将烟消云散。驶一叶前往蓬莱仙岛的小舟,饮一杯琼浆玉露,你成为后人赞颂的诗仙。看不见你的身影,徒听你豪爽坦然的笑声。赤壁怀古你曾经轻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今,赤壁之战的宏伟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你对周瑜的赞美还是对往事的叹惋?苏门三学士饮不尽历史的醇香,长江万里,依旧容纳不下你的豪情万丈。你的华发是几时出现的?不应有恨,明月里的身影也按捺不住你的愁思。“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公瑾的美谈视为自己的壮志,可已白发三千丈。你依然“一樽还酹江月。”诗人,明月,黄花,翻尽文化名人的情感。没有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艰辛,也没有冰心《繁星*春水》中的细腻,只有淡淡的感觉。这便是我所欣赏的文化名人。
33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