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枫_瑟瑟
首先要明白议论散文的特点是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一篇议论性散文,必须要有中心论点。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中心论点。 分点来写,但各点之间又要注意联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3.辩证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5.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 (文章阅读网) 要学会发散性思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我给你一个冷与热的话题,就要想到,怎么把这个层面深化!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身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这样一写,一篇文章就显得有深度了,论点又多,不怕字数写不够。接下来说说,分论点又该怎么写1.分解法举个例子,以“奋斗”为分论点,就可以讲奋斗一词分解为:迎难而上,分秒必争两个方面去论证2.阐述法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用了一组分论点来阐述它的含义: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3.分类法 分门别类地提炼论点。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可以把它分类为: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4.利弊法这是常用的方法,楼主应该也不用我解释了。举个例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作者在论证时,用了这种结构: 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①宽于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②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5.因果法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用事情的原因来证明其结果,或以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原因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语体风格 因此,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内核的“线状结构”的语言,它更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 论证结构 就结构而言,议论文要求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即形成“论证结构”),按照逻辑层层展开,或是起承转合,或是演绎归纳,设置分论点则环环相扣,使用论据则精要概括,总之都强调规整严正、简洁清晰。议论性散文也是“议论”,也有议论的层次,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例如下面两段文字,主题都是: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倡抛弃世俗。 例1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追求。他们视功利如鸿毛,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独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只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的干扰,他们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例2 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杀敌的人生道路——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评析 例1是议论文的写法。先说事实,再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的一般规律。整个语段虽然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但有鲜明的理性和逻辑。 例2是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一个个意象,作者的观点、理念就渗透在这些镜头、意象之中,读者要通过这些镜头、意象去感悟作者的观点、理念。整个语段,虽然不乏内在的逻辑,但人物的形象性更为突出,情感也更加强烈。 例1 侧重理性,除了给人理性的认识,还能给人审美的愉悦。例2侧重于感性,文字显然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引读者。 编辑本段总结 构思议论性散文的基本途径就是“渗透”和“寄托”。把观点“渗透”到某一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去,是议论性散文写作的重要因素。比如讲“心灵的选择”,一般议论文要分层分点,举例分析。议论性散文则往往从一人一事中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理念的关节,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动情的画面,把观点渗透到画面中去。比如,写谭嗣同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写闻一多作最后演讲的选择,写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选择等等。 写议论性散文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语言材料。因此,要想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得在平时多观察,多积累。
章在文体方面的问题不是很难解决。平时多看看课外书,会有不同文体的文章。写议论文,主要还是抓住论点(也就是你的文章想要向大家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然后就是对这个中心的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等等这些都靠你的论据支撑(也就是真实存在的范例或者是生活中的常识和常理)。数学讲究有理有据,文学也一样,议论文的文采倒在其次,如果你想彪辞藻,得了,你的文章成了夹叙夹议了,属于记叙文或散文的范畴。关于论点,在材料中一定会有体现(大部分是材料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最主要的还是抓住论点(这里再次强调)。你可以看看新闻联播以及报纸上的文章,看到第一段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这篇文章大体会叙述什么事件。关于论据,没什么好方法,看书,看报,看电视。我当然不是指小说、漫画、连续剧。这些是没营养的,大事小情,国家内外,都是你论据的来源。记住,选论据要根据主次,当然历史的是最好的论据,然后是时事,然后是文学,然后是体育,最后是身边。这是逐级递降的,要分清。论证,是最后的环节,是吧你的论点和论据结合的步骤,简单的来说就是向看卷的大妈申述你的观点(有点像法庭的说)。在文章的结尾,来一句点明论点的话(比如说:兔子比瓜贵),然后再升华一下主题(吃瓜有利于身体健康等等)。最后的强调:知道你语言好,但是要用对地方。议论文是保分的,大概在45分左右,你想上50的话就去写散文,前提是你不怕死。你想得满分的话,就去写记叙文,前提是抱着不要作文分的决心。恩,我快打了一千字了,我这也算是一篇小小的议论文了(--吧加括号的出去后,可以算是)。就写到这里吧,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离线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