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1

忍冬201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设计美学论文8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六只羊-阳

已采纳
建筑美的原则——人们探索美 ,并努力地创造美 ,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呢 ?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 ;如果研究美的机制 ,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 ;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 ,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且看 ,为什么帕提农神庙、泰姬玛哈陵、天坛祈年殿等等这些不朽的建筑随着斗转星移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但仍然能够作为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 ,被推崇为美的象征呢 ?这是因为它们在符合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 ,又创造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人类文明开始以来 ,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 ,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 ,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体的共鸣 ,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建筑美学是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平衡 对称 不对称 放射所有没的事物之所以能感动人,必须先透过我们的视觉系统,对物体做一番打量,我们才能有下一个阶段心灵上的感受。因此这些美感的要素就是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视觉系统。这样的特性反映在建筑美感因素上就是视觉上的平衡。追求平衡的形式,一直出现在建筑历史之中,不论从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建筑发展,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建筑群,这些建筑形式大都遵循对称的平衡,历代的建筑理论家经常以人体的对称性,来类比建筑物应具有的庄严而优雅的对称美。追求视觉上的平衡,虽然大部分是以对称的形式而达成的,但有时候就像跷跷板一样,不同重量的两边,可以因距支点的距离不同而达到平衡的关系。我们可称这种关系为不对称均衡。例如柯布西耶在巴黎郊区的萨瓦耶别墅,惊鸿一瞥,具有左右对称的平衡,然而左上方几个圆柱体却破坏了这样的对称关系,但经过仔细打量后,这个建筑仍然是平衡的,因为左上方的突出物加上左下方的空虚部分,与右上方的许体,加上右下方的实体比较起来,维持了一种不对称的平衡美。最后一种视觉的平衡是向心或放射状的平衡,许多欧洲城市都有放射状的空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中央焦点,经常是具有纪念性的地标,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的放射空间,另外古今中外的许多圆形建筑物,如赖特的古根汉母美术馆,中国皇帝祭天的天坛,都因为使用了圆形的空间,而达到的向心与放射状的平衡。重复与韵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提出这个再恰当不过的观点时,最能解释音乐与建筑的共通性的桥梁,除了两者都有来自希腊时代便开始探讨的比例关系之外(音乐中的几度音程与建筑的特定比例,得自同一套数学关系),便是他们都讲求因重复性 而产生的美感。建筑中的韵律也是经由重复性而得。希腊神庙以及以后长久的后续发展,便是透过柱子的重复,而获得令人满意的韵律。罗马时期重复的连续圆拱,为这种连续而简单的韵律感,下了几近完美的注解。重复性在建筑中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阿尔伯蒂虽然重复使用古典柱子,但却将原来的固定不变的间隔,调整为中央间隔较宽的另一种韵律关系。这样在韵律中求变化的做法,不仅符合音乐上的利用高低起伏而长短相同的原则,也被当代建筑师发扬光大。例如台湾近年刚完成的凤凰城中央图书馆便利用钢架撑起随风飘扬的三角纤维布,除了提供遮阳的功能之外,重复而变化多端的形式,也提供了灵活而动态的韵律感。统一 变化 对比 张力就相我们上面谈到的重复性,如果间隔永远一成不变,获得的韵律感有一致性而形成的统一的局面。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恒常的统一的原则,我们会同样在统一的重复中寻求些许的变化,这种统一中的变化,除了减少单调乏味的可能性外,经常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和愉悦。统一和变化之间的取舍与拿捏,有时仅是一线之隔,虽然我们都希望统一中有变化,而变化中求统一的口诀和法则,但实际创作的时候并不容易,因为太多统一会导致乏味,太过变化却引起混乱。在美国加州,建筑师寇那与他的同事设计的查普别墅,虽然形体有许多变化,但墙面的颜色以及开窗和入口的比例都有强烈的统一性,因而达到了一种统一与变化的平衡和谐关系。这栋房子在形式美感上要告诉我们的故事还没结束:入口处左边倾斜的墙线,处在其垂直墙线之中显得特别抢眼而独特,它和其他部分不同,自然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因而成为整个造型上的焦点;同时又因为是一个不稳定的姿态,容易引起人们想象它会继续下滑,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张力,这个作品之所以在美感上十分丰富,就是因为上述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张力等原则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故事还没结束,入口右边的斜线阴影,与入口左边的斜墙而互相呼应(对称平衡),让我们喘了一口气;但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这种对称平衡又逐渐消逝,扣人心弦。隐喻 象征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通过身体的隐喻和性别的特征来描述超验的建筑隐喻,从而建立了二元对立理论。他认为,建筑首先是裸露地被建造出来的,而后才披上装饰的外衣。阿尔伯蒂将建筑表皮当作结构的结果,在此结果中,表皮是可以撕脱的上层或外层,它掩饰着内部建筑结构的真实面目。在此概念下,表皮假定为有厚度的覆盖物,结构则是内在支撑物。因而,结构隐喻坚韧不拔的男子,而表面装饰则暗喻依伴它物而存在的弱女子在激进理念的引领下,现代主义建筑师竭尽所能地剥落建筑的古典装饰表皮,刻意淡化建筑表皮的存在,以消除表皮对功能传达意义的干扰。表皮因此变得光秃粗糙,其色彩也因此减化为以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作品是极端的例子。于是,机器般裸露成为符合历史逻辑的抉择。虽然,现代主义的理念及其作品反对古典主义,但其隐含的有关建筑表皮二元结构却是阿尔伯蒂二元对立理论的延续,只是以功能取代了结构。在表皮与功能的二元对立关系中,表皮依然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处于较古典时期更为边缘的地位。面对单调乏味的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的先知先行者文丘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文中力主“装饰外壳”,即采用为良好目的服务的装饰手段而形成的风格。他认为,装饰主义应该成为建筑的重要原则;建筑不应该再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反装饰主义的垄断方式;这些风格的建筑是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甚至是丑陋、平庸的。文丘里运用古典装饰风格改造了当时的现代主义。他所设计的建筑大部分具有古典建筑的符号和结构特征,特别是在建筑立面上使用大量的高低浮雕作装饰,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古典气息。安德鲁所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是只金属壳,坐落于一泓池水中,犹如天外来客,与周边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只金属壳开创了建筑外壳与功能空间脱离的先例,因而倍受现代主义的质疑。的确,我们通过外皮来判断建筑的习惯受到了挑战,而且建筑的内部空间也有相当的牺牲。但是,这些代价换取了建筑在其他方面的到场:传达了三个实体共处一个屋顶的国家意识;为传媒提供了1/2只金属巨蛋——一个新奇前卫而又不乏诙谐的视觉文化符号;并以古典的手法礼赞了潜藏于场地的轴线。以森柏的观念而言,建筑表皮成为了内部功能空间与外部秩序对话的场所。 当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也在变化,今天,除了上述的比例、尺度、对比、均衡等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这就促成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有时,审美的效果也会被误认为是实际的需要。例如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采光,实际上室内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采光面积,这完全是现代审美的需要。相反,过多的玻璃不仅要设法遮阳,还将增加空调的能耗。又如一些高技派的作品,那些表面上的构架好像是结构和设备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艺术主张,为了增加空间层次,与结构设备的需要无关。

设计美学论文800字

127 评论(10)

yangqian1987

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然会遵循“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或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一些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亲、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次,儒家这种中庸的思想,在装饰文化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家居,不做任何装修,会显得简陋、落后而无生气,雕琢过分又显得俗腻。恰到好处的装修则爽心悦目,既能鼓舞精神,利于身心,又能端正心态,克制欲望,不做过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道家之玄虚飘逸 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的“道”呈虚空无名之状,不是逻辑、理性、语言可传达的,它超出人的各种感觉和语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语言,而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而道家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佛教之禅中沉寂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最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禅意家具其材质以胡桃木、樟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辅以玻璃、石材等材质,并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深色木头配上浅色布质、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家具销路不错,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传统符号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 :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 ;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传统符号,有的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与智慧的累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移植与嫁接,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借用外来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于一体。 色彩与光的处理 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但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来说非常重要。 处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如黄和橙,紫红和紫,蓝和紫绿(青)等。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将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红花绿叶愈见娇艳,这是因为两者互为补色的缘故。 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 空间与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文化传统特点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有一致之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无法得以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室内设计回归自然的手法主要有:一是空间的营造,如巧妙地处理室内有限空间与外界交融的自然部分,以面对青山的窗户,或者蓝天与田野成为门廊设计的背景,善于借景 ;此外,还可以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粗糙的岩石墙面或是石膏板仿石材料,给人一种返祖的天然气息。二是室内陈设,如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的饰物,增加自然的意境 ;可通过红色的干辣椒或金黄的干玉米串,抑或一束干麦穗、白色的芦花,还有手工蜡染的花布等等,巧妙点缀,匠心独运,就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效果 ;或者在墙上,挂上或画上一些图片,可以是一片湖泊,一块山林,或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竹林,画前再配上一些与之协调的盆栽植物,虚实结合,会使人感到清新、舒畅、视野开阔,真有走进自然的感觉。 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师应立足于现实,深刻审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责无旁贷地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15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