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5

apple1989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父母的教养方式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财富大众

已采纳
“父母教养方式”又称为“家庭教养方式”,它指的是父母在养育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养观念、态度以及行为,且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和哪个国家,孩子的首任教师都是父母并且不能任意选择,具有天然的早期性和血缘性的特点,比其他教育有着更持久、更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伴随孩子一生,这也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的原因。根据国内外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指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经常跟孩子交流并给予帮助;专断型教养方式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对孩子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放纵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积极肯定并会极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缺乏必要的控制;忽视型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同时也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不同选择主要受父母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孩子方面的客观因素影响,本文拟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一、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子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1]。张溯通过考察北京与东京两地母亲的教育意识后得出: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体现出她的教育意识,相对来说中国家庭大多忽视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而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母亲的学历后发现,日本的母亲学历普遍较高,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中国母亲的学历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由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教养方式相对消极。二、父母的婚姻幸福感父母婚姻幸福感的高低对家庭氛围起着直接且重要的作用,婚姻幸福感低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通常是紧张、冰冷的,伴随较多的争吵与冲突,对孩子的消极情感较多,大多用命令和强制性方式控制孩子活动,因此孩子会表现出较多的攻击、犯罪行为,同时他们的同伴关系也发展得比较差;而父母婚姻幸福感高的家庭则会营造出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采用较为一致的教养方式且多赞美与鼓励,会跟孩子讲道理、平等相处。因此,父母婚姻幸福感对孩子影响重大,甚至对孩子成年后的择偶观产生影响。三、父母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根据心理学已有研究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对他们组建新的家庭后对孩子将选取何种教养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讲,父母的教养方式映射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被惩罚的经验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这种代际传递在孩子早期就表现出来了。但近年来又有研究指明,父母幼年的被教养经验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该模型的改变程度决定着现在父母行为受以往经验影响的大小。四、父母的个性与心理特征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部分,包括个体的能力与气质、性格就是个性特征,它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也缺乏耐心与包容,对孩子易采取专制教养,甚至会对孩子有暴力行为;脾气温和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偏向民主,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父母自身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较低,其角色适应就较好,对孩子的反应较为敏感,积极态度相对也较多;而父母本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不能给孩子带来敏感、适宜的抚养行为。五、父母职业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进行研究发现,父母的职业不同,他们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父母职业为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人员或者工人他们的教养方式比其他职业的父母有较为突出的溺爱倾向、专制倾向、不民主倾向和忽视倾向。一般来说,父母拥有的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他们从事的职业也越稳定,如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职业群体的划分也基本是所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从事稳定优越职业的群体与高学历基本是同一类人,因此他们的教养方式也相似。同理,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与身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体,其教养方式也类似[2]。除此以外,不同职业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也不一样,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父母面临的工作压力一般小于其他职业,因此,他们也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孩子成长过程。六、父母自身的性别角色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父母性别差异分工明显—严父慈母型,指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温和教育,和孩子的交流比父亲多,更关注孩子身体和生活起居方面,而父亲则对孩子功课学业等方面更为关注并严格把关。如李彦章(2001)的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多地使用鼓励、理解方式进行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对于父母性别角色导致的教养方式的差异根本来说是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期待的影响,古往今来的“慈母严父”形象随着文化的传递一直流传至今,大众对于男女角色的期待也基本没有大的改变,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对男女进行教育时,也在无形中塑造出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婉的角色。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母延续了传统文化与教育期待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征,这也就影响了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的差异。

父母的教养方式论文摘要

137 评论(8)

dyh0807

我的印象里爸爸妈妈朋友很多,他们也经常帮朋友忙,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会了我做人一定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如果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做,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答应别人,因为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他们还告诉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尽量多看别人的有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广交朋友,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信任。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自己的言传身教,即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90 评论(12)

liuxiutao001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成长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如果是极端的教育方式,一般是养出极端的孩子。
322 评论(11)

775240008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忽视型四种。 权威型“权威型”父母,概括属于“即高要求,也高温暖”。父母表现:(1) 高要求:对孩子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而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2) 高温暖: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一般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孩子性格倾向:这样的教养方式,容易将孩子培养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制型“专制型”父母,概括属于“高要求,但低温暖”。父母表现:(1) 高要求:父母通常认为“管教不严会惯坏孩子”。可能会要求孩子行为的一致与服从,这类父母的限制性比较强,会对孩子强加很多规则,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2) 低温暖:不太能忍受孩子对规则提出异议,否则可能会对孩子施以惩罚或威胁施以惩罚。相对的,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回应则远不够,很少向孩子解释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惩罚和强制性策略。孩子性格倾向:这样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您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惧、抑郁,有自卑感,自信心较低,容易情绪化,不善与人交往。 宽容型“宽容型”父母,概括属于“低要求,高温暖”父母表现:(1)低要求:父母很少给孩子制定规则,而是经常甚至全部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宽容型父母会将大部分决策的责任交给孩子。(2)高温暖:宽容型父母像权威型父母一样关心孩子并且重视沟通,并认为比起遵循自己设定的规则,孩子会从自己决定的行为结果中学到更多。孩子性格倾向:在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较容易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父母的过于宽容而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等情况。这些都可能会给孩子在学校或进入社会后造成困扰。 忽视型“忽视型”父母,概括属于“低要求,低温暖”父母表现:(1) 低要求:忽视型父母往往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2) 低温暖:孩子与父母之间交往的有效时间/机会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忽视型”父母自身可能过着充满压力的生活,父母可能常常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中,分不出时间与精力关注孩子。孩子性格倾向:这样的被忽视的教养方式,容易对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孩子可能有较强的攻击性,有时易冲动,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目中无人(对人冷漠)。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可能在青少年期就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叛逆或心理冲突。在其进入社会后也可能会遇到比其他类型性格的孩子更多的挫折。
32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