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e967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普遍推行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了解本国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概括。“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的基本概括。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是基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分析,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正确对待各国经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哲学世界观)概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指南。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还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结合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论述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他们的著作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在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哪些是普遍的、共性的东西,哪些是特殊的、个性的东西,避免犯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COM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心里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腹中有良策,处事才能利落;眼睛有炯神,目光才能敏锐;臂膀有力量,出手才有重拳;脚步有节奏,步履才能轻盈。
看看这篇有没有用?原创奥!《道德经》的智慧:六十二 以道保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在讲此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一章《论语》。在《述而》篇中有这么一篇记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这个地方风气不正,那里的人不讲道理,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尽管,孔子孔子说过“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对于这些“不善者”,他老人家最终还是该救还得救。这与本章老子说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的道理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善人”怀着一颗慈爱的心,所以“不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才能得到善人的宽容和原谅,才能自保其身。当然,你得罪了本来就“不善”的人,那也只能自认倒霉了。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见,我们还是多为“善”的好!因为“善言”“美言”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善行”“美行”可以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这里又得提到战国时著名的将领吴起。吴起正是因为有了给士兵吸脓的善行,才赢得了父子二人都以命报答不是?不抛弃任何一个善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个不善之人,这便是“道”的重要。“故立天子,置三公”。插句话,在上古时期,是作为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出现的,到了周代,三公就成了中央司马、司徒和司空,也有的说叫做太傅、太师、太保,咱不去做这些考证了。后来在地方上,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留给乡里的一些德高望重之人的。如宓子贱的抚琴而治,他来到单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慰问乡里的一些老者。即使历史再接着往下发展,社会再怎么变革,在民间乡里不都还保留着一个族长不是?上古时期的那些老家伙们可不得了,他们可以还皇帝和地方长官们平起平坐,可以像指责自己的儿孙一样指出皇帝或长官们的过失。尽管他们不做什么实事,但他们往朝堂上一坐,自身显现出来的那种修养和威严比什么教化都管用。好,赶紧再回到本章的讲解中来。老子说,有几个能直言其过的长者以校其政;有许多价值连城的拱璧以实其财;还有足以征伐的良驹战马以威其军。这些,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应该是足够了吧!可老子说,这些东西再多,再充足,都比不上一个东西——“道”。整天守着这些东西,都不如坐下来修养道德。大家是不是也要纳闷了?老子为什么把“道”看得那么重要?稍安勿躁,下面我们就听老子的解释。“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其实在本章第一句话老子就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道”就是“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善人”以“道”求就能有所得,有所“保”;“不善人”以“道”求能“免其罪,保其身”。所以说,“道”为“天下贵”。说到这里,应该可以说是本章的完结了。可如果我们能深入地探究一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根据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道”该怎么求?——清静无为,无求而求。如果我们以这种“保”的有求之心去求那种无求之境,这是不是脱离了“道”的本质?所以说,真正得“道”的“善人”是心中一无所求,清静无为的,你无所求,不“整事”,“不善”也会与你敬而远之;同样,“不善人”也不是说,你求菩萨保佑,求“道”保佑,他们就真的能救你,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真正反省自己的功过得失,不是同样也不会做那些不善之事了吗?实际上“道”的真谛在于清静淡泊,反躬自身。自心即菩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