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uslgl
既然是编导类专业,就要侧重电影的结构、节 奏、以及视听语言的特点来评 论。尽量不要象网上那些业 余的影 评人事写的那样,简单的从文学属 性甚至是个人感 受来写。我拿一个3000字影评的大致结构为例,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首先该片一定要反复的看,仅仅一遍是很难准 确记忆并做视听类的分析的。开篇先简单的引用一些该片的拍摄背:景、导演背 景、以及一两句概括的剧情,这样对下文深入的分析有利。然后通片归纳阐述一下导演在此片的导演特点,其中也可以贯穿引用一些该导演的其他影片的实例来更有说服力更全面的分析该片的视听语言手法。至此将大约用去600字左右的篇 幅,然后再集中2、3个经典段落的视听分析,详细的逐个镜头的加以分析,把自己的观点列出,并用充分的依据来说明自己观点的可靠性。此段落将用篇幅2200字左右,最后再结合票 房、奖项、个人感受、影片定位等做一个简短的综述大约150字左右收尾。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的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黑客帝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把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把主观影评就看做是观后感——自己看了部电影,有感而发。内容以自己的感受为主,有的还会结合自己看过的类似电影来进行对比。这样就是一篇浓烈的、主观的影评。
第一、为什么要写影评?1让我们更加理性分析和思考我们看电影是为了寻求某种预期的快感,也会随意地谈论我们喜欢的角色和剧情,音乐和场景,但很少会想要对电影的场景、情节和演员的表现做总体上的详尽分析。比如前不久看了韩国电影《与神同行》,有个细节还是挺让人感慨的。主人公阿鸿在一次消防执行任务中牺牲了,当阴司要带他到阴间的时候,他才想起给妈妈买的电饭煲还没来得及跟她好好说,还没正式好好道别……阎王说:“明明给了你十五年的机会,你都没有回家。活着时做不到的事,死了才来后悔。”阎王义愤填膺地对主人公阿鸿说,并不是没给过我们机会,只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把这份不经意的小美好给忽略了。等自己真的无路可退的时候,才想起昔日的平常竟然成了一种“奢侈”。让我们意识到,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种种人物的细节来彰显重要的主旨和人性。2强烈的情感,加深对幸福的理解同样是这部电影第二部《与神同行:因与缘》,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马东锡饰演的“家神”,从最初阴司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好搞的主儿。但是从家神所在的这一家,他就是这个家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影片从特定的某个场景产生一定的冲突再转换为对特定场景的任务剖析,反映了家神从一开始不被理解到他对这个世界对人性都达到了一种自我共鸣和理解。当家神跟解怨脉和李德春两位阴司讲述身世的时候,说了这么一番话:
关于写这个电影的评论文,那就是看一个电影,按照自己的心得体会心得,从小了直接写出来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尽量简短地说。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电影知识。电影一个综合艺术,通过集体创作完成。一部优秀的电影,每一个参与制作的部门都是叙事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也可以说,服装、道具、化妆、摄影等等一起构成了电影语言,任何单一层面的解读都是片面的、偏狭的,是不电影的。电影的第一触达是画面,但画面是客观的,声音介入,才能使客观的画面起到主观表达的作用。比如同样是一个人在树林中跑步,辅助以轻松的音乐还是恐怖的音乐,暗示了这个跑步者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同样,色彩也起到类似作用。如《爱乐之城》的明亮是一种回忆色彩,多少带有些一厢情愿的美化。《教父》的黑暗是一种见不得光的主题渲染。《罪恶之城》是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黑与白的角力。一些独特的电影技法也有其特定的表达功用,如长镜头强调真实性,跳接是强化和突出等。电影的观感是私人的,但电影评论不能太主观,多了解一些电影知识,尽量避免在一些基本常识层面犯错。其次,多看电影。这也是专业电影学院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这一方面说明,电影没有那么高深,多看是入门最快速的方法。毕竟,连阅读,还需要识字,而看电影只需要配备一双眼睛,以及具备人类基本的感同身受的功能就可以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勤奋这一古老的道理,在写影评这事儿上,仍然有效。再者就是,多读书,多学习。除了学习一些电影的基础知识,多了解一些影片的背景知识以外,多看历史、哲学、传记、美术等等书籍。评论一部电影,从来就不仅仅止步于电影本身,一部优秀的电影是丰富的,甚至是开放的、宏大的,除了剧情、人物这些简单的叙事层面,还可能有历史纵深的观察和提问,还可能有当下人文环境的反思和警示,有对人类困境的永恒书写,也有这一困境的现实折射。创作者都精于幻术,他们太善于巧如舌簧或顾左右而言他,评论者尽量让自己丰富和厚重一些,才能尽量少地被电影带偏。电影是世界的一个比喻,多看电影,更要多看世界。写好电影评论,有时候需要跳出电影本身。工夫在诗外,写作电影评论也是如此。给你的影评穿一件合适的外衣。这件外衣就是影评的节奏感和语言风格。这就类似于流行乐手的声音辨识度,广告的视觉识别系统,就像“翠羽黄衫霍青桐”。最后是,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有相对端正的三观。创作是一个最终会露馅的行业,你是什么人,早晚会在你的作品里原形毕露。创作的出发点可以邪恶,有的恶趣味还可以成就经典,但评论者不可以。评论者和阅读者站在一起,从崎岖陡峭的表达中,找到普世价值的小径,才能抵达创作要义的山顶。所以,影评写作是一种创作,需要有独立性和自由度,影评和电影是两个既独立又互相依偎的艺术,任何想以此艺术去结交彼艺术的权贵,牟其他工业的利益,都是自取其辱。电影和评论都是艺术,但是两种工业属性。评论的内容取自繁华处,但评论本身需耐得住孤寒。
一篇应试的影评文章,要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和写作。例如:如何正确观影?如何选择影评写作角度?故事情节是我们去理解电影的基础,在写作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却不是我们重点去分析论证的内容。我们要去分析的是电影如何表现主题的?电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去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那首先,你要知道影评写作能评什么?评电影的哪些方面?所以,“我应该怎么写影评?”也可以转化为“我应该选择什么角度写影评?” 主题角度主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电影的外在故事讲什么?内在涵义是什么?”一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只需要提炼出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个主题层即可。《霸王别姬》例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其主题表达是多义的,但一篇千字的应试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把所有主题都涵盖在内,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所提炼和选择。程蝶衣与段小楼兄弟二人在戏里戏外的一生浓缩在了半个世纪中,诠释“从一而终”的人生信条,也诠释时代对人性的压迫与扭曲。 人物角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是比较常见的评论角度。从人物的外在形象特征、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人物的心理及精神三个层面进行由表及里、逐层递进的评析。《我不是药神》程勇 《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外在形象从油腻邋遢到精简干练的转变直接和内在心理从为利到为义、从人到药神的转变相契合。人物的心理状态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动因,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又离不开对性格和外在形象的基本把握,这三个层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场景角度电影场景首先是一个空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影片某一个段落的人物、叙事、动作、语言的构成处理。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场景,往往带有某种象征意味。 《寄生虫》奉俊昊执导《寄生虫》中的三大主要场景设置:别墅、半地下室和地下室。分别居住着三种阶层:富人阶层、穷人阶层和社会最底层。房子的不同象征着的是居住阶层的高低。越高阶层的人越豪华宽阔,越底层的人越逼仄狭窄。 道具角度道具设置是影片中与场景和剧情人物有关的一切必须用具的总称。我们在写影评的时候,往往是去找那些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一些物件。《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作为贯穿全片的关键道具,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造型感的视觉元素,更成为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挂灯—点灯—封灯”的仪式化过程里,更深层次诠释了女性的生命悲剧。 叙事结构角度影片的结构作为一种展现形式,除了常规性的线性故事讲述方式,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束外实际上还有很多种。而我们在观影时要重点思考某种叙事结构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这样的结构对于导演的叙事和表达有什么好处? 《风味人间》陈晓卿导演的纪录片《风味人间》,采用交织对照式的结构讲述国外的美食文化,选用相同或者相似的食物作为一个话题或者说交织点,对比这种食物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中的异同,从而实现多元风土中的人文情怀及对美食的热爱。视觉元素角度 视觉元素包含观者眼睛可以看到的一切,如景别、角度、主客观镜头、空镜头、拍摄方向、焦距、色彩、光线、固定画面、运动画面、主体运动、机位运动、慢动作、定格等等。 《狗十三》电影《狗十三》中镜头语言多以中近景拍摄后母与父亲在滑冰场交谈的画面,表现二人各自心怀鬼胎,打着各自的算盘却看起来相安无事。这一中近景更是使二人之间的矛盾含蓄的视觉化,弱化环境,聚焦夫妻二人内心,表现了成人之间对话的若即若离,话中有话,传达出更大的戏剧张力。 声音特色角度听觉元素包含观者耳朵可以感受到的一切,如人声、音乐、音响音效、无声、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声画对立等等。音乐和音响在影片中的作用有很多,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帮助叙事等,不论是影片的背景音乐,还是剧中人物的哼唱等都可以作为分析角度写入到我们的影评中。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与玉娇龙的打戏。两人的打斗大多伴随着悠远的箫声。箫声不仅使武打场面单纯地更舒缓更有意境,同时也展现出李慕白触及仙道的境界与两人远超单纯争斗的复杂心理,使李慕白这一克制、囿矩且带着沉重担当的形象更加鲜明。 剪辑手法角度 蒙太奇和长镜头作为视听剪辑手段经常被用于表达较为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情绪表达。 叙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等方式常常用于成熟的商业类型片中调节影片的叙事节奏。而表现蒙太奇则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被导演们发展出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积累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等种类丰富的表现形式。汤姆提克威导演的《罗拉快跑》中,重复强调了罗拉的三次奔跑的场景,体现了罗拉为了营救自己的爱人而不顾一切的奔跑。重复蒙太奇的使用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表达,世界不可知性和人类对世界的无奈。 通过以上总结,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写影评能够分析的角度有了一个清晰地认知。同学们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艺考资讯,可以搜索“陈晨说艺考”公号,会每日为大家分享艺考干货知识。关于写影评这件事,同学们可以参考范文书集《影评高分范文集》,里面收录了许多历年来高分学员的影评文章,值得大家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