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惑dyq
学术堂提供了一些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选择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 学位论文 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99、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0、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虚拟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 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 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 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 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工作熟练、效率提高。但是,由于作业过程被分割,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产生工作壁垒,协调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响应速度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独立意识强化,缺少整体目标观念,很难做到全局优化;工作流程整体出错率高,产品质量受影响。 在虚拟企业中,计算机和网络使人的大脑能力延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执行者建立直接联系,中间的管理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也减少了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出错的可能性。虚拟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某一任务需要临时组织合成虚拟工作组,工作组中每一位员工的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了平等开放的工作氛围。由于虚拟工作组的员工共同为该项任务的成功负责,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培养,提高了员工的协调意识和全局观念。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虚拟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甚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开放范围。 三、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建立,取决于组织单元的性质、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这两者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态。虚拟企业的组织单元是虚拟工作组,它的特征包括:以人为中心;实现了组织、员工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某种核心优势,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虚拟工作组之间的耦合是快速、多变而有效的,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耦合。耦合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总不同虚拟工作组的各自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更强的整体功能,即乘数效应。 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组织结构特征是模块化、兼容式。工作形式是供应者、生产者、销售商的同环节并行协作,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并行工程(CE)与多功能项目组。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一组在逻辑或物理位置上相关的组织单元组成。过程相关的组织单元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能够完成一个完整职能的团体(虚拟工作组)。 虚拟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一个通用、恰当的组织结构。目前有两种组织设计理论较为适用,即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资源流动以信息流为主。 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图见上图。其中黑板控制器是各个虚拟小组交换信息的全程信息库,多个小组分别通过设置在某个虚拟小组内部的黑板控制器进行通信和协同,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管理,易于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缺点是系统信息传递到有一定延时,系统鲁棒性较差。 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各虚拟小组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优点是延时较小,系统鲁棒性好;缺点是实现和管理比较困难,比较难以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较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即在低层次、局部区域内采用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以提供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协同工作环境;在高层次的全局组织内采用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保证广域内组织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信息协调器的作用与黑板控制器作用相似。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又保证了组织单元的并行化运作。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虚拟企业的思想和管理战略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虚拟企业的管理突破了传统视野,具体的组织形式弱化,最终达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快速集成。 参考文献: 余津津,朱东辰虚拟企业的产生、现状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互促效应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0(12):66~68 张振峰知识经济时代与扁平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决策借鉴,2000(2):13~赵伟,韩文秀,罗永泰面向虚拟企业的组织框架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