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8

chenhe0480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选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j粉晶

已采纳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一些重要教育思想仍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今天,重温孔子的教育思想,必将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 中国论文网 -htm首创私学。他认为,要调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改变社会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扩大培养人才的范围,多出快出治国安邦之才。因此,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少数贵族专职人员垄断教育的特权,提倡并亲身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有教无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二,人不论聪明愚笨、品行高低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都可以接受教育。其四,人不论长幼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反映了孔子创办的私学是真正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龄限制的。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因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周游列国。孔子不仅在鲁国设立讲堂教学,还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社会的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问难。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孔子和弟子们都畅谈人生志向、个人抱负,师生之情非常融洽。终生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一书,极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事实上,终身教育理念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孔子本人对终身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因此才有:“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言论。这也是孔子一生学习的鲜明写照,他用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修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自身发展。孔子提倡和亲身践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终身教育”等思想,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样,在今天,他的思想和实践也能给我们现在的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实际出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局势中,孔子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因此孔子从实际出发,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把学校从“官府”转移到了“民间”,扩大了教育对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当代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经费问题是影响当代教育的重要问题,古代圣贤孔子办学都需要“束�”这种见面礼作为教学经费 ,他的穷苦的学生就是倚仗老师募集的资金才能度日。在当代,教育也需要加大经费的投入,面对穷苦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发放奖、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努力让每个穷苦的学生都能接受帮助,完成学业,从而求得自身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学生的招收应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幼,我们都要一视同仁。 遵循“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如颜回、子贡比较聪明,“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柴也愚,曾也鲁”,但经过孔子“因材施教”式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他们最终都成了高材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就有七十二,他的这种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告诉我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多出快出各种人才精英。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孔子从教40多年,办学规模越办越大,弟子3000多人,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区,这与他周游列国讲学、重视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全国上下广大群众达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和“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社会共识,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对人自身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外,我们还要努力引导他们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鼓励支持人人通过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来完善自我,求得自身的发展。

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选题

120 评论(14)

栖凤悬铃

这篇不错 你可以看看
127 评论(13)

zp子夜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德育,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我们已毕业的学生中我们不时发现被市场淘汰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做人出了问题。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内省;第五,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做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每个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校生源复杂,层次差别较大,在2000年,我们就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因材施教的力度还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要学孔子那样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还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现代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需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即:如果一个人不发奋求知,我是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惑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启发。他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职业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在“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四、教于乐的教学艺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培养,他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他通过如下办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
25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