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chaizhen
《论:当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我的这篇仅供参考)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处事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了解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情感、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科学素养较多地与自然领域的学科相关联,人文素养较多地与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学科相关联。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科强调主观感受”。科学与人文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强调过:“应该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因为如果没有科学文化,人们就会感到自己是被约束的,反之如果没有人文文化,我们就会将自己与历史隔断,而且将会丢失先辈的智慧”。“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么解释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新课标对素养是这样解说的:“素养”是指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个人认为:“人文素养”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他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其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情感,审美等等。人文素养的外延应该包括诗文素养、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而要培养学生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思想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人文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理解以及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对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学生在认知方式上、情感类型上、行为习惯上存在着不同。这些不同常常是学生们的个性,是学生自己独有的特征,不能用“好”与“坏”去评价,不可用试题简单地说明问题。只有理解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才能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案,进行个性化讲解,展示学生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 
谈诚信在日常生活中,诚信,无非是讲信用!但是,在现代社会人群中,很难找到它的身影。就说昨天,我的大舅请客,说好了让我决定去哪吃饭,而当我说出要去的地方时,他却用种种理由搪塞,结果,还是去了别的地方;古人说得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现代社会这种不诚信的表现是十分令人可气的,那些不讲信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毫无察觉地或毫无羞耻地丢掉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诚信。设想,说话不算数,人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情义可讲?那还要交朋友干什么呢?请记住,不讲信义,不但会减少别人对你的信任感,最终使别人不再相信你,甚至对你感到厌恶、仇恨,不再与你交往,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差,最后自食其果害了自己。刘基在他的名著《郁离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商在过河时因触礁翻船,他在水中大声呼喊:“谁能救我,我就给他100两金子!”一个善良的渔夫把他就上了岸,可是富商只给了80两,渔夫指责富商不讲信用,商人则训斥渔夫太贪婪。第二天,富商仍坐船过河,不巧又翻进了水里,富商仍旧在水中喊:“谁能救我上岸,我给他100两金子。”曾经救过它的渔夫告诉周围的人这个富商言而无信,结果没人救富商,他淹死了。由此看来,不讲信义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千金一偌”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优秀品质,我们能把这种优良传统丢掉?如何培养诚信这种品德呢?关键还是得从“小时小事”做起,如:小时候向朋友或同学借本漫画书,说好明天就还,那你就必须在明天把书还回去,这并不仅是一本漫画书的问题,你可能不知道,当另一个要借这本书的人按时拿到自己退还的书时,会有多高兴!而当别人对你不讲信义时,你又会有多失望?所以说,要拥有诚信,首先得要能考虑到他人,替人着想。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让我们争做诚信人,多做诚信事吧,让社会都充满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