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高中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2

阿昕一只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高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烤馍锅巴

已采纳
1:朝贡体制不等于朝贡贸易体制,强调贸易在朝贡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明朝是朝贡贸易的极盛时期,清朝则是衰落时期;清代朝贡关系的实质是政治,而非贸易,即清代虽然延续了明代的朝贡制度,但实质已经转化为一种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治方式,剔除了明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形成的藩属关系 2:曾纪泽(1839~1890)中国清末外交官。湖南湘乡(今双峰)人。字劼刚。曾国藩长子《中俄伊犁条约》一、沙俄归还中国伊犁地区,不再割让帖克斯河流域,但伊犁西部霍尔果斯河以西本属于中国领土的土地却被沙俄占去;斋桑湖以东一带,中俄边界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设界碑。 二、赔款增至900万卢布(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 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税”。 四、俄商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 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 后来,沙俄利用这一条款,在1881到1884年间共掳去中国边民十万多人。 3:1929年7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引起武装冲突。战斗主要在中国的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展开。从7月末开始直到11月,大小战斗进行了数十次。起因是中国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苏军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11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中国军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苏军胜,12月20日,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12月26日,“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值得一提的是,中东路事件期间,苏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4:顾维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 5: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论述:1:1858<<天津条约>>内容 (1):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车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产损失200万两白银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高中

232 评论(9)

kxjh

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总的说是良好的,暂无大的危机。但是又不可掉以轻心,只有巩固的国防,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安居乐业。首先,我国在科学技术、航天航空、计算机技术等诸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的军事、军备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建设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高速发展,这些都是巩固的国防之基础。虽然这是我们的敌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也无可奈何。其次,我国在外交方面,与周边国家通过平等协商,大多达成了边界协定,维持了边界形势的稳定。通过友好的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更进一步增进了友谊和团结。再次,我们有一只日益强大的人民军队,高科技、高素质、高技术、信息化,堪称世界一流。不管是日本帝国主义、也不管是帮助国民党蒋介石打了败仗还是在朝鲜战场吃了败仗的美国,还是其他觊觎中国领土的侵略者都为之胆颤。但是,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维护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周边的威胁,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稳定发展的大局。我们的敌人就害怕我们更强大。中国有句形容狗的俗话叫“记吃不记打”。美国在朝鲜吃过败仗才六十多年,现在又在与日韩之间狼狼狈狈,想在朝鲜半岛滋事,在中国门前炫耀武力。在越南被打跑了,现在又来越南扭来扭去。好像美国生来就是要管人家的事的。印度占着中国的领土,连殖民主义者划定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也想划进印度版图。奥巴马又是送军火给印度,又是访问印度,打得火热。另外,阿富汗境内的恐怖主义组织与我国恐怖组织残余还有勾结,某些“民主”国家还在打西藏、新疆的主意。这一切都说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247 评论(15)

bestnrg

曾纪泽(1839~1890)中国清末外交官。湖南湘乡(今双峰)人。字劼刚。曾国藩长子《中俄伊犁条约》一、沙俄归还中国伊犁地区,不再割让帖克斯河流域,但伊犁西部霍尔果斯河以西本属于中国领土的土地却被沙俄占去;斋桑湖以东一带,中俄边界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设界碑。
227 评论(11)

ijlesf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美国伸手南海 邻国发难中国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有"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宣布在新加坡部署一艘近海舰,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标志着越战以来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其矛头直指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强硬立场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源自美国承诺和支持的鼓舞。在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除柬埔寨、缅甸外,其余16个国家都谈到了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大部分国家表达了对南海问题的关切。  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力图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南海争端既是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的抓手,也是周边国家平衡中国影响力和塑造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手段。南海主权争议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2011年,中国不再高调宣布南海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不可能改变。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中国官方首次明确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西沙、中沙、南沙的岛礁归属因涉及主权纷争,显然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日本外交显同心圆排序 美日同盟继续强化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日本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次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地区各国;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国。具体来说,处于中核的日美同盟关系在快速协调应战能力方面彰显了无以伦比的优越性;第二层次的间接盟友也发挥了快速集结的配合救助优势;第三层次的关系主要体现了"情感投资反哺回馈"的良友关系;第四层次则主要起平衡手的作用。而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明显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在物质方面予以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选择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相当谨慎。从日本领纳其他国际赈灾救援的态度上,充分显示了其"远交近攻"的策略。  日本的特大震灾也加速了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灾难进一步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2010年,来自冲绳的强烈反对阻碍了日本政府执行关于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的协议。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驻日美军迅速、大规模的救灾行动使日本民众看到美日同盟的效用,虽然冲绳受地震、海啸和核危机的影响不太大,但是美军的救灾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民众对美军基地的情绪,弱化了冲绳对基地搬迁的反对声浪,有利于同盟关系的稳定。灾后上台的野田首相视美日同盟为日本外交基轴的立场,也有助于美日同盟的深化。从灾后日韩两国的互动来看,双边关系已经摆脱了因历史问题纠缠不清、双方均试图改变对方的混乱期,正朝着承认不同、开始倾听的整合期阶段发展;俄日领土争端在灾后也暂时得到缓解;但救灾外交对消弭中日两国不信任作用甚微。防御性国策难消周边国家担忧 本地区掀起新一轮军备竞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 保持了增长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军备。从长期来看,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利于亚太安全互信的建设,可能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使业已存在的安全困境更加恶化。  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而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已将军事防御重心放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国家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未来一段时间内,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的重点。在美国的战略部署棋盘上,东南亚是其战略依托之地,战略部署已经成熟稳定,而中亚和南亚是其势力重点拓展之区。从地缘角度看,美国正在加强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和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一旦连接顺利完成且加固,则环形包围圈构建完毕,在欧亚大陆就形成对中国半环形的包围圈。
22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