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yangyang
类比论证法浅谈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滥竽充数。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物与客体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个。如《察今》,主体事例“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与它的三个客体事例之间,就只有“主观的做法不适应客观的变化”这一个相同的特点;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主体事物齐王与客体事物邹忌之间,在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的态度及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上,均表现为“私”“畏”“有求”这三个方面的相同特点。相同的特点越多,主体事物就越具有客体事物的性质,越能暴露主体事物的本质。类比论证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有的通篇都用这一种论证方法,类比到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只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并把它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如《公谏》就是把类比论证与演绎推理结合起来运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类比和比喻有相近之处:类比的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比喻的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也有相似点;类比能形象生动地证明论点,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也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作用。正由于有这些相近之处。以致有些同志把某些密集的比喻修辞或某些类型的类比论证说成是“比喻论证”,但类比和比喻毕竟是不同的,它们有许多根本的区别。 一、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就其比拟的相似点来说,只有一个,不存在一个以上比拟的相似点的实例;类比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比较类推的相似点,则不限于一个。比喻中如果有几个喻体,那么这些喻体只分别与本体有比拟的相似点,没有共同的比拟的相似点。如“四人帮的头面人物江青,她本是一个白骨精。穿黑裙,戴黑纱,活象一只老乌鸦。”这里江青与白骨精的相似点是“变化多端为害人民的鬼蜮”,江青与乌鸦的相似点是“黑得令人讨厌的形象”,这个比喻中的两个喻体“白骨精”、“乌鸦”与本体“江青”没有共同的比拟的相似点。而类比中的所有客体与主体都有共同的类比的相似点。 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而类比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两个事物在整体上可以是相同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齐王,两者都是齐国的统治阶级中的人物。 三、比喻只能依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进行比拟,而类比在依据主体和客体的相似点进行充分比较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据相异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主体事物的某些性质有甚于客体事物相应的某些性质的结论。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把南郭先生与革命队伍中某些人的相似点进行了比较之后,又把两者的相异点“造成的危害不同”进行比较:“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的话,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性质更为严重。从而教育广大的革命同志千万不能装腔作势。既有相似点的比较,又有相异点的比较,这就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应该属于运用了类比,而不能属于运用比喻的文章的理由所在。 四、比喻和类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含有一个“比”字,但含义不同。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比较类推的过程,就是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它作为论证方法能够成立。任何论证方法都必须包含有推理、证明的过程,而“比喻”本身不包含比较类推或其他方式的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经只能是一种修辞格,而不能成为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论证方法所不具备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用途广泛,收效显著。用它来揭露敌人,易于剥去敌人的伪装,使其原形毕露;用它来劝谏,则能使被劝者从谏如流;用它来辩论,则使论敌陷入无言以对的尴尬境地。这种论证方法,还往往被科学家们用来论证科学假说。尽管有些假说至今还未得到验证,但人们常常并不怀疑这些假说的若干合理的成分,因为它不仅论证合理,而且开阔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大大激发了人们探讨、研究问题的兴趣。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类比证论: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论证方法
【引自新浪爱问知识人】因为觉得有示例更为清楚就转过来了,已注明出处~关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实用的分类方法。那就是把全部论证方法概括为三类:一是演绎论证法,二是归纳论证法,三是比较论证法。其中归纳法大多可以称为例证法,而比较法则分为类比法和对比法两种。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有一个简易有效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先认清论据,然后根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论证方法。论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理论性论据,二是事实性论据,三是比喻性论据。从理论论据到论点,必然是演绎论证法;从事实论据到论点,必然是归纳法或称例证法;从比喻到论点,必然是类比法。然后再加一条:凡论据间构成对比关系的,都是对比法。 1.关于演绎论证法,大学语文要求不高,只要注意作品中那些引用名人名言的地方,以及那些先讲一个普遍原理来证明论点的地方就可以了。例如: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是 ( ) A.演绎法 B.例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正确答案是A。这是以名人名言为论据,讲的是普遍道理,得出的是个别结论,所以是演绎法。再如: 下列论证,通过演绎法来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一贯相连”的是 ( ) A.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B.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C.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D.一掣现在的铃,过去未来皆相呼应 正确答案是C。C讲的是宇宙普通规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贯相连性是宇宙规律的某一方面规律,所以由被及此,只能通过演绎。B是现实社会中过去、现在、未来一贯相连的一个例子,只能是例证法。D是一个比喻,只能是类比法。 A不是论据,而是论点,且是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贯相连性相对立的观点,所以根本不在可考虑之列。 2.关于归纳法,在大学语文考试中,只要记住“凡举例说明都是归纳论证法”这句话就可以了。试题中多用例证法这一术语,其他非例证性的复杂的归纳法一般不考。例如: 在《赵威后问齐使》中,赵威后用“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为实例来批评各国政治失当,这种论证方法是 (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正确答案是B。因为凡事实例证都必须经过归纳方能得出论点。 3.关于类比法,在大学语文中,只要记住“凡比喻论据都是类比论证法”这句话就可以了,因为凡是类比,都是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打比方。例如: 下列《答李翊书》中的论证,属于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是 ( ) A.用“养其根而侠其实”来阐发为文立言之本 B.用“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来强调思想修养重要 C.用“有志乎古者希”来证实李翊值得褒扬 D.用“无诱于势利”来论证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正确答案是A。因为只有这个选项是用比喻来阐明论点,种果树与写文章是两码事,它们之间只能是类比关系。B中的“仁义之人”与思想修养之间不是比喻关系,C中李朔的“有志乎古”与值得褒扬是因果关系,也不是比喻,D中的“无诱于势力”是正确态度的内容,也不是比喻,所以它们都不是类比论证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归纳法与类比法的区别。在试题的选项中,这两种论据常混放在一起,检查你是否能区分得清楚。这其实很简单,只要看其是“举例说明”还是“打比方说明”就行了。例如: 下列《论学问》中的例句,通过类比法来论证“精神上的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的有( ) A.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 B.肉体上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 C.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 D.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 E.人的天赋如野生花草,需要学问修剪 正确答案是ABE。论点是学问与精神的关系,C和D是以数学、伦理学、修辞学为例证,都属学问,都有益于某种精神培养,所以都是例证法,不是类比法; A、B、E中的缓步、骑马、运动、修剪花草,都不是做学问,只是比喻,所以就都是类比法,不是例证法。不要看到“具体事物”就认为是举例。举例是论点本体范围内的具体材料,比喻是本体与他物的相似联类,不能混为一谈。 4.比较法中的对比法容易识别,因为大家都太熟悉什么是对比了。但在用文学语言暗示的材料中,也有较难以识别的,须仔细考虑。例如: 下列《灯下漫笔》中的论据,用对比法来证明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有 ( ) A.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B.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C.汉族发祥、发达、中兴时代 D.茅檐下有淡饭,路傍有残羹,野上有饿莩 E.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每斤八文的孩子 正确答案是AE。A与B的差别,一是“不及”,一是“等于”,前者有对比,后者无对比, “不及太平犬”是连奴隶也当不上, “等于牛马”是当上了奴隶,思考要精细。D和E的差别比较明显:前者三句都讲人民穷苦,虽是连奴隶都不如,但没有对比.后者有“阔人”与穷孩子的对比,所以前者只能是例证法,后者才是对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