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inch
翻开世界史的扉页,一个光辉的名字映入眼帘,记忆追溯回1840年。12月12日那是不平凡的一天。在那天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了。而建立者便是那个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拿破仑一世--拿破仑波拿巴。大树有幼苗长成雄狮之初柔弱如苗,出类拔萃的东西原也是在平凡中扎根。 拿破仑波拿巴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啊雅克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6岁的时候拿破仑成为一名炮兵上尉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1793年拿破仑参加土伦堡战役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个世界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从1784年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拿破仑整个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渡过的他亲自指挥的战役约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拿破仑对战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欧洲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将军,但他们一下子期望的东西太多,而他自己只看到一点那就是敌人的大量军队,他力图消灭他们因为他相信只要把军队消灭其他一切自然就会土崩瓦解。对此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过他“主力只用于战争的主要目的--消灭敌人”。 作为一代名将,拿破仑运筹帷幄跃马疆场,身经百战其做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其统帅艺术为许多兵家所称道,其军事思想也在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拿破仑在世界史上确实占有一个不可撼动的地位。 一场是非参半的对外战争,每件事情都像一把双刃剑没有绝对性。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统治时期正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他用刺刀加速了这一过程,多次打败反法联盟,使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被推广到他所征服的欧洲国家战争具有革命性。但另一方面他迷信武力铁蹄踏便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战争具有侵略性(与英国的战争又具有争夺欧洲霸权性质的一面),遭到各国的联合抵,连年征战造成法国经济困难。但如果没有1812年远征俄过的举动或许拿破仑会带着他的法兰西帝国更永久的称霸整个亚、欧、非,这虽然只是揣测但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因为那一次远征法国损失了将近60万的兵力与此同时法国的国际威信也大大下降使拿破仑的敌人大受鼓舞从而组成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倾向工大于过的法典--《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的功绩不止在于军事上,他在1804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法典规定:所有功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取消等级制度,进入公共职务只根据成绩而不根据出身,经营自由,择业自由,财产占有权,宗教自由,实行民事婚姻等。《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拿破仑自己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战,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这是拿破仑除军事思想等方面外留给后人的另一瑰宝。 总之,对于拿破仑的功绩而言他的过错应该是渺小的。对于拿破仑来说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工作”包括对外战争。因为他说过:“我的基本要素是工作,我有此生就是为了工作。我两腿能及之处有界限,我双眼能看到的也有界限,我从来不知道我的工作有何界限。”正如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的那样:“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的,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但究竟拿破仑这一对己而言无止境的工作是福是祸:是利是弊也是有留予后人自行评价。 拿破仑的一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他出生平凡但却活得粲然,大树植根于泥土,雄师生存于兽群,登峰造极的人物不能须臾离了平凡的芸芸众生。所以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同他一样而前提条件就是:坚持有毅力信赖自己在人生的“战场”上拿破仑也留给我们许多炙手可热的至理名言——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没错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战争是不会胜利的,走在别人的阴影里前途不会光辉的。“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如果连抱负都没有又何来成功呢?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有抗金名将岳飞、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有誓与船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但我最敬佩的还是禁烟名将林则徐。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从小就天资聪颖,智力过人。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林则徐虽然生性聪颖,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开始时在张师诚当幕僚,直到31岁才中进士,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从此才踏上官宦之路。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林则徐为官期间,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他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他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最受群众爱戴的好官。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对儿孙的教育也颇为独特,他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让子孙学会俭朴,让子孙学会自立,让子孙学会正确地对待财富。为了教育好子女,他做了“十无益”, “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这是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像这样品性高尚而且胸怀祖国的人,焉有不喜欢之理?
爱国反清用流血牺牲促进辛亥革命的巾帼英雄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女英雄。她的精神感人,她的英名永存!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曾为清朝官吏。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拒绝退避,临危不惧,英勇就义于她的祖籍浙江省绍兴市轩亭口。如今,在她的牺牲地高高地矗立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周恩来总理生前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生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称:"鉴湖女侠"。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热情奔放,有着远大志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办秋瑾嫁给了一个胸无大志的纨绔子弟王子芳。秋瑾在浔溪女校任教仅两月,却结识了3位挚友。当秋瑾向学生讲述外面世界的情形,讲男女平权,妇子解放的道理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围着秋先生,有一个叫吴珉的学生却独自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当秋瑾了解到,吴珉原来是一个童养媳时,二话没说,拿上钱就去为她赎身。后来,吴珉一直跟随着秋瑾;秋瑾牺牲之后,她毅然更名为吴惠秋,带着秋瑾交给她的秘密文件离开绍兴参加了革命。秋瑾还与浔溪女校的教务长徐自华(字寄尘)和她的妹妹徐蕴华,字小淑(秋瑾的学生)结为生死之交。在秋瑾最后的两年里,徐氏姐妹给了她许多温暖与慰藉。有一次,秋瑾得了重病,是徐氏姐妹日夜看护。在《病起谢徐寄尘小淑姊妹》一诗中,秋瑾写道:“朋友天涯胜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徐自华和吴芝瑛等好友,劝药每劳来热盏,加餐常代我调羹。"徐自华和吴芝瑛等好友,在秋瑾牺牲后都冒着生命危险为秋瑾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修造了坟墓。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