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洪亮
改革开发是一项符合我国现在国情的基本国策,实现改革开放可以解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可以让世界看清楚中国的实力。同时,实现这项基本国策可以让我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距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风风雨雨。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创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20世纪50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60、70年代那种贫困落后!回忆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再不用粮票来买米,我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仅只有样板戏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我们没有电话、电视、更没有电脑网络,而现在应有尽有。现在,不论朋友在哪里,只要按几个简单的数字便可和他通话聊天。我们的电脑网络就像是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网,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个家庭连接到一起。在互联网里,可以查阅你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多好啊!就拿经济高速发展的北仑区来说吧 !改革开放前,北仑区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小镇,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等要素禀赋供给不足,一次性能源95%靠外来输入,加上地处海防前线,缺少国家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府带来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国家没有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北仑特色的发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北仑奇迹”。 目前北仑港拥有500吨级以上的生产性泊位140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近40座,有集装箱航线70余条,每月航班400多班,港口年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5万标箱,位居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在世界港口中名列第6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港口,昔日的北仑新小镇,已发展成为一个有近40万常驻人口的现代化的城市。这些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党的富民决策,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未来的北仑充满着美好的前途和希望,从地理位置上看,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又处在东北亚与东南亚这两大经济区域的中间,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这就决定了北仑应该走向世界,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国内情况看,地处长三经济区的龙头,杭州湾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拉近了与上海的交通距离,上海的信息化资源、金融资源、人才资源,将为北仑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加,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形成和涌现了一大批优势产业群,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第二产业增加值率均增长15%。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现代服务业主导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呈现互联互动良好态势。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城市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改造基本完成,村村通电、通车、通话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大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达到10%且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完成了“生存型——温饱型——小康型”的三级跳跃,居民家庭财产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此同时,经济主体的利益格局也在发生着结构性调整,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大有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必将挑起未来的重担。众所周知,当今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谁在科技上占有优势,谁的综合国力便会增强。然而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考的恢复正是符合当今世界人才竞争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给我国注入了一股敢勇敢闯的新鲜血液,而且大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这样,才能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了50%,城市污水采集中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到45%,森林覆盖率到30%,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总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不但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高的提高,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扭转了以前的一些错误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全体居民也共享了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并逐步向富裕迈进。
(一)在社会成员个体生活层次上,发生了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的全面转化。 在改革前,基于高度的计划体制、严格的政治控制以及“极左”的意识形态,社会成员个人几乎是没有什么自由的,不仅各种行为要受到严格控制,言论甚至思想也受到严格禁锢,个人价值、权力以及个人利益目标受到全面否定,每个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于国家目标以及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改革后,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彻底转变。随着政治和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非国家控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迅速成长所提供的基础和空间,社会成员在职业选择、空间流动以及个人生活、言论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目标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对各种“左”的意识形态的否定,社会成员个体价值意识迅速觉醒和强化,不仅可以公开、积极地追求个人财富和物质享受,人们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也发生了彻底转化,公民意识、个人权力意识全面强化,改革前那种个人对国家和组织的全面依赖和无条件服从状况已不复存在。 个体价值意识的强化和行为的全面自由,再加上经济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以及全面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进一步结果是人们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迅速多元化。传统的、现代的甚至异端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同时并存,新的还源源不断出现。总之,在微观社会生活领域已经呈现出和改革前截然不同的形态。 (二)不同利益群体迅速分化。 改革前,基于高度的计划体制和高度统一的社会管理体制,国家几乎是单一的利益主体,不仅个人价值及利益主体地位被否认,也几乎不存在特定而明确的组织和群体利益,或至少都要充分依附国家利益。随着改革以来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彻底转变,这种状况也发生了彻底转变。 首先是利益主体多元化、清晰化。除了个人利益意识的迅速强化,各种传统社会组织与群体都迅速形成了独立利益意识,利益主体地位迅速强化,彼此间的关系也由过去国家作为惟一利益主体条件下的内部组织关系转化为明确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状况已经充分地表现在各个层面,比如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乃至特定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与此同时,改革以来还出现了新兴的利益群体,比如随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出现的个体私营阶层等等。它们从一开始就具有独立的利益主体意识,利益要求也更加明确。 伴随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另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利益获得程度的全面分化,特别是经济利益获得程度的分化。毫无疑问,改革以来的经济迅速增长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获益了,但不同个人、不同群体间的获益程度存在明显不同,并因此形成了迅速而明显的社会分层,不同阶层也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要求、利益表达方式以及与计划体制下完全不同的群体间关系模式。 (三)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型。 在改革前的计划体制下,单位制是中国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成员在城镇分属不同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在农村,则分属人民公社。各种形式的单位不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也具有对社会成员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国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纽带和对话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讲,改革前的社会组织方式具有一种准军事化组织特点。改革以来,上述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全面转型。首先是社会组织的形态和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改革后迅速解体,家庭再度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单元;在城镇,传统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基本完成了向单一经济职能的转轨,其他职能则逐步向社会转移,与政府的关系也由过去在经济、组织等各方面的高度一体转向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与此同时,以非公有制部门为代表的新生社会组织迅速成长。这些组织从一开始就几乎不具有任何社会控制和管理职能,与国家的关系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组织。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游离于正式社会组织之外,如大量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中的个体、自雇佣人员等等。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让国民经济充满活力;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过去的衣食不保到现在物质生活丰富;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群众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的同时,注重自身的精神建设,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精神上得到了享受,满足了精神需求。 改革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后,传统的耕作方式已渐渐隐退,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改革开放的几十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启示有两点,第一,改革思路正确,第二,管理需要完善。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长显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国GDP平均每年递增6%,而同一时期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4%之间。在这26年中,有将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人均GDP的增长态势与GDP总量增长基本类似,1979-2004年我国人均GDP平均每年递增3%。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亮点区域,与发达国家无本质区别。中央政府现在每年拨款60多个亿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实行同网同价;87%的农村通客运班车;为修建沼气池解决燃料问题的农户补贴1000元以保护部分地区生态平衡;2007年9月起全国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三)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东部地区结构调整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集约性进一步体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形势总体比较稳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幅同比分别提高了78、54和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发达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30年前,中国老百姓还在为购买生活必需品大费周折,30年后,他们可以在商品丰富而充足的市场上随意购买。巨大的反差告诉我们,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独领风骚。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翻番增长。到2007年,我国GDP达到66万亿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五)城乡消费迅速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
全球经济是一体的,实行改革开放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可以给我国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