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iyichuan
洪教授妙联传美谈 经济学家洪传经青年时代留学英、法,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抗战时期,他执教于成都,出于爱国之志,曾在成都义举筹款抗日。时由艺术大师梅兰芳等演出《生死恨》、《凤还巢》两戏。那时邓锡侯任国民党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在四川抗日,他便嘱其秘书撰联,要求写入上述两剧名,且需雅俗共赏。该秘书沉思良久,终莫能成联,自知不能胜任,递转请洪传经教授代撰,洪教授才思敏捷,略一思索,挥笔立就一联: 不出力,便出钱,慷慨激昂,歼敌才消《生死恨》; 欲同归,且同乐,欢欣鼓舞,为君试唱《凤还巢》。 此联对仗工整,明白晓畅,不但将《生死恨》、《凤还巢》两剧名巧妙、妥贴地嵌入联中,做到了雅倍共赏,而且有很高的思想性。它既表达了当时全国人民坚决抗战、智夺胜利的意志与愿望,又反映了洪教授的爱国热忱,这确是戏联中一副难得的佳作,故一时传为美谈。 阿甲妙喻联 一九八四年初春,中国京剧院举办了一次书画展览会,名誉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阿甲,在会上即兴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联曰: 过火动作洒狗血; 繁琐唱腔炒鸡毛。 其联用戏曲行话入联,亦庄亦谐,亦深亦浅,真是名人妙句。 “洒狗血”与“炒鸡毛”,同为戏曲界中流行的行话,前者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脱离剧情,卖弄技巧,死乞白赖,动作过火的种种表现,不仅破坏了剧情,而且也有损于人物形象;后者是指戏曲中淡而无味、毫无内容的“水词”,诸如“未曾开言两泪流,尊一声××听从头”之类,使观众听来味同嚼蜡,好似品尝“炒鸡毛”。“洒狗血”属于“火”,“炒鸡毛”属于“瘟”,都是戏曲表演中的大忌,阿甲以此寄语青年演员,确是言浅意深,语重情长。 梅兰芳在纽约演出时的对联 一九三○年,梅兰芳远涉重洋赴美国纽约百老汇演出,轰动一时。尽管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萧条时期,但二周的戏票三天就销售一空,这时尤其是在美国的华人特别兴奋激动,他们亲自动手,在剧场戏台外檐的龙柱上,赫然贴上了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四方王会夙具威仪,五千年文物雍容,茂启无音辉此日; 三世伶宦早扬俊采,九万里舟船历聘,全凭雅乐畅宗风。 此联文辞典雅,气势雄浑,既歌颂了祖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又赞美了梅家三代从事京剧艺术的卓越成就,同时还饶有诗意地写出了梅兰芳远渡重洋、赴美演出的精美技艺,显示了我国京剧艺术的特有风采,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麦氏兄弟联 麦月珊,麦月润兄弟是我国近代以演文明戏著称的京剧演员、戏剧活动家,曾在上海南市创办我国最早的近代化剧场“新舞台”,麦月润并曾任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多年。麦氏兄弟不仅在艺术表演上很有才华,而且两人均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据传,有一天,他俩在一起聊天,偶然谈起戏剧表演艺式,便以一联统而言之。月珊出上联云: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月润对下联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这副对联,讲的是戏剧艺术中真实性和假定性的创作规律。上联是说演员进入角色,进行创作,由“自我之境”达到“非我之境”,使观众只知台上人为剧中人,不知其为演员;下联是说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贵在个性鲜明,互不雷同。从这副对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麦氏兄弟的艺术造诣是很深的。 戏剧家征对 一九三四年,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先,因戏班排《乔小姐三气周瑜》,需用一副对联,便出了别致的上联,广征下联: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前五字包含一个拼字:“乔”、“女”拼“娇”。后七字包含五个相同的偏旁“月”。他要求下联格式与上联一致,且须用周瑜的口吻来对。联题公布后,投联者接踵而至,先后收到一千五百多封信,下联二千余条。他看完后,选了三个满意的,配成三副对联公布。这三个下联是: 止戈才是武,何劳钢铁铸镖锋。 人言虽可信,但防渭水混泾江。 主人留小住,岂嫌酵腌配醇醪。 神童巧题戏台联 吴兴南浔镇绍兴同乡会馆的大厅里,有一座戏台,戏台的柱子上挂有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提起联还有一段故事哩。 戏台刚要落成的时候,绍兴同乡会馆的会长孙某向当时镇上一位姓章的宿儒求取一副对联。这件事让附近一位姓张的秀才知道了,他心里很不服气,因为论才情和名望,他和姓章的是并驾齐驱,难分上下,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姓章的冒在自己的前面而独占鳌头,于是主动写了一联转交孙某。这下孙某可为难了,戏台上只要一副,用哪一副才好呢?为了不得罪其中任何一位,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择一日子,设酒席遍邀镇上包括章、张两位在内的一批缙绅和墨客骚士,请大家来品题,这样自己就可以免于做难人了。决定后,在发请帖的同时,孙某顺手写信给在震泽读书的十三岁的儿子,要他提早赶回来,一来帮助自己应酬宾客,二来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那一天,绍兴同乡会馆车马盈门,高朋满座,章、张两位的对联悬挂于大厅两侧,可是那批宾客都是老于世故,圆滑得很,他们一味的泛泛谀美,左右逢源,说什么姚黄魏紫,均属佳品,就是不肯作出抑扬。然而,那位孙会长的公子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豪无忌讳地评头品足起来,章、张二人心中虽十分恼火,但有碍于会长的面子,也不便于向孩子发作,于是便讥讪地对孙公子说:“足下所论极是,既然两联均不适合,能否自撰一联,以饱吾辈之眼福?”不料孙公子欣然允诺,并请赐两个韵脚,以免宿构之嫌,章、张二人气呼呼地—位说了个“里”字,一位说了个“樽”字。孙公子略一思索,很快做成一联,真是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大有当年王勃在滕王阁作序的气魄。 这副对联是: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 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 大厅里顷刻哗然,赞扬之声不绝于耳,都以为没有比这副对联更贴切的了。章、张两位也暗暗折服,同声感叹:“后生可畏。高才,高才!神童,神童!” 后来戏台上用的就是这副楹联,这一楹联的佳话也就流传到现在。 戏台佳联盲人题 过去,湖南浏阳有个三金庙,是每年戏班唱戏的地方。 有一年过春节时,人们在庙的东面盖起了一个真正的戏台。落成之日,悬挂对联时,人们请了一位姓陈的先生亲写,谁知那位陈先生,不但喜弄笔墨,而且爱卖关子。他在戏台的右侧写了上联: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但是,却有意不写下联,让人们来对。上联悬出后,四乡里的读书人都跃跃欲试,却没有人能对好。 一天,有个到处流浪、说唱评书的盲人,来到戏台前,听人们说到这件事,便沉吟了一会,对出下联: 作春田,栽夏禾,秋收冬藏。 这个下联,不但众人称赞,就连那位陈先生也佩服不已。 坝坝戏场一妙联 从前在乡下看坝坝戏,曾见舞台两侧贴有这样一副对联: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坝坝戏是不设座位的,迟到的观众要想占一个好位置看戏唯一的办法是把前面的人挤开,不然对戏台上的演出就只能听而不能看了。 还有一些自带板凳的观众,站到凳上,遮住了背后的人,坝坝戏场中的扰攘别具一格,还有人专为领略这种风味才去的,看戏倒是次要的了。 对联写戏台下人头攒动的热闹景况,可谓历历如绘,且有劝告观众发扬风格,遵守秩序的意思。 不仅如此,它的妙处更在于语意双关,辛辣地讥讽了当时官场上有人厚颜无耻,四处钻营,踏着别人向上爬;有的人死抱住权位不放,不惜埋没人才,闭塞贤路,对联谴责了这般蝇营狗苟,骄横颟顸的腐败官僚,断言他们虽窃据高位,亦“弗能久也”,必将以垮台告终! 齐白石家乡巧嵌人名的戏台联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在他的家乡湖南湘潭白石埠的戏台上,有一副戏联,十分有趣,联曰: 白门楼具铁甲三千,一战竟成擒,谁教尔英雄气短; 石头记有金钗十二,豪华终是梦,顿使我儿女情长。 此联分嵌“白石”地名,并巧借《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评说人物、抨击世态,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戏联嘲讽哈巴狗 清朝光绪年间,江西巡抚德馨最喜欢看戏,在他的巡抚衙门里,几乎天天都在演戏,他有个女儿也是戏迷,他们对低级下流的戏很感兴趣。当时,新建县的县官名叫汪以诚,此人对巡抚刻意逢迎,用重金在外省聘请名伶到江西,他自己一天到晚在巡抚衙门张罗戏班子的事,县里的一切事务,都丢给下属去做,自己完全不管。 江西的一些人,针对汪以诚巴结上司的卑鄙行为,编了一副对联,在上下联的第一字,嵌入了他的名字加以嘲讽道: 以酒为缘,以色为缘,十二时买笑追欢,永夕永朝酣大梦; 诚心看戏,诚意看戏,四九旦登场夺锦,双麟双凤共销魂。 横额曰:汪洋欲海。 加上横额,连他的姓也一并点出来了。下联的四九旦、双麟、双凤,都是当时戏班子里的演员。 一褒一贬见民心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由李鸿章出面,与日签订了卖国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先因战败受到朝廷“褫去黄马褂”的处分,后又因签约受到广大人民的谴责。其时,扬州苏昆名丑杨鸣玉在演《白蛇传》“水斗”一场时,故意对穿黄色褂上台的鳖精打浑道:“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定将尔黄马褂剥去!”观众心领神会,满堂哄笑,不久,杨鸣玉受到李鸿章的迫害,悲惨死去。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挽悼杨鸣玉,鞭挞李鸿章,联云: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联中杨三即杨鸣玉,李二则指李鸿章,因李鸿章排名第二,故名。 戏联讽军阀 民国初年,老同盟会会员陈某(广西横县人)奉孙中山先生命令,密谋打倒盘据广东的桂系军阀陆荣廷。一天,他到甘棠镇活动,老远就听到镇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进镇一问,才知道是镇“团总”(地主武装的头子)。韦士元、冯泮球上任,正大摆酒席。韦、冯二人正想攀龙附凤,一见这老同盟会员光临,便立即下帖邀请赴宴。 席间,韦、冯二人得意忘形,轮番把盏劝酒,洋相百出。不一会,二人已带几分醉意。这对,姓冯的站了起来,双手一拱,道:“久仰陈先生大名,今日得睹尊容,实是三生有幸!”姓韦的也洋洋得意地把团练情况介绍一番,然后用恳求的口吻道:“陈先生才高八斗,实在令人钦敬!敝邑今晚有优伶演出助兴,万事俱备,只欠一副戏台联尚未拟就,未知老先生可否垂青,代拟一副?”陈某见状,忍不住内心好笑,只是不露声色地应道:“二君盛情难却,只恨才疏学浅,献丑之后,还望斧正!”韦、冯二人一听此言,忙不迭声地说:“那里!那里!”“岂敢!岂敢!”高兴得手舞足蹈,马上叫人取过文房四宝,陈某一挥而就,联云: 无端鼓角齐鸣,插雉尾,着龙袍,称霸称王,试问风光能几日? 不觉鬼魔现象,假头衔,戴面具,非牛非马,焉知世上少斯人! 韦、冯二人一看联语,连连拍手叫好。这两个笨蛋,哪里知道联中的奥妙?整副对联,联面确实是写唱戏的事,但实际上则是借唱戏来讽刺当时军阀、土豪的横行霸道,指出他们就像兔子尾巴长不了——“试问风光能几日?”特别是下联,更用了拆字手法,痛斥韦、冯二丑的愚笨和卑鄙——“非牛非马,焉知世上少斯人!”真是巧妙得令人叹服。 戏班子对戏联 旧时春节,有家戏班子人员聚集在一起撰写对联。要求不写空话,要写实事与感受。 演小生的想,自己常演文武小生,金榜题名中状元,何等光彩威武,可下台以后仍然是个演员,于是便先吟道: 文成武就,金榜题名空富贵; 演花旦的想,我常扮小姐,与人缔结良缘,但卸装也依然故我。于是对道: 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两个演武生的相互道: 你一枪,我一刀,虽杀未恼; 演老生的听了,连忙对道: 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几位擅长不同角色的演员合计一番,共撰一联: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编写剧本的人员,接着出了一上联: 戏剧本属虚,虚中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乐队人员经过一番构思,对道: 唱弹原为乐,乐里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中传真。 搞舞台设计的人也不示弱,立即又作了一联: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这些对联,既反映了旧社会艺人生活的境况,又巧妙地道出了舞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姚文蔚先生抗日戏联 抗战期间,蒲剧、秦腔艺人在铜川义演募捐,支援抗日。姚文尉曾题赠一联云: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 蒲剧也罢,秦腔也罢,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分享: 
豫剧起源于我国河南地区,早期伴奏多使用枣木梆子,所以称为河南梆子,又因豫剧演员多以本嗓演唱,在起腔和收腔时为翻高尾音,带有假声“讴”,称为“河南讴”。豫剧是我国最古典的剧种之一,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她扎根于中州大地这块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壤之中,海纳百川,不断借鉴和吸收各种艺术的精华和特点,不断融合和创新,最终形成旋律优美,韵味独特,个性鲜明的剧种特色。经过多代老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豫剧艺术一步一步走向全面繁荣,最终成为全国流传最广、演唱最多的地方剧种之一。我们帮
京剧或者河北梆子的《小放牛》,黄梅戏的《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