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gjgrace
作文还要抄啊,我教你写吧。设计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 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概括文章内容的言简意赅的语句。读者读一篇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题目。好的题目,如人的眼睛,能传情显神,让读者“一见钟情”,过目难忘。所以,同学们在作文时,如非命题作文,可首先给文章构思一个具有吸引力、冲击力,让读者见之即惊又喜,不肯舍弃下文的标题。如美国作家舒尔伯格的小说《我的精彩糟糕诗作》;还有学生在写作中用过的题目《高贵的施舍》等,都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且使文章增添了无限光彩。 首先,巧用修辞手法添魅力。因为修辞是一项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如一位同学在《关心》一文中是这样写地球的:“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读这样的文章就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 其次,善用名言警句。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之效。 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的语言。如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词语——“克隆”、“基因”、“因特网”、“情商”等。如果在有些作文中运用这些语言,文章的时代感也会跃然纸上。 
都说最美不过诗经,那么诗经又美在哪里呢?仅仅是那些婉转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嘛?我想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诗经的美,还美在很多方面,它有它独特的韵味、首先,我认为诗经的美,美在其的文学价值。众所周知,《诗经》的文学价值颇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说:“战国之文,奇邪错出,而裂于道,人知之,其源皆出于六艺,人不知也,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人不知,起源多出于《诗》教,人愈,不知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战国的文学创作,皆以诗经为源。这仅仅是总论,其中,诗经还以其独特的手法及情感影响后世。诗经中广为用之的赋比兴手法。所谓赋比兴,朱熹提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将这些话翻译成白话文的话,并不难理解。现在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多用。《豳风·七月》叙述了一个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郑风·将仲子》用赋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心志。《魏风·硕鼠》用硕鼠来比喻不劳而获,忘恩负义的人。《小雅·鹤鸣》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任用贤人治国。还有《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後面的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仅仅是一种兴的表现手法,而这种手法被後世文人普遍重视,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以至於不懂赋比兴,则无法真正明白中国诗文当中所蕴含的内涵及其情趣。第二,是《诗经》当中所表现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後世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後世诗人的创作。再者,诗经的美,在於它诗句当中所透露出的淡淡的哀愁,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他认为美都是理想化的东西,是高於现实的,我们追求它却永远得不到它,就有种愁绪在裏面。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个人那麼挚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这怎能不痛苦呢?於是,美天生就连带了一份哀愁。《诗经》的开篇《关雎》则是讲述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故事: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阳光照在她得肩上,游弋着微甜的气息,她脸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摆,轻轻淌过清澈的小河,采摘荇菜,她束起的头发里有着扑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动摇,情思荡漾,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灼灼其华,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了小伙子的思念与忧愁。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却不得入睡,满脑子都是女子笑语翩躚的模样,婀娜多姿的体态,都是“求之不得”不能接近,那该是多麼的揪心啊。等待是一生中之苍老,苦苦的等待却步见自己的心上人来的情感,我们也为之焦急,为之担忧。《静女》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躕”就是好的例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同样,离别的诗也总是能够很好的牵动人的情绪,带起人的哀伤之情。而《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以北燕南飞来表达依依惜别的场景。最美不过诗经,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