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7

chenjs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医药的起源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栗子树

已采纳
中医起源很早。在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以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有所发展。以中医分科为例,《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只分食医(相当于营养师),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伤科)和兽医。到明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即大方脉(相当于内科),伤寒(即热病),妇人,小方脉(相当于儿科),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或正骨),金创,针灸,按摩,祝由。清初,从小方脉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于西洋医学的输入和旧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排挤,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而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阻碍才得以消除。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立中医院,创办中医高等学校,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学。80年代,进一步提出中医现代化,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和发展中医。

医药的起源论文

244 评论(10)

17uqca

中医起源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习惯上中医指汉族的医学,而中国传统医学还应包括藏医,蒙医,壮医,彝医等等。中医的特色是: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经络,脏腑,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七情六淫为病因,阴阳失调,邪正相争为发病主要矛盾的独特理论体系;以药物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气功等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以及体现中医整体观点,包含理,法,方,药的“辩证论治”临床治疗原则。中医在日本称为汉医或东洋医学,在朝鲜,越南称为东医,已成为这些国家具有其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  中医起源很早。在成书于战国到泰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中医辩证论治原则。以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有所发展。以中医分科为例,《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只分食医(相当于营养师),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伤科)和兽医。到明代,太医院设十三科,即大方脉(相当于内科),伤寒(即热病),妇人,小方脉(相当于儿科),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或正骨),金创,针灸,按摩,祝由。清初,从小方脉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于西洋医学的输入和旧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排挤,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而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阻碍才得以消除。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立中医院,创办中医高等学校,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学。80年代,进一步提出中医现代化,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学科,多途径研究和发展中医。  中医辩证学是正确认识和辨别中医“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所谓“证”,是症状和体征的集合,是疾病的临床综合表现,但又与“综合症”不同,它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证”是客观存在的病理状态,是中医病机的反映,表现了疾病过程中邪正相急和阴阳失调的情况,比较接近疾病的本质。如临床表现为黄疸,肋痛,发热,口苦,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可辨为“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病邪蕴结在肝胆病位,邪气盛而正未衰,属于实证。一种证可见于多种病,一种病的不同阶段也可出现不同的证,这就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依据。  中医辩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中“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记载,可看作是辨虚,实证的萌芽。《黄帝内经》中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论述,可认为是中医辩证学最早的理论基础。该书“风论”,“咳论”,“痹论”等篇已有脏腑辨证。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外感病部分,建立了一个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体系,并创造了汤方辨证法;其杂病部分发展了脏腑辨证的内容。汉朝以后,历代医学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发展了脏腑辨证,创造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并使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病邪辨证逐渐明朗化,具体化;汤方辨证则受到日本汉方医学家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对中医辨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突出的代表是蒲辅周氏从临床角度总结的治“乙脑”的辨证经验:例如1956年暑天,石家庄地区久晴无雨,当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属暑温,用白虎汤获效;1957年同期,北京地区多雨,湿热交蒸,同样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为湿温,用白虎汤无效,改用通阳利湿法,收效甚佳。由此,中医辨证的优截止性得到公认。到了80年代,重点转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辨证,使之客观化。某些证(如血虚证,肾阳虚证,阳虚和阴虚证,阴虚火旺证,脾气虚证,心气虚证,肝阳上亢证,寒热证等)的客观指标的研究已趋成熟,初步制作了部分证型的动物模型,并创立了微观辨证的理论。“辨证学”这个具有哲学含义的名称是于此时出现的。
360 评论(8)

xyliu126

目前众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与时俱进和优化过程中,专业课程大都面临课时压缩的现状,中药商品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商品学的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现代化技术,结合中药商品学课程特点,基于目前中药商品流通现状,不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推动学科发展,培养出高素质中药学人才。关键词:中药商品学;专题式教学;课程改革中药质量安全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为了打破“饮片基本都是劣质产品”的谣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格监管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并对饮片市场加强监管,例如:不合格的中药饮片要求召回,有的企业被收回GMP证书,有的甚至被曝光立案调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给饮片企业敲响警钟,督促中药企业改良饮片生产模式,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生产高质量的饮片产品。2018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饮片质量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大力主抓中药饮片质量。医药行业要求高质量的药材和产品供应市场。中药商品学是以中药商品质量、规格等级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其商品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主要阐述在流通领域中中药的来源、产地、商品规格和质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中药商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鉴别技术问题等。1中药商品学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药商品学课程涉及药学、临床医学和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知识,具备商业类学科和中药类学科的特点。综合当前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对于可持续发展观教学模式的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停留在探索阶段,亟待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全国各中医院校专业课程都较大幅度削减学时,如何在教学中寻找优势,走出可行的特色化教改之路,对于专业课中药商品学来讲,难度尤大,目前也没有简便易行的成功案例可以直接借鉴(因为全国中医院校专业课学时数均大于48学时,而我校只有16学时),在课时量极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研究探索。结合中药商品市场实际情况,有效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2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及实践中药商品学课程各论中内容主要围绕中药的具体规格和等级,突出以“质”论“价”,重点体现中药的商品性。从事药材饮片采购与销售工作尤其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中医药院校培养医药营销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本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和加工、商品特征、化学成分、质量要求、鉴别及贮藏养护等多个方面。由于各论中部分内容(如中药的性状特征、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真伪鉴别)与中药鉴定学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不讲或者概述。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优化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选择教学内容的来源要多渠道、多层次,这当然需要教师充分备课,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如最新的《中药饮片检查公告》可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获得;中药材价格和行情则可以通过查询中药材天地网的实时信息;中药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可以参考2018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质量控制标准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和CNKI文献数据库。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能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专题化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药商品学内容主要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内容涉及中药商品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而各论部分侧重讲药材产地、产销行情、包装和储藏等内容,尤其是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国家卫计委“十三五”教材《中药商品学》(张贵君主编,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内容多,课时少,可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可将总论内容划分为4个专题:引入专题(绪论)、中药的经营管理专题、中药的质量管理专题、优质中药专题。在引入专题(绪论)中可略讲中药商品贸易;在中药的经营管理专题可以介绍广告的重要性、自媒体时代中药的网络营销模式以及“互联网+”模式;在中药的质量管理专题中,可与目前的药材市场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如何成功识别各种中药造假和掺伪现象,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规定的药材相关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在优质中药专题中可以结合道地药材和国家商务部推出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是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中药材产品包装袋上的唯一电子标签,实现重要流通的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从而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89 评论(10)

18363899193

现了专营道地药材的批发市场 “川广生药市” 4、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成药和饮片的制药规范 《太医惠民和剂局方》 5、更加强调道地药材的质量和效用 《证类本草》神州半夏、银州柴胡 6、中药商品价格的记载 《元史》矾价30斤值五两,白药14锭值二十五两 (四)明清时代(公元1369,1911年) 1、进一步扩大了中药商品的对外交流 明代郑和七次下南洋 2、进一步研究了中药商品采收与品质的关系 《本草纲目》 “生产有南北,季节有早晚,根苗异采之” 3、进一步研究了药材与道地的关系 《本草纲目》 “性从地变、质与物迁,如地黄„„”《拾遗》记载浙贝母、川姜、银柴胡等 4、引进了新的进口药物 曼陀罗、番木鳖、阿芙蓉、番红花、丁香油等 (五)民国(近代)时期 1、扩大了中药商品经营性机构 经营性商号,北京同仁堂、天津德仁堂等,在全国其他大城市也建立了分号。 2、制药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庆桐君阁、云南白药厂等 3、药材市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安国、樟树、百泉等药市都有所发展 (六)现代(1949,今) 1、对中药商品的产、供、销、存及质量进行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1954年后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成立了中药材公司和药检所。 2、中药材国内外市场不断发展 3、出版了众多中药商品专著 《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3,载药76种 《道地药材图典》王强,徐国钧,2003 《中国道地药材》胡世林,7 ,载药 159种 《中国道地药材专论》胡世林,1998 《中国药材商品2/3页
206 评论(10)

相关问答