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草原旅游文化论文3000字题目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2

liuq8200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草原旅游文化论文3000字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图书

已采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8141(2006) 04 - 0388 - 03Deep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TourismA Stud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L IU Min1 ,2,CHEN Tian1,ZHON G Lin - sheng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were the base of development of local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use reasonably and develop continu2ously grassland tourism Based on the present of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tourism ,the authors analyzed resources’characteristicsand exploitative factors ,and set up som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ideas , model , cooperation and products , especially three resources de2veloping Key words :grassland tourism resources ;deep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 developing model  收稿日期:2006 - 06 - 21 ;修改日期:2006 - 07 - 1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2002BA807B10)资助。作者简介:刘敏(1978 - ) ,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人,旅游地理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草原旅游和景区经营资产价值评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原旅游逐渐发展。草原旅游资源作为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发展潜力所在,受到经营者和学者的关注。蔚治国[1 ]、郝晓兰[2 ]、赵雪[3 ]、张竹如[4 ]、张凌[5 ]、李远[6 ]、朱琳[7 ]、钟林生[8 ]和额尔敦格日乐[9 ]等学者都对于草原旅游资源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研究集中在草原旅游资源的类型梳理、资源评价、开发设想,研究区域不仅包含全国的整体开发,还包括内蒙古、南方草山、高山草原等区域,研究还有待于在评价与具体开发模式方面深入。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数理统计和归纳的研究方法,选取我国重要的草原旅游目的地 — — —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区域选择的意义在于:①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内蒙古草原类型丰富、景观壮阔,其典型草原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草原旅游资源品位高,故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②具有深度开发的典型性。内蒙古虽拥有量多质优的草原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资源的高品质和开发程度的低水平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因此对于草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典型性。③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内蒙古草原资源旅游功能的深度开发对于减轻环境脆弱区的经济发展压力,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同时对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具有借鉴意义。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点11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分布内蒙古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品位较高的草原旅游资源(图1) ,49处草原旅游资源遍布11个盟市,级别从五级到普通级不等,其中有呼和诺尔、白音锡勒、辉腾锡勒、巴拉根河等优质草原。内蒙古旅游资源和全国的同类资源比较,最突出和最具竞争优势的就是草原和蒙古族民俗,而蒙古族民俗的产生大多依附于草原,因此草原是内蒙古的优势旅游资源。图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点盟市分布注: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 T18972 -2003)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五级、四级、三级和普通级,资料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局。11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内蒙古是我国拥有草原面积最多的省

草原旅游文化论文3000字题目

259 评论(10)

咔咔1994

�9�9旅游资源�9�9Page 3 一些分布在交通可进入性差但草原景观很好、民俗风情等保存较好的地区,资源本身强烈地吸引着游客。相对而言,这些地区开发条件不好,区域经济水平不高,但突出特征是这些地区的资源品质极佳,因此这类地区可进行资源模式的开发,针对高消费市场,开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产品。这种模式主要基于草原旅游资源的良好品质,如在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呼伦贝尔草原盟的新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贡格尔草原可采取资源模式开发。在该模式的具体运营中,草原资源是核心吸引力,它的保护也成为至关重要的运营成功因素。这种模式更主要追求高消费、生态意识强的小部分客源市场。 3 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可开展草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疗养蒙医保健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怀旧旅游、学艺旅游、野营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表3 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结构的深度开发趋势产品类型目前绝对量绝对量变化趋势份额变化趋势在旅游产品构成中的地位主要目标市场草原观光大上升下降主导产品(经济效益、形象、促销)大众市场休闲度假大上升上升主导产品,结构转型的目标,更高经济收益的来源大中城市和海外市场民俗风情大上升稳定主导产品,减小季节性,填充单调性,丰满旅游形象大众市场,尤其高学历人群疗养保健较大上升稳定专项旅游的拳头产品老年市场,职业康复疗养群体节庆旅游较大上升生长点专项旅游的拳头产品形象产品大众市场体育旅游小上升生长点专项旅游的重要产品专业选手,海内外度假游客会议科考小上升上升专项旅游的重要产品,减少季节性,增加旅游收益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公务会议,专业考察特色购物小上升上升辅助观光度假大众市场,尤其是女性市场探险旅游很小上升生长点特色产品探险精神的人群生态旅游很小上升生长点专项产品,形象产品大众市场和海内外专业,生态旅游者怀旧旅游很小上升生长点专项产品,培养市场对内蒙古草原的感情知青、曾经在内蒙古生活工作的人群学艺旅游—上升生长点辅助观光度假,专项求知欲强的群体野营旅游—上升生长点辅助观光度假— 4 深度开发下的区域联动战略由于内蒙古处于各条旅游线路的终端,所以在草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受到其它线路中间草原旅游地对客源的“拦截和过滤”。内蒙古草原旅游深度开发需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波及效应,开发合作型旅游产品,注重和北京、河北、陕西、辽宁、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等省区的积极合作。可以考虑开发忽必烈草原避暑线路(北京元大都 —河北坝上元中都 —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避暑草原线路(哈尔滨 —扎兰屯 —呼伦贝尔草原)、古迹黄河草原线路(西安 —延安 —榆林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 —希拉木伦草原 —呼和浩特)等专题旅游线路。同时,内蒙古需在竞争中寻求资源特色,尤其要大力宣传内蒙古草原的博大和类型多样性、纯正的蒙古族风情,以大草原背景为基础在竞争中求得合作。 5 草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中其它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重草原资源的保护,明确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的观念。一方面在旅游项目建设前进行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并进行严格监控和生态环境抚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游客的行为规范与引导。此外,严格监测各个草原旅游点,实行“休游期”和“休游区”。其次,与其它部门、行业协调发展。在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有效协调和畜牧、林业、环保、农业等部门的关系,同时和交通、餐饮等部门协调发展,才能促进草原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第三,着眼于资源特色,从资源评价、开发环境分析、开发理念、开发模式、资源产品的合理转化,行业协作等方面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开发理念与模式。参考文献:[1]蔚治国呼和浩特旅游区地域结构与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学硕士论文,[2]郝晓兰,李兰维呼和浩特旅游区资源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1)∶120~[3]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 ]中国草地,2000 ,(5)∶68~[4]张竹如,唐波,蒋玺,等龙里高山草原形成机理与旅游资源初评[J ]中国岩溶,2001 ,20(1)∶53~[5]张凌,王向阳呼伦贝尔草原景观的单调性及其弥补[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 ,10(6)∶37~39 ,[7]李远我国南方草原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 ]生态经济,2004 ,(S1)∶197~[8]朱琳,赵英伟,刘黎明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J ]商业研究,2004 ,(14)∶169~[9]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19(2)∶105~[10]额尔敦格日乐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统计,2005 ,(2)∶24~[11]张自学 20世纪末内蒙古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132~[12 ] Towner J Tourism and Culture [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4(4)∶1017~[13]刘家明,刘爱利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2~�9�9093�9�9�9�9旅游资源�9�9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6 22(4)
125 评论(9)

sss丶

写论文的时候 应该时刻关注论文的重心;写论文的时候,有时会觉得是不是这个也要加进去,那个也要放进去,觉得什么东西都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论文的重点一定是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前面都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做铺垫,点到即可,不需要全面展开介绍,如果觉得需要介绍的话,可以通过标注参考文献的方式,千万不要放错重心。
91 评论(8)

rangeeee

西湖论文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17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