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sd4972
中国的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和世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公认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就是明证 
启示一:善于运用人类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审视和研究中国问题, 才能避免走弯路。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各国在发 展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也会创造出一些好的 办法和经验。对于共性问题的研究和借鉴可以避免我们走弯路,保证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从实践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共识,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 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 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两极分 化加速、失业人口增多、社会动荡频繁、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这些 问题在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历程中也出现和存在过。 从理论上看,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对“经济增长等同于发 展”的传统理念产生了怀疑,新的发展理念开始孕育产生。在肯定经 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上,更多注意到发展中质的变化,认为发展有三 重价值标准,即维持生存、自我尊重和自由。真正的发展除了提供食 物、住房、卫生保健和安全保护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还必须提供就 业机会、教育条件,对文化和人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注,扩大个人和 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选择的范围。七十年代,生态经济学家则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资源、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等问题,引发了对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思考。社会学家则提出发展 要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在于人。 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 济社会发展就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 会长期动荡。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 无疑我们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对治国理政带来严峻考验。这一切都 需要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世界各国不同发展阶段反映出的共 性问题和应对措施加以研究和借鉴,吸收有关发展理念的合理内核和 创新做法,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解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拓展,科 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开阔的视野中创立的。 启示二:正确判断国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大政方针。 放眼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而解决问题,则必须对 国情有正确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就是对国 情重新认识的理论界定。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 和发展,经济保持了年均7%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全球第四。 那么,我们的国情发生变化了吗?十七大强调两个没有变:初级阶段 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在国情判断上清醒、科学、审慎的 态度。据统计,我国人均GDP还排在世界100位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差距高达28:1,单位GDP资源消耗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7倍,日本 的12倍,文盲1亿多人。反映出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资源开采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不公的现实问题和矛盾。要 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立足国情,制定出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 针,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追求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 才能真正体现发展的硬道理。 启示三: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才能推动执政为民理念走向成熟。 在当今中国,如何更好的体现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下,提出“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理念,这是对 党的宗旨的最好诠释。实践中,以人为本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十七 大报告对就业、分配、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 领域做出统筹规划,提出民生目标五个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透过2007年中国社会热点观察,表明 我国已走进改善民生新阶段: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使5亿中小学生受益,以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劳动合同法》 实施,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建立融洽的劳动关系;提出 生态文明新概念,将节能减排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建立农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三大制度并称全民社保,拉平“二元结构”鸿沟;《就业促 进法》规范了政府促进就业方面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