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xiaowen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 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 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活的文化 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 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 技术 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以有效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 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 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人为载体的 是他们承载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薪火 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不复存在。 
世界范围内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自1972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文件,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至今已举办三届。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灿烂,这些因素都使我国有着异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负责任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分别被列入2001年度、2003年度和2005年度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8月28日,在中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3月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518个项目,涉及758个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迎来了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从此以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首次缔约国大会上,我国当选18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这些举措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而且,各级政府及有关机构、民间社团、学术界和群众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和实施富有成效的保护途径。非遗保护工作再全国逐步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