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pili
确实是分太低了,网上有专门代写的! 
你不用想了,没用的,不给钱谁也不会帮你写,狠狠心用点钱吧!是钱不是分哦!!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规格: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具备运用现代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二、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 表1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细目表 核心知识、能力 和素质模块 计划通过哪些主要课程或教育培养措施来实现 备注 或说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课程 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关系学、基础会计、SPSS统计分析方法、高等数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平台课程 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发展、企业危机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证券投资学、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课程 公务员应试技巧、企业管理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政府预算、市场营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题研究、公共事业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实践与技能培养 课程实训、年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 学制原则上为 4年。实行弹性学制,时间为3—6年。 总学分:165学分 四、授予学位 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体系的原则 1)强调厚基础与宽知识的统一; 2)强调基础知识的教育与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统一; 3)强调专业人才与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统一; 4) 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底的训练和较强的应用技能和适应能力培训的统一。 课程学分分布情况 课程学分分配比例表 课程门类 学时数 学分数 学分百分比(%) 讲授 实践 总学时 公共课程 公共必修课 736 84 820 44 34 公共选修课 140 0 140 12 小计 876 84 960 56 专业基础课程 586 134 720 39 23 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 714 174 888 50 3 实践环节课程 21 7 合计 2176 392 2568 166 100 注:表内括号()为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及所占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按以下公式计算: 每门课程学分×每门课程实验与实践学时/每门课程总学时,求和。 说明:1.每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学时方可毕业。 本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 6 ,占总学分比例 6 % 六、学分计算 1、课程学分计算方法 必修课:理论课16学时 1 学分 体育课:30 学时1 学分 实验课:20 学时 1 学分(独立设课) 实践课:军训 4 学分(其中军事理论2学分,军事技能2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6学分),各类实习及课程设计等每周 1 学分。 选修课:校级公共选修课, 14学时计1学分。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期课堂教学2176 学时,166学分,方可毕业。 2、毕业学分计算与要求 各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是根据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实践环节课程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确定。各专业本科生必须获得课程的最低学分才能毕业。不同课程平台的学分不能互相替代。修满规定课程类别并获取规定学分后,学生可提前申请参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可提前毕业。 七、成绩考核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各门课程必须进行考核,并按我校学年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取得相应学分。考试可采取笔试、口试、闭卷、开卷、口笔试结合、开闭卷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或由院、系、教研室安排,按照各个学年,学期的具体规定执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考核,可分别按考试、考察、鉴定等不同形式,进行成绩评定或写出评语。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计算机上机、专业实习、专业学术活动、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毕业教育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方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进行安排。 1、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军训、劳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要严格管理进行考勤,并取得详细的考勤纪录。 2、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和调查结束后,要完成相应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实习报告,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定,达到要求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 3、计算机上机包括计算机基础上机、计算机应用上机、管理系统上机等,上机时间可分布于全学程,上机时数每人不少于180学时。 4、第三学年撰写一篇学年论文,时间为2 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毕业教育均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总的时间为16周。 九、课外教学安排 为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专业学生在完成必修与选修课的学习及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教学安排,本专业相关的经典名著选读、学术讲座、社会公益活动、读书会等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理论研究,锻炼才干,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十、毕业论文的写作及指导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指导教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论文选题要兼顾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发展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瞄准社会保障的现实问题。要求论文选题定位准确,论证充分,能够运用管理学、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能够认识和把握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并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分析。 3、本科毕业生论文科研时间不少于六周。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七学期末进行,由本学科教研室组织教师对学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等存在问题等全方位考察,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对问题较多者或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整改意见。 5、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十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本专业是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扎实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和熟悉我国及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将不仅有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有良好的实践能力,适应性广。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政策研究、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社会保险事业经办机构、社区服务部门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十二、实施培养目标的相关措施 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只有树立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一的观念,才能促进其他工作的开展。对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个新专业而言,尤其如此。 2、加强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在课程设计和知识结构的组织上,正确处理“厚、宽”与“深、专”之间的关系。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和社会保障学科,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师资是关键。 5、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新兴学科,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讨,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才能保证社会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6、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