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binfang
独立自主,一个多么重要的词啊!这是我们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事,《桃花心木》那一课说过: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喜欢读《鲁宾逊漂流记》,不是因为他流落孤岛的生活惊险刺激,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是他流落孤岛却能独立自主生活的精神。这使我非常钦佩。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他自己的独立自主,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我想到了邻居小弟弟,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他双目失明,看不到世界美丽的色彩,可是我却时常听到他稚嫩却不失欢快的笑声。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让小弟弟早早学会独立自主的生活,弟弟不怕苦,终于创造了奇迹!现在做起事井井有条,连我都自叹不如。现在,弟弟学会了独立,笑声更多了!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学会独立,不做温室里的花朵,把祖国装点得更加美好吧!! 
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再从更大的范围,即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 第一个要提的是《论语》。《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第二是《墨子》。《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71篇,现存53篇。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第三是《孟子》。《孟子》共7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文字通俗流畅,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富有气势。 第四是《庄子》。《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52篇,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
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中文名诸子散文定义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内容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重要学说儒、法、道、墨作品代表《论语》、《墨子》、《老子》快速导航主要作品代表作发展阶段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版本一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又称《道德经》,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诸子散文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它们都以对话体的形式出现。《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它们多为专论文的形式。《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1)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详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构思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周详、条理明晰。2)《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有渊雅醇厚的学者气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